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玄幻魔法>丹心一片> 第十一章 死要面子活受罪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一章 死要面子活受罪(1 / 1)

讲起人情世故,“博大精深”之中国文化也,不得不说“面子”问题。面子和脸不同,脸看得见摸得着,照镜子拍照可以看清自己的脸。而“面子”自古至今说不清道不明,看不见摸不着。面子更像一张面具,遮住了脸,捉摸不透,却存在着,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有人说:“脸是一张皮,是一个人的容貌,面子是一颗心,是一个人的自尊。”倘若面子真是自尊,人人自尊自爱,倒也不存在卑躬屈膝虚情假意了。真是因为面子捉摸不透,难以掩盖面子虚伪的本质。面子更像是情感和欲望在现实社会的缩影,自我意识的壳,像极了各式各样的面具,坚硬又虚幻,固执又个性,有自尊心,也有虚荣心,是欲望的顽固的,也是苍白的脆弱的。要面子,就像戴上了面具,穿上了戏袍,低不下头颅,放不下架子,跪不下膝盖,放不下姿态,自我束缚亦自我膨胀,自我欺骗亦自我蒙昧。要面子就像一场游戏一场梦、一块遮羞布、一个肥皂泡或一个氢气球,虚幻离奇美丽,家丑不可外扬,打破脸充胖子,飘飘然快活似神仙。

其实人有脸有手有脚有脑,要面子干什么?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中国人的面子是一把钥匙。如果你能够掌握中国人的面子的秘密,那么你就打开了中国人的特性这把锁。”表达这个意思的人是美国的一位名叫亚瑟.史密斯的传教士,他在1872年来到中国,对中国有着广泛的观察和思考,后来他写了一本书《中国人的脸谱》。在这本书中,在第一章《面子生存法则》里,亚瑟.史密斯就写了中国人的面子。一百多年前的经典,在此摘录片段一起拜读一下:“想要理清‘面子’的意义,就算只能部分的理解,我们也必须指出,中国人具有非常强烈的戏剧本能。戏剧几乎可以说是唯一通行全国的娱乐活动。中国人对戏剧的痴迷程度,同英国人对体育、西班牙人对斗牛的狂热不分上下。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触动,中国人都会沉迷其中,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就是戏剧中的人物。置于戏剧的场景之中,中国人会像戏中人物一样行礼、下跪、躬身、磕头。在西方人眼中,这种行为即便不会被认为是荒唐的举动,也会被看作是一种无趣的表现。而中国人真是借助这种戏剧术语来思考的。假如麻烦得到了解决,他们就会像绅士般自称自己是在一片赞扬声中‘走下舞台’的;假如这些麻烦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他们就‘下不了台’。如果你能够理解他们的想法,你就会发现,这一切与现实毫无瓜葛。事实永远不会成为问题,而问题只是一种形式罢了。如果人们总能适时地以一种恰当的方式说出一段漂亮的话,那根本就是做戏。我们不会到帷幕的后面探个究竟,因为这样做只会破坏戏的美感。在纠结着各种复杂关系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去探究,因为这样才会有面子。如果不这样做,时时中断表演,就是‘丢面子’。”“即便在村民吵架这样的小事上,‘和事佬’也需要认真掂量面子的平衡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并不在于公平,调解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保全双方的面子。如果被人指出错误也是丢面子的事情,即使证据确凿,为了面子也要予于否认。”“作为一种恩赐,允许犯罪的官吏穿着官服接受死刑,这样做也是为了保全他们的面子”。一个独具慧眼细读中国经典的外国人,能在字里行间读出许多拐弯抹角地表达出来的欺骗、推诿和谎言。

一九三六年,鲁迅先生在临终前十四天还发文希望人们看看这本书。这本书里,明恩溥(本名亚瑟.史密斯)用二十七个章节给中国人贴了二十七个标签,在“潜伏”了三十多年的美国人眼中,我们究竟是什么样?举几个例子来瞅瞅——万事礼为先、凡事不较真、善用误解、拐弯抹角、混乱的思维、灵魂的麻木、抱残守旧的习惯、时间观念差、节俭求便宜、做戏爱面子、缺公共意识、进庙就烧香、行善有私心、漠视诚实守信等等,如果不告诉你作者描述的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人的样貌,相信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将这些标签与现下对位。跨越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的鸿沟,沧海桑田翻转之后,为什么我们的样貌仍和老祖宗如此贴近?细想其中关窍,悚然心惊之下,不知更多的人选择的是静默还是愤怒。

