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玄幻魔法>丹心一片> 第十章 写作动能与现实困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章 写作动能与现实困境(1 / 1)

当然写书的动能对于我来说和心态是分不开的。两眼一抹黑,仕途无望,没有什么道理可讲,没有什么公平可言,不免有些郁郁不得志,写书是情绪很好的出口。爱人怀孕,我再一次审视生命的意义,宁心静气,我也尝试着“怀胎十月”孕育一部属于自己人生的第一步作品,这是一次巨大的尝试。用心就好,其心可见,那怕只有我一个观众,而写的好或坏是无所谓的,尽力而为吧。毕竟周围很少有写书的人,大家都在忙于挣钱玩乐,忙于各种应酬,翻开微信多是到处游玩,享受美食,找寻震撼心灵的风景,或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殚精竭虑,用心良苦。而此时的我却截然不同,发财无门,升官无望,反而超脱世外,倘若就此消沉,实在没有必要。生命的价值并不是财富或地位,内心的修炼也是幸福的源泉,努力攀登精神至高无上的境界,皈依平凡简单之中,纯净心灵沉淀人生,超凡脱俗感受这人间天堂。

爱与希望从来不会破灭,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就像二胎政策一样天使降临人世间,像天大的玩笑,不过想想偶然中也有某种必然。自小体会“黑人”的莫名感觉,也早已习惯了一个孩子,只是觉得孩子人生中会有莫名的孤独,计划生育对我来说真是造化弄人,一切都过去了,迟来的惊喜,沉甸甸带着不少压力。爱人肚子越来越大,走路已经稍微有些吃力,游山玩水长途跋涉自然并不适合了,我们试着适应新的变化,把心安静下来,就像停靠在温馨的港湾。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再盲从迷信,以写书来寄托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也寄托自己的情怀。皱纹与老茧写满了情思,耄耋双亲,两鬓斑白,笑逐颜开,克勤克俭,酸甜苦辣,人生无悔,时光不老。当挫折中回头,那些爱的情思,那些美好记忆,都让人鼓舞,挫折算得了什么呢,希望永远都在,新的生命旅程已经开启。就让一切归于平淡,一切从零开始吧。或许生活因为有了改变才会足够精彩,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寻美好,粗茶淡饭,简衣陋居,毫无关系,化繁为简,九九归一。超前的思维意识,或许会有孤独之感,但是相信会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当然写书的动能也离不开工作经历。作为缺失强制执行力的乡镇干部,抓工作基本靠磨,调矛盾基本靠讲,社保扩面基本靠劝,说到底就是一张“嘴”去做工作,除了埋头苦干,两头受气,身心疲惫,收效甚微。看起来似乎很美,却是千疮百孔。少说话,多顺从,闭目塞听,见风使舵,圆滑世故,莫谈感情,莫论是非,这里没有“神父”,没有“牧师”,也没有心灵导师。事业不成,哪怕你忠贞善良、廉洁奉公,都将沦为ZG不如!如果事业有成,哪怕是一个酒囊饭袋,也会被人吹捧成天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就是现实的残酷之处。除了自我坚强,自我激励,最好还得学会变通,懂得“人情世故”,那样就会顺心很多,也有人会关照,“近水楼台先得月”,否则就举步维艰,处处碰壁。

带着感情回家乡了,虽然微不足道,如此渺小,也曾怅然若失,可这里是精神的归宿。曾经晚上出门奔跑骑行穿梭在家乡的每一条不熟悉的马路上,感受着这里的一切,努力试着融入这里,慢慢熟悉了这里的环境,找到了自己舒适的方式。借着写书说说话,表达一下感情,追随自己内心的足迹,以独特的方式,寻求新的突破,增添新的精彩。希望可以带来一些新的东西,带来一些思考,也想给那些迷茫的人们一些启示,永远不要看轻了自己,当集中精力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被自己所感动。努力过付出过,环境复杂出乎意料,时常陷入沉思,工作中的点滴感受,真正感觉到“思想”是落后的根源,那些慵懒自我、傲慢偏见和固有思维,都隐藏在无形的墙后,似乎坚不可摧,看起来很华丽,你进到里面,却不被包容接纳。这是可悲的,不只是个人的悲哀,也是这个组织的悲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一个单位怎么对待年轻人,这个单位就拥有怎样的未来。

最后写书的动能是一种压抑后的自我释放。原先在部队也喜欢稍微写写东西,那种感觉确实很好,由来已久,寄托浪漫情怀和人生感悟,写写会发现生活更美好,自己是鲜活的有思想的。到了地方,一开始忙于工作,窗口实在闲不下来,回到家里也会思考一番,偶尔写上一句话,一个小感悟。发现当下有些写作高手,写的文章,工作小结或发言稿,总是活灵活现,自然很是敬仰。不过慢慢发现,工作成绩总是写的很大,一副陶醉完美的景象,文章多带着比较强的功利色彩,表功心切,避谈问题和不足,套以“如有问题和不足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现实中写文章可以成就政治地位,可以一白遮百丑,笔就是政治,就是利益,歌功颂德,阿谀奉承。文章工整圆滑,自然令人赞美与惊叹,于是乎有些人常常因人所求替人代写文章,写出的文章总是很美,能让人家在大会小会上读的朗朗上口,让听者连连鼓掌,备受肯定赞许而夸奖一番,顺利走过场,确实博了不少好彩头,不过问题被高高挂起。闭门文章,信手拈来,华丽工整,极尽能事,确实是付出不少成就的才华横溢,才成引以为傲的政治资本。不过好文章遮百丑,看起来确实很美,也全然不顾现实状况,亦无所谓无中生有,弄虚作假。现实就像一条大河,写文章就像下网捕鱼,一网下去鱼虾肥美文章自然真切,倘若这大河里本没有鱼虾,这一网下去确照样写出鱼虾成群,不免让人疑惑,表面文章,“遮羞布”而已。做表面文章的理性何在?说大忽悠、蛊惑人心、自欺欺人,甚至是骗子,一点都不为过,典型的蒙昧文本,“欺骗愚弄”普罗大众的工具。

