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明末畅想> 35、长见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5、长见识(1 / 2)

龙江码头,属南京漕运中枢,西来北上的粮船,不分日夜的穿梭不止,二十多道船堤长长延伸,苦役蚁群似的在其上往返扛运,一派热火场面。

附近便是大名鼎鼎的龙船船厂,可惜今不如昔,船厂三份之二已是荒草遍地,萧索寥落,剩下的地方,只用做营造中小型商船或修理漕船,与这江面上的繁华情形比较,尤为突兀。

“楚公子,就在前面。”葛禹前面殷勤引路。

今儿一早,楚峰被葛禹吵醒,说是带去看船。

楚峰跟在后头,步履有点匆急,的确,在福州沿海乞讨了十年,嗅着海风腥味长大的孩子,对船总是情有独钟,虽然楚峰一次船也没上过,但从未放弃拥有的梦想。

二人赶至岸堤边,展在眼前的,却是一条长约二十五、六米,宽五米的小船,其实它不算小了,但楚峰却是这么认为的,毕竟见过太多后世的越洋大货轮。

看到金主面无表情,葛禹不由心虚:“楚公子,这艘400料沙船,搭乘二百人,加些货物绰绰有余,只是马匹怕上不去啦,仓促之间找来,也不知楚公子是否满意?”

想想以后彼此还要往来交易,楚峰不欲打击他的热情:“凑合吧,多少银子?”

葛禹忽而显出了尴尬:“咳,这船没法买,只能租用,送楚公子至福建,它还得原路返回。”

楚峰一愣:“不买?那你带我来看什么?”

葛禹悻悻道:“楚公子有所不知,正德十六年规定,各卫所官旗不许作践盗卖漕船,若有损坏缺少,罪坐把总,如果通同盗卖,照问刑条例追赃重拟,而且驾运九年的船只,必须送底船赴厂勾销、焚毁,漕运总督自诩清廉,他也不敢做得太张扬,另造新船倒是不在册内,但楚公子您急需货船去福建,所以只能临时租用了。租金不贵,象征性收几十两,权当是郭尚友兑换凤阳田地还人情。”

“没想到大明控制船舶这么严......”

事已至此,楚峰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回头吩咐亲卫,传令萧满山、魏懋衡,即刻将贵重货物拉上船。

其余散货,交由葛禹变卖,所得打入亢家的银号,用时再来领取。葛禹没意见,卖船的事办砸了,当然得补偿补偿楚峰,代办买卖对商家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观这些家私、字画、瓷具,无一不是精美之器,脱手完全不成问题,说不得也能趁便宜,买下一些用以讨好自己东家呢。

马匹和空余的辎重车,则让一名老亲卫领五十人从陆路赶回去。

中午时分,沙船扬帆启航。

沙船须顺长江出海口,然后折道南下。

船没开多久,身为北人的亲卫,大部分不适应地晕船,楚峰也是第一次上船,倒不觉异样,闲来无事,便四下观览沙船。

掌船的是位漕运押官,职至总旗,但他同时也是位地道的船老大,掌舵、天象、观星无一不精,皮肤黝黑干皱,刻满了海风的痕迹,人看起来年约四十,大明律例,成丁而役,六十而免,混到这份上,他算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海员了。

楚峰一副大人物的气度,着实能镇住不少人,郑海一瞧他出舱,不敢怠慢,忙迎了上去。“楚公子好心情啊。”

楚峰礼貌点点头:“到福建要几天?”

郑海陪着小心:“如果顺风,沙船一天能行四百里,此去福建宁德二千三百里,也不过五、六天的事。”

“不错不错。”楚峰心情大好:“还是船快,船家,左右无事,给我说说这船吧。”

“此乃两桅沙船,载重400料(石),长八丈九尺,宽一丈六尺,底平能坐滩,不怕搁浅,江河湖海皆可航行,多水密隔舱,方头、方艄,耐浪、烈风也无碍,算是一条比较中庸的海船吧。”

“它和福船对比如何?”

“平稳,但破浪性不如福船,速度缓慢,能做商船,却当不得战船。”

“这船哪里有买?”

“楚公子若有意买船,不妨到泉州或漳州看看,那里的船也有私人海商营造,不过价格稍贵,嘿,毕竟购船者大多是为了出洋经商,同行如敌国嘛。”

“哦?”楚峰精神一震:“有宝船买吗?”

郑海神色一滞:“楚公子指的可是二、三千料的福船?”

楚峰也迷糊了:“二、三千?不是五千料吗?”

郑海爽朗笑笑:“楚公子想是误会了,你听谁说有五千料宝船?”

“老乞丐说的。”

那时候,老乞丐说书似的,qing动之际,还喷了楚峰一脸口沫腥子,别看老乞丐将自己卖了,颇不地道,但不可否认,他是个博识洽闻的怪才,当然,这些杂科对谋生毫无帮助,他始终只能当个乞丐,如果说楚峰在基地练就了高强身手,那么,老乞丐就是让他认识世界的启蒙者。

“谁是老乞丐?”

楚峰收回思绪:“告诉你也不知道,说说你知道的。”

郑海解释道:“楚公子,皇上的太和殿宽不过二十丈,长十二丈,高十一丈,大号宝船仅船楼的面积就大大超过它,从宗法礼仪上讲,宦官乘坐如此巨舰,实有僭越之嫌。南京静海寺,尚存有一块碑,不信公子可自去察看,碑文有记载‘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架二千料海船,并八槽船,遣使西洋诸国’,可见当初三宝太监,乘坐的均是二千料船,到永乐七年,乘驾的船,已经改为一千五百料海船,并八艘钓槽船。其实啊,宝船就是福船,凡皇帝敕赐、册封之物,皆为‘宝’,而将福船敕命给三宝太监,名称自然也就成了‘宝船’啰。”

“史书确实有记载五千料宝船,长44丈4尺,广18丈,那是怎么回事?”楚峰记得前世南京考古,曾挖出11米长的巨型舵杆,按照比例,应该配置百米长的船舰才说得过去。

郑海恍然大悟:“或许是公子您搞混了吧,我大明起初对船料的算法,一直沿用元朝度量,而元朝又是沿用宋朝的,宁波府五百料战船,船身长12丈,面阔3丈,深1丈1,宋代号称一千料的海鹘船,长不过10丈,宽、深比例就不说了,据说宋代最大的五千料海船,长也才13丈6,可想而知,两朝度量出入何其大,郑三宝下西洋,距离现在二百余年,我朝的尺度,早已经不知改成啥样子了,而且万历朝以后,官尺和民尺也大为不同,夏子阳的《使琉球录》不是写着嘛,‘盖民尺一尺,仅官尺八寸故也’。”

敢情还有这么个缘由,宋代、明代、官方、民间,一层层地将度量差距,拉得越来越大,已经把历史原貌完全蒙蔽。楚峰想一见超级巨舰的梦,算是破灭了。“现在还能造宝船吗?”

“海船已革,资料焚毁,做不出来了,不过,如今福船也能上二、三千料,好歹也是二十七、八丈长的大家伙了。”郑海不无幸甚的说。

楚峰耸耸肩。算了,44丈,长达135米,这么大的木帆船,纵使后世也难造出来,何况技术力低下的明朝,船体长七、八十米到是有可能,也比较附合当下世界造船技术的范畴,古人修辞、著文,特别是诗赋方面,惯用渲染夸张手法,当年郑和乘坐的是否五千料海船,已不可考,也许有,也许没有,现在较真,已经没多大意义了。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