李景汉在该书的序言写到:“我们是一个比较最讲面子的民族,遇到别人直白地指出我们的弱点时,我们少有守得住的。民族到了受到严酷自然淘汰的今日,我们实在有急于认清我们自身的必要。我们再不能夜郎自大、一如既往。仍然模模糊糊地因循敷衍下去。现在是我们需要压住情感,多用理智的时候了。我们不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也不可固执己见、闭目不看。因了解与承认自己的弱点,不是耻辱,唯有不努力从事民族的改造,不看清民族的出路,才真正是耻辱。”

面子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有权有势就有面子,有些人意识形态恨不得职位身份财富全部画在脸上,没权没势的也要装出一副有钱有势的模样,似乎面子就是通行证,就是护身符,才会觉得有面子,别人才会给面子。林语堂曾说,在中国人看来,“不给面子是最大的无礼”。就如同西方人向对手提出挑战一样,给人面子,或者要求别人给自己面子,是合乎中国传统文化的礼的规范的,这乃是脸面社会交换的“人情法则”。只有处处给人面子,你才能更有面子。

其实做人不要太爱面子。面子是什么?面子是不好意思,面子是做事的障碍,面子是写在外面让人无法面对的东西。到底面子该不该要?我认为,为了成就一番事业,这面子还是不要的好,因为“死要面子活受罪”。凡事有所成就者就是能够很好掌控面子的人,他们懂得如何适时地掌控面子,而不是被面子掌控。太要面子,恐怕到最后连自己都搞不清自己是谁。面子值几个钱,放下面子你会得到更多,要面子吃大亏。房价疯涨照样买,国人买的不是房子,买的是面子。送礼要面子,同学聚会要面子,穿着要面子,喝酒要面子,开车要面子,抽烟要面子。为了一点虚荣争得你死我活,一掷千金不皱眉头面不改色,人前人后高高低低比来比去,到头来只是为了面子问题。奉劝别让面子成为负担,幸福比面子重要。

观察多年发现,那些受不了玩笑的人,那些听不得意见的人,那些成天绷着脸,努力不在人前出丑的人,内心深处往往有着常人难以想像的虚荣与嫉恨。这一种严肃与体面的人,你无法嘲笑他,因为他会长久地恨你。这种虚荣总让人无法理解,最多会认为是一种奇怪的幼稚。或许一个人在大家面前出出丑,让大家笑一笑,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一个人被批评批评,不管是认真的,还是不认真的,都是很正常的,“人无完人”嘛,还有些时候,一个人会被误解,但“日久见人心”,人们总不会一直误解下去。恰恰健康自信的表现是,一个人可以接受表扬,也可以接受批评,可以听好话,也可以听坏话,生活中,人们的风言风语多半是对事不对人,若是过度敏感,并因此恨上了说你的人,那么多半我们只能自我检讨一下,是不是过度敏感?是不是又是面子在作祟呢?

2012年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上演了话剧《蒋公的面子》,故事主要讲述的是:1943年蒋J石初任中央大学校长,邀请中文系三位知名教授共进年夜饭,这使教授们非常为难,他们争吵了一个下午:给不给蒋公这个面子呢?剧中比较真实地描绘了当时三位中央大学教授不同的政治倾向和思想状态。更为可贵的是,戏剧作者对于一种真实存在的知识分子精神的把握。无论这三位教授有着怎样的差别,是拥护蒋还是反对蒋,总体上看,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价值,那就是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他们并不把蒋J石请吃饭当做是皇帝的赐宴,即使是官方化的教授卞从周也没有这种倾向,这点恰恰是南大校史中最重要的精神传统,可惜多年来被人们所忽视了。文G中,他们必须交代是否接受蒋宴请了。诚惶诚恐地回忆往事,真相难觅。知识分子的这种依附性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特产,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很难看到。但在1943年,情况已经有所不同,这也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经过了20世纪初几十年的现代化发展,知识分子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在我们中国,这种文人的依附性有着很长的文化传统,过去皇帝要召见,不管是怎样坏的皇帝,对于知识分子来说,都是极大的恩宠。2005年温jb在看望钱学森时,钱学森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他说为什么我们在建国后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觉得钱学森之问有一个很重要的潜台词,他没有明说,但意思却已经很明确。建国后在我们的制度下,教育遭到了根本性的破坏,独立、自由精神萎靡不振,因此培养不出人才。我想,1943年的这段戏能否想办法将这点意思融入进去,与今天知识分子的面貌做一个对比。

