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燥的文字,道不尽对道德的赞美,也道不尽对领导者的无尽期盼。对于疑惑总是喜欢探究一番,多次与好友探讨升官之道,为什么有的人总能平步青云,而有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有的人犯错后总能处乱不惊,也并未看到谁有过人之才华,也未看到谁做出了多好的成绩。提问后好友总有几分误解,似乎态度不端正,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却又颇难说清,只好无奈回答道:“是‘搭得够,搭伐够’的问题。”
“搭得够,搭伐够”似乎清晰回答了当前升官之道,回答令我倍感失落,确实是一句大实话。无锡运河上有座名气很响的清名桥,原叫清宁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清康熙八年。桥的一头有一条老街,这条老街的地砖镶杂着一些刻有文字的石砖,看来不是古作,但颇有意思,是一些江浙一带的土语。譬如在下桥的坡上就有一块,刻有“私底下”一词,其间就有很大的乾坤。要靠“私底下”办成事,双方的关系基础很重要。老街的石砖上还留有三个字,叫“搭得够”。在江浙沪一带,将关系“铁”称之为“搭得够”。在“私底下”要能够有良好的沟通,这种“搭得够”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坊间也多有议论,说如今要办什么事情只有二只“够”,“搭得够”什么事情都能轻松搞定,如若什么关系都没有“搭不够”则寸步难行,到处碰壁。在官场上,你能力水平贫庸,因为后台硬“搭得够”就可以飞黄腾达,你能力水平再强,没人提拔你“搭不够”这辈子你就别想当官,“朝中无人难做官”嘛。即使你已经在职场上了,如果“搭不够”就早早的让你退位,如果“搭得够”年龄已经到岗了还可以继续地干,甚至可以干到退休。有副对联说的好,上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联: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
似乎说了一大段题外话,想想所见所闻,再想想这几年的经历,“搭得够搭伐够”还真不是小问题了,只可惜倘若“矮梯子上高房——搭不上言(檐)”,老实人就吃亏了,就算“私底下”有关系不好意思安守本分的人也会吃亏了。看着一个个“搭的够”的人往上爬,也怪无奈的。不过我倒是想弄清楚一点,这个“搭得够搭伐够”后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看了里约奥运会借题发挥,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同场竞技,都有明确的规则,谁都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家都会为比赛欢呼雀跃,热泪盈眶,无非就是公平、精彩、又好看。沉甸甸的金牌,彰显着冠军的荣耀与尊重,国旗升起的那一刻凝聚了多少汗水和艰辛付出,真是无限荣光。
真的想把这个“搭得够搭伐够”的问题说清楚。不妨来一场五千米长跑比赛,最先到的获得第一名,颁发金牌和奖章,依次类推。一声枪响,大家起跑了,你争我赶,气喘吁吁,汗水湿透了衣裳,一圈又一圈,跑着跑着离目标越来越近了。当阿呆一圈不拉努力奔跑着第一个冲过终点的那一刻,他兴奋地举起了手,可是冠军不是阿呆,而是另有其人。有人搭了顺风车,走了捷径,早就到了终点。原来还有“潜规则”,阿呆拼命地奔跑,委屈难过,热泪盈眶,想要理论,可是裁判却傲慢并充满了偏见:你个“土狗”一边去。周围的人都视而不见,原来这就是一场作秀,冠军早就定好了,“潜规则”也是规则,这是多么滑稽可笑。阿呆颇感委屈,可这场比赛并没有转播给全世界,没有人帮着阿呆说话。第一名阿云发表获奖感言:“感谢领导!感谢组织!感谢父母!我一定不辜负领导对我的关心。”从此阿云平步青云,大家也开始争相和“裁判”搞好关系,裁判成了“潜规则”的最大受益者,却再也没有人努力地奔跑了。和“裁判”关系好的人都成了掮客,大家都很陶醉,几年后阿呆也变成了马屁精,和“裁判”搞起了关系。阿呆已经胖了很多,也跑不动了,不过在一场比赛后阿呆如愿以偿拿到了第一名,看着那些傻不拉基努力奔跑的人,阿呆得意的笑了:“只要‘私底下’‘搭的够’就能和‘裁判’打招呼,办成事。”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那些努力奔跑认真做事的就因“搭伐够”,不免有些心灰意冷,都成了“阿Q”,也颇为搞笑。
