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玄幻魔法>丹心一片> 第十八章 “窑洞对”与国共兴替的哲学价值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八章 “窑洞对”与国共兴替的哲学价值(1 / 1)

总结历史,深度思考,其实从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都期望可以找到一把钥匙,打破历史循环往复的怪圈,打开中华名族伟大复兴之门。1945年7月,黄炎培等六位国民参议员赴延安访问。7月4日,毛ZD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交谈一夜,就是所谓的“窑洞对”。黄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Z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黄炎培说,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率。

黄炎培特别提到了“人亡政息”的历史现象。“人亡政息”,典出儒家经典《中庸》。原文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意为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令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时,其政令都能得到执行;他们亡故后,其政令便停止执行了。也就是政令的贯彻因人事更迭而中断;政治局面因执政者的代谢而改变。黄炎培当时似已料到,在未来的国共对抗中,Z共会取得最后胜利,在全国执掌政权。他以朋友的身份向毛ZD进言,希望Z共在得到天下以后,能找到一条新路,跳出兴亡周期率的支配,避免历史上“人亡政息”的覆辙,保持政权,用好政权。

毛ZD听了黄炎培的一番讲话,当即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十分赞同毛ZD的答话。事后他写下了自己对毛ZD答话的感想:“我想: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率,怕是有效的。”这段对话也被称为“窑洞对”。目睹了解放区崭新的气象和军民的精神风貌,黄深感这似乎是与自己的理想境界不远了,尤其是与毛ZD进行了长达十几个小时的促膝谈话,返回重庆后由夫人姚维钧整理和执笔,发表了《延安归来》一书,记述下了至今被人们不时提起,或被称作“黄氏周期率”的黄、毛窑洞对话。

黄炎培从延安回到重庆后,筹备组织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宣称:“愿以纯洁平民的协力,不右Q,不左袒,替中国建立起来一个政治上和平奋斗的典型”。主张对美苏采取平衡政策,对国共取调和态度,要求政治民主、经济和思想自由。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Z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重庆谈判及达成的《双十协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一切似乎朝着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方向发展努力,倘若此时国共能够真正握手言和,将是中华名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将是开中国历史先河的政治事件。而事实上短暂的和平之后,再次燃起内战硝烟。老蒋信心满满,装备精良,未料到最终全面失利。

翻开历史,国共之争也很有哲学思考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特别是GM党统治下的三十年,未能跳出历史周期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于当下的中国不失为一本很好的历史教科书。历史机遇总是擦肩而过,一步走错,全盘皆输。不顺应历史潮流,不响应民主思潮,历史就将你无情淹没,纵然装备精良,纵然高高在上,纵然豪情满志,守着既得利益,守着利益固化的藩篱,终究会被打破。而顺应世界大势,响应人民关切,纵然条件艰苦,纵然装备低劣,爬雪山过草地,遭受围追堵截,困难重重,照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思路的清晰和民主的信仰,组成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这个世界,这个国家,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才是真正的主人,即使掳走了金银财宝,掳走了古董文物,只要人民在,只要有口气,就能东山再起,继续创造辉煌。利益固化便是思想僵化,利益固化便是自断出路,利益固化便是逆天违众,利益固化便是自掘坟墓,也必然走不出历史循环往复,陷于历史周期律的怪圈之中。

或许在毛伟人的哲学思想中有过融合的理念,国共会谈之后,短暂的握手言和,终究跳不出利益固化的藩篱。一个积贫积弱的社会,一个备受压迫的社会,一个没有相互尊重的社会,独裁统治下尖锐的阶级矛盾,资产阶级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革命斗争,物质匮乏极端贫穷下的相互挤兑和互相伤害,一山不容二虎,哪里有民主,哪里就有镇压-反抗-流血-牺牲。民主思潮的汹涌澎湃,文学复兴的步伐浩荡,却政治僵化,民主终究不会轻易开出圣洁的花朵,激励的争斗在所难免。

假如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后,国共能够携手并进,实现国共包容,资产阶级能够顺应底层民主意识和响应土地革命号召,打破自己的固有利益,给民众以休养生息,不失为中华名族之福,将会改写历史。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举国上下,国共两党都沉浸在抗日胜利的喜悦之中,和平、民主,成为战后中国的关键词。外敌已经投降,本是放下枪杆子的大好时机,若能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至上,顺应发展进步趋势,也不至于水火不容。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的构想,并对和平表示出积极的态度,甚至作出一定的妥协,并准备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要国民D改变F共政策,可以考虑承认“独裁加若干民主”的解决方式。这是中国建立民主国家千载一时的机会,实现中国的民主,把中国造成一个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但是蒋公显然更注重维护资产阶级自身利益,而在哲学问题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伟大革命实践上显然毛ZD获得了巨大的思想解放并找到了出路。但国民政府意识中自始至终充满了傲慢与不屑,根本瞧不起一帮为民主思想而生的共产力量。殊不知在原本GM党的宣传部长毛ZD的心中,那些伟大的哲学构想并不能被国民政府所接受时,只能另起炉灶,想来颇为可惜。

倘若GM党能够不忘初心,接纳新理念,改造旧世界,继承并发展一大的政治理念,抛弃傲慢与偏见,来一场深入的哲学反思,或许可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包容共建和平共融,或许能够使中国少走很多弯路,开辟出人文和谐包容的政治体制,也就不会有台湾分裂的现状,可惜历史没有假设。显然在蒋公的思想世界里缺乏体系化的哲学思想,错估了形势发展,注定了生死存亡的结果,也跳不出历史周期律的怪圈,毛的胜利也是中国近代伟大哲学思想指导下的胜利。这是一场惨烈的内战,缺乏包容的政治体制毁灭了,龟缩于台湾,利益固化的藩篱以革命的惨烈方式被打破。

蒋公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将民主思想意识拒之门外,倒行逆施,必然与主流民意背道而驰,而毛ZD则顺应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意,以土地革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起抗争,赢得了民心,万里长征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在我看来这不是一场伟大的胜利,这是哲学无奈的抗争,过于惨重的代价,而哲学本身是为大众服务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共内战是哲学无奈之下的曲线救国之路,是一场哲学实践,也是一场历史教训,脱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终究被历史淘汰。

鸦片战争以来,国家内外交困之下,大量仁人志士探索救国存亡之道,民主思潮方兴未艾,新文化运动和革命的浪潮此起彼伏。这是思想启蒙的活跃期,孕育着国家未来的希望和力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激情四射的学生运动,民主思想以不可阻挡之势走入人们心中。打破一个旧世界,才能建立一个新世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列主义思想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启蒙和发展运动的催化剂,以哲学理论和辩证思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迷茫的中国指明了方向。反观之前由于没有自己的哲学,没有找到科学的方F论,一直处于黑暗与迷茫而难以自拔。哲学理论打开了长期禁锢的中国思想解放的大门,而马列主义就是黑暗时代的一盏明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在学习研究马列主义、研究十月革命、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也看到了未来必须要走的一条民主之路。

两党之争也是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一个旧思想旧世界旧办法,一个是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无疑哲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真是哲学成就了毛ZD,真是哲学成就了共产党,真是哲学成就了革命的伟业,真是哲学实现了开天辟地,真是哲学实现了翻天覆地,真是哲学引领迷茫的中国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哲学与民主,是世界的潮流,而中国共产党将哲学与民主视为生命,引入中国,改变了历史,这是人民的选择,这是历史的必然。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