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也是金宁的同窗好友,本在潞州苦读,前段时间特来拜会金宁,却发现金宁已是为官多日了。在金宁的一番鼓动下,又加上李振本就不是那自甘平凡的人,那一颗寂寞的心啊!就开始熊熊燃烧了起来。
金宁出于想要更多的获得杨国振的信任,抗衡冯道孙鹤这两个人,也十分乐意为这老同学铺路搭桥,因此就将这一送信的任务交给了他。
期望能让李振得到杨国振的信任!
谁料杨国振压根就没理会他的意思,最后还是因为他祖宗的原因,才对他以礼相待!
当下也收起了那股傲气,小心谨慎的陪着话,若是年轻时,恐怕他还会傲娇一些,现在的话,几次科考落第,早已让他的高傲都化作了乌有。
“使君若是想要重建内卫的话,恐怕义武文武都不会赞同的吧!”李振皱着眉头说道。
岂止是不赞同而已,李振这说的还是有些轻了。在清朝之前,君臣的关系还是很平等的,若是有君主敢于建立这种特务监察机构专门监视群臣,那么群臣必然会群起而攻之,罢朝都是可能的。
群臣都罢工,多么牛的君主都扛不住,敢于光明正大的设立对内对外监察组织的皇帝,从古到今也就那么两位罢了,一位是天煞孤星般的武则天,她设立了内卫,也就是电视剧中常出现的梅花内卫,结果她死了之后,武家人都被灭族了。
另一位朱元璋,他是开国之君,自己打下诺大个基业,又有驱除鞑虏的伟业,但是最终迫于群臣的压力,他还是不得不撤消了锦衣卫。
至于赵匡胤那种暗地里搞搞特务监察的,那是压根不能算的。
“所以某欲要建的并非内卫而是锦衣卫,锦衣卫的职责是搜集敌家势力的情报,暗杀敌方的将领!当然还有监察文武百官的责任,只是这条不会放在明面上!”杨国振笑了笑,略带一丝玩味的说道。
内卫这个名字他是不敢用的,这会让人误会他所设立机构的目的是跟武则天的内卫一样的,所以他干脆将明朝锦衣卫的名字拿了过来,虽然实质上两者是一样的东西,但是毕竟名字不一样是吧!所以能蒙一段时间就蒙一段时间吧!反正监察机构他是一定要设立的。
“光绪可愿与某细细的商讨此事?”
李振的脸上露出了犹豫的神色,来俊臣的下场是什么样的他还是知道的,谁知道到最后杨国振会不会拿他来塞百官之口。至于遗臭万年什么的,他倒不是很在乎。
“这……”
不去管李振犹豫,杨国振帅着大军直入定州,将大军交给手下将官后,他自己直接进到了白虎节堂中。
“朱孜派来宣令的使节呢?让他来见我吧!”
携带朝廷圣旨来宣读的官员是一位留在长安并最终归顺新朝的官员,名叫崔玉,官职中书舍人,应该算是一位高官了,奈何现在朝廷的官都不值钱了,就是个侍中宰相来了,杨国振也不会把他放在眼里。
崔玉年约四十,生的十分白净,颔下还蓄着一把短须,看似倒也是有几分士子风采,他在定州已经盘亘几日。原本他的诏书是要给王处存的,不过到了定州才知道王处存已经被这为杨大人给杀了,现在的义武之主是这位杨大人了。还好他从长安出来时,带了十几份的空白圣旨,于是他干脆自己填了一份准备来宣读。
“杨使君还不接旨!”崔玉脸带不悦的唱道。
崔玉本来是不愿参合这趟差事的,可是在朱孜的命令下,他又不敢不来,不过这一路上也算是尝到了甜头了,此刻倒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了。
他在宣旨给义武之前,已经先行去过了河中、河阳和成德三镇,三镇的节度使都是恭敬的接受了他的宣旨不说。更是百般讨好他,甚至还送了他不少的钱物,此番来义武已经是他的最后一站了,他还巴着杨国振对他以礼相待呢?谁知道杨国振见他进来了甚至都没挪动屁股从椅子上坐起来,因此语气中也略微多了些不悦。
“你读吧!”杨国振喝了口水,将碗放在桌子上,冲着崔玉说道。
“还请杨使君接旨!”毕竟是个武人,不懂规矩,崔玉暗暗的想道,于是他再次出口说道。
“某让你读你就读,某非某说的声音不够大吗?”原本还坐在椅子上的杨国振突然一声大喝,同时用力的一拍桌子,怒目圆睁。
吓得崔玉身子一抖,他这才想起眼前的这位爷可是实质上节度一镇,麾下大军数万的大军阀,他就是杀了自己恐怕朝廷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当下也不敢再拿捏了,两手颤抖着打开圣旨,便开始宣读起来。
“圣谕:义武留后杨国振,性宽仁,粗通诗礼,且骁勇善战,可护佑一方之民,民皆戴之……特加封其为义武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保,北平郡王。”
杨国振也乐得听听这朱孜能玩出什么花样来!听完后,他不由的感到好笑,对区区一个义武军节度使,朝廷都要如此的加封,可见这朱孜实在是底气不足啊!说是沐猴而冠也差不多了,恐怕封赏刘仁恭和王镕这样的大军阀都要拿出燕王赵王这样的一字王爵位了吧!