多么可悲的“潜规则”,其实弥天大谎总有被拆穿的那一刻,良知自在人心,欺骗意味着伤害。后来这场比赛被转播给了全世界,好多人看到了,有的说裁判是个瞎子,有的说裁判下课,有的说裁判吹黑哨,有的说一点不民主,有的说干死那G日的裁判,也有人说领导辛苦了,跑步那个SB。林肯有句名言:“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这“私底下”“搭的够”的关系,翻开一看无非就是打招呼,走路子,任人唯亲,官官相护,甚至金钱关系,是典型的“市侩文化”。由市侩文化所形成的团结与和谐是肤浅的,缺乏活力的,表面上看起来很美,却经不起推敲。眼前太多的事件告诉我们,我们的道德底线都没有形成,因纯粹的“市侩文化”缺乏深度价值观的支持,无法形成一种稳定持久的合力。我们只在活不下去时会闹腾一下,于是历史上来一次所谓的革命,接下来,新瓶旧酒,一切照旧,因“市侩文化”的文化核心便是:一切人漠视一切人。是非对错对于个人来说倒是无关他人,若成为群体性事件倒是需要深刻反思的。
“搭得够搭伐够”这个话题查阅了不少资料,没有找到成文的作品,上下班空闲时间我开始琢磨文字,研究思想,开拓思维,时而沉浸在这现实中,时而又回到那历史中,无非就是为了找寻答案,走向未来。这种“市侩文化”不鼓励体制中的一个人默默奋斗,为整个体制增添新的东西,社会对权势与财富极端崇拜,而优越的智力毫无兴趣。市侩式的短见一直令中国社会无法真正拥有其向未来前进的引挚,因所有的短见仅仅来源于一些爷爷奶奶传下来的几句老话儿,而不是一代代人努力工作,艰难思考所产生的成果。事实上,中国“市侩文化”很清楚什么是对的,人们应该去做什么,但我们同时认为,那样太累了,我们无法完成,或是认为,那些事根本不值得去做;你若问一个中国“市侩文化”所培养出的人才,什么事值得他去做,他的终极回答多半是:不劳而获。事实上,中国社会一向以不劳而获为荣,谁能做到,谁便会很高兴,知识精英们进入权力中心的特权阶层后也始终麻木不仁的维护着自身既得利益。
若想扭转这种颠三倒四、混乱不清的“市侩文化”,我们必须为新的文化寻找真正坚实的奠基石。“市侩文化”所培育的权力阶层,从一开始就扼杀了创新,习惯于自我陶醉,当改革真正来临的时候,这个社会所缺少的东西,诚信、友爱等等,靠他们提倡都是徒劳的,喊破嗓子也没用,这是“市侩文化”的失败,除了自身利益,并无法为社会目标达成结果。
有人说城市化就像一台抽血机器,掏空了一切,包括那点可怜的小农美德、劳动最光荣、生死轮回报应的敬畏心。大量农民转向城市谋生,面临的却是生存压力、制度歧视和观念突变,他们在道德上越来越像城里人,却丧失了精神家园,留守儿童,亲情割裂,随迁子女,一颗游牧的心,毫无归宿感。无论城市接不接纳,他们已踏上不归路,无法再适应乡村生活和农耕生产。如果政治体制不能摆脱“市侩陋习”,仍旧依靠权力庇护获得生存先机,习惯把游手好闲、不劳而获、横行霸道、铺张浪费、附庸风雅和风花雪月作为一种优越价值体现,继续培养倾国倾城的行尸走肉,当传统农村社会不复存在,历史透支走到尽头,城市化城镇化背景下国家制度和权力阶层仍未能顺应新的历史潮流,意味着重蹈历史覆辙。当下的中国社会急需摆脱传统的痼疾恶瘤,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顺应时代潮流,意味着中国人必须洗心革面,特别是权力阶层和知识精英,需要摆脱“市侩陋习”,摆脱“潜规则”,摆脱固有思维模式,从对权力的迷恋中走出来,让民主监督彰显公平正义,让不守规则的人无所遁形,让运动员甩开膀子迈开大步勇敢向前,让温暖的阳光照亮体制内外,回归到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良好生态,共建和谐、文明和人文的美好家园。
朋友的一席话尽引发我如此多的思考,可能有人怀疑是不是心态有问题,我只是喜好探究一番,也是对自己内心的坚守罢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情怀,涓涓溪水,鲜活而透亮,而“市侩文化”一脚踏入这清澈的水渠,搅起了污泥浊水,变成了“浑水摸鱼”的游戏,大煞了风景。“浑水摸鱼”这词在我的文章里第二次出现了,第一次我用来形容黑暗中的生存法则,其实这个词在我的人生里第一次听说是很小的时候。那是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刚刚兴起,一位在当时被认为成功的企业家受政府邀请到镇人民大礼堂进行经验交流,他讲述的核心思想是: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有所作为,必须要勇于“浑水摸鱼”。我那时候还小,并没有机会到大礼堂亲耳聆听,只是在事后吹牛的时候在边上亲耳听到。这风光的经历和引以为傲的独到思想,自小我就对此有颇多疑惑。事实上这一思想也是“猫论”的现实版本。实际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很多乡镇企业确实曾经风靡一时,无限风光,不过也注定只是昙花一现,很多当年的知名企业如今已经不复存在。而这,也是“市侩文化”的成功与失败。回头想想确实很有思想和文化根基的原因,旁门左道注定是短视的,缺乏长远眼光。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