不管是谁的面子,要面子,给面子,纠缠不清的关系背后是理性的缺乏和认知的迷茫。不给面子,丢掉面子,回归理性,多些独立思考,世界将更加美好。曾读到一个报道,法国总统萨科齐出席一个会议,想要主动与一个青年握手,结果被那个青年断然拒绝。我们常常看到,美国总统经常成为大众传媒的嘲讽对象,我们起初会惊诧:美国人为何对本国最高领导人那么不尊重?事实上,我们所理解的尊重仅仅是害怕罢了。我并不崇拜西方文化,只是想表达我的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完全可以既尊重一个人,又可以开开玩笑,这是一种宽容友善的气氛下所产生的轻松的人际关系,更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所产生的文化。但这种文化目前却很难存在,我们文化特别重视人的身份,必须分清君臣父子主子奴才后才可对号入座,并且在其中获得个人空间及安全感,这是我们文化中的劣根性。要知道,在一个活跃的社会中,个人身份是相对的,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改变的,个人也在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领导、公民、父亲、儿子、爱人、同事等等,如果任何时候都打着一副官腔,岂不滑稽可笑。这种“爱面子”的奇怪心理,脱离了理性、真实与现实,只是一种被个人精心保护起来的假象,自我的“壳”,喜欢听别人说自己好话,阿谀奉承,一点也不在乎这种好话是不是客观,这种心理使得好话变得廉价而敷衍,毫无分量。这种“爱面子”心理同时导致一种纠错能力的匮乏,是一种内容贫乏的外在表现,更是一种无聊的虚荣,直接后果便是导致世俗生活的无趣。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由“个人专Z”所形成的“丛林社会”中,一代又一代,人们只是徒劳地进行个性的市侩博奕罢了。

若是过于讲面子,面子背后往往私欲膨胀,脱离实际,用假面具掩盖自己极其肮脏的灵魂和丑恶的行为,就会有人格分裂,出现奇怪的“两面人”。“两面人”现象,说到底是一种政治投机主义。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徐CH就是典型的“两面人”,他善于表演,擅长伪装,演出了一幕幕丑剧。大力反腐,风气已大为好转。但是,在党员干部中仍有“两面人”。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一套、做一套。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不做,要求别人遵守的自己带头违反。对上对下不一致,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欺上瞒下。见风使舵、巧言令色,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把庸俗的市侩作风带到党内军内,还自以为得计。

用守纪律代替要面子。纪律是底线,要有严格的监管,铁的纪律才能形成战斗力。小错误不管,大错误不断,纪律是机关的一面旗帜。吃吃喝喝非小事,乌烟瘴气莫小视,酒量大莫炫耀,酒囊饭袋非本事,奢靡之风不可长,吃拿卡要莫伸手,是非要牢记,爱憎要分明,欺上瞒下两面人,对照党章太奸诈,腐败之风,祸国殃民,纯洁才是最纯的酒,节俭才是最好的饭。王安石在《知人》中说:“贪人廉,淫人洁,佞人直。”越是贪婪的人越伪装清廉,越是荒淫的人越伪装纯洁,越是奸诈的人越伪装正直。

面具若戴的太久,就会长到脸上,想要揭下来,非得伤筋动骨扒皮不可。而那些人背负着“面子”这个“壳”,不仅包裹了自己,固有思维铸成了一张脸谱,失去真诚和善意的微笑,也阻挡了创新的思维,真诚沟通,人际关系良性互动。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面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你能让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每一次的打破都相当于一次重生!我们要更加懂得接受新生事物,社会一直在变,你不主动改变,终究会被世界改变!改变思维才能改变未来!咱要脸就行,面子不要,行不?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