对于那些早就看穿了这些骗人伎俩的世侩精明和一切唯利是图的国人来说,自然也会利用这些蒙昧文本对国人的装裱作用,从而混水摸鱼,升官发财,大展鸿图。这些蒙昧文化的守望者,一茬又一茬的轮流登台表演,将现实无限美化,将哲学空心化,抛弃了理性根基,抛弃了真实土壤,抛弃了独立思想和人格魅力,现实灰飞烟灭。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在理性文明的世界里,蒙昧文化有存在的自由,人也有选择自我蒙昧的自由;而在蒙昧文化的世界里,理性文明却没有存在的自由,人并不具有选择理性和独立思考的自由。我们这个国家从来都是骗子横行,无数人直到今天,连最为基本的判断力都不具备。

当下的酒文化也是最典型的蒙昧文化,无怪乎大大小小贪杯好酒之人充斥朝堂之上,端起了酒杯,那满腹经纶都倒进酒杯里一干而尽,陶醉在一场张灯结彩无比美丽的梦境中。若推三阻四不喝酒,总会闹出不愉快而得罪人,完全没有理性的意味,甚至敬酒不吃吃罚酒。文章惹人醉,现实很残酷,美酒配佳肴,自醉李白也。然而当年诗仙李白喝酒可不是公款吃喝,古时饮酒,文人雅士讲究流觞曲水,要的是个雅致,文章和饮酒一样充满了理性成分。却不知何时起,这日常酒桌上,喝不倒喝不醉成了一种能力,甚至“礼节必须”,想着无数粮食和酒匠劳动成果就这么被挥霍浪费,总是觉得心痛,其实这酒文化也该改一改了,这蒙昧文化可能就是当下中国在理性的道路上寸步难行的原因!

酒桌上酒量大就能掌控一切,看起来无限风光,其实这酒心何尝不是人心?真正要好的朋友何尝不是劝你少喝一点别伤了身体的人,每次看着一口闷就很心痛。有人说“酒品看人品”,其意无非是说:酒品好,人品就好;酒品孬,人品就孬。目的是为不胜酒力者找个堂而皇之的喝酒理由。在我看来,酒品好者人品未必就好,譬如那公款吃喝。喝酒还是多一些闲情雅致的意味,慢慢品味为好。太贪酒,就是万恶之源!如果别人来求人办事,切记“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软”,千万不要因为贪图一点儿实惠而“敲竹杠”把自已置于不堪的境地。为了完成考核任务,我也曾尝试着模仿写过一些豆腐块,必须把成绩提炼放大,慢慢也能信手拈来,不过颇感别扭,毕竟思维方式不同,该有的底线不能丢,文章写的再华丽都是空的实在没啥意思。

年龄差距,经历不同,自然思维方式也有不同。“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喜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摘录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一个有活力的集体,自然有年轻人的新思维和成长空间。现实中对于不同的意见的态度也不一样,有些人对不同意见恨之入骨,视为挑战权威,而我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问题,世俗与纯粹,固有思维与新思维,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不同的成长经历所赋予人物的。在我看来,形式主义表面文章都是遮丑的工具,再小的实事都比表面文章更有现实意义和价值,众所欣赏的好文章是联系实际,反映问题,深入实践后的水到渠成,由感而发,有血有肉,实践经验的总结。好文章献给真正可爱的人,可敬的事。华丽的文章遮住了双眼,但凡出现一点祥和之气就极尽文章,至于底下的艰辛与颇多微词没有人在乎,任由老问题新问题叠加在一起。倘若事事走过场,而结果早已事先安排好,或许面上大家没意见,背后难免脊背发凉。思维方式决定格局大小,“思想”是落后的根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瞻远瞩,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倘若步步算计,往往是步履维艰。

表面文章之下,浮云遮蔽日,感觉不到一丝生机,努力付出化作虚无,也曾极度失落,不过一切都过去了。在他们眼里,谁行谁不行,全凭一张嘴,其实行不行,不试一下怎么能知道呢?!悲哀叹息,无非是固有思维和利益固化后的傲慢与偏见罢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的就是圆滑世故,老谋深算。读书多的人往往懂“事理”而不懂“世理”,执着坚持事物的合理性,不知道人情世故的复杂性,认准个“死理”,常常是到处碰壁,甚至撞得头破血流。富有书生意气的人,常常抱着“有理走遍天下”的信念,雄纠纠气昂昂地往前冲,结果,遇事常是剪不断理还乱。不少读书人讲真情,不通人情,直来直去,我行我素,真诚待人却不懂得讲究方式,坦率处事却不知注意策略,总有那么点“书呆子气”,对人情世故,不会去“练”,更谈不上“达”,不像那些老于江湖,深谙社会的人那样,能处事波澜不惊,遇事隐而不发。如此“博大精深”,无非“机关算尽”,必须跪拜在貌似“圣贤”的脚下,听他们的教诲,凡事先讲情再说理,感情不到位便没处说理,感情到位没理也能有理,恐怕脸皮再厚也有点兜不住了。而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志,忧心的绝不仅仅是自我贫富,放眼的是天下通达,有事说事,有理说理,绝不是圆滑世故老谋深算所能比拟。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