等到崔玉都读完了,杨国振才慢慢的开口说道:“此刻圣上正巡狩凤翔,却不知崔大人带来的究竟是哪门子的圣旨?”
没等崔玉开口解释杨国振又接着说道:“崔大人也是读圣贤书的人,难道便是一点的仁义廉耻都没有吗?天子巡狩,汝等不思如何助天子回京诛尽奸贼,反而助纣为虐,安抚天下的义士!难道汝等便没有一丝的羞愧之心吗?”
不顾崔玉白脸被涨得通红,杨国振又接着说道:“来人啊!去将崔大人拿来的圣旨拿外面去烧了!”
崔玉不敢反抗,任由杨国振手下的卫兵将手中的那份圣旨夺去。
崔玉已经绝望了,飘逸的神情早已消失不见了。在中国古代可没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约定,斩不斩使节,那是完全看对方心情的,所以在中国做使节从来就是一份高危险的职业,只要对方说上一句:“汝等叛军辱国,某斩你是为天子除贼,来人啊!拖出去斩了!”那便小命没了。
当然也有可能会来上一句:“且给汝个教训,让那某某也知道某等不是那等好欺辱的人!”接着自然是割耳朵或者是砍手之类示威的行为了,而且一般说来这种行为一般人读史的时候都是感觉很爽的,当然杨国振也是的。
崔玉之前不愿出来宣诏书就是怕遇上杨国振这样的人,圣旨都被他给烧了,宣读圣旨的人还能好到哪儿去吗?况且这也是他向凤翔的天子表忠心的一个方法,把头寄给天子?想到此处崔玉直道:吾命休矣!不过他更不敢开口说话,要是大着胆子骂上几句杨国振,那爽倒是爽了,死是死定了。
“朱孜,何等卑贱之人!也敢妄言废立之事,你且替某去告诉他,某必亲帅大军西进关中,取他之头来献给天子……”
崔玉已经听不见杨国振在说什么东西了,他现在唯一的想法是……命保住了,既然还要我带信的话就不可能杀我了,放轻松下来的同时,他的心又悬了起来,到底是会被割耳朵还是砍手或者是跺脚呢?
砍了手我不是就残疾了吗?连写字都不行了!割耳朵更惨,以后还怎么出去见人啊!跺脚!难道以后就坐在轮椅里逢人就说某腿脚不便吗?想了想,还是割耳朵的好,这样戴个帽子就好了,而且割耳朵留的血少,也不怕会失血过多而死掉。
杨国振大骂了一通,无非就是骂朱孜李昌符怎么怎么不要脸,身份卑贱,自己怎么怎么忠心,并且义武十万大军整军欲要西进关中勤王……
说完了才挥手道:“来人啊!送崔大人出城!”
当杨国振挥手的时候,崔玉暗道来了,接下来的一句恐怕就是割了他的耳朵,且让那朱孜匹夫也知道某不是好欺辱的之类的吧!
可是杨国振却只是挥了挥手,什么都没说了,崔玉这才一脸幸色的随着几个侍卫出城去了。不过这崔大人也够倒霉的,走到了城门处还生怕被杨国振给喊住了,心一直提着未曾放下,直到出城骑上马后,他的心才放了下来,这时他才觉得身上出了一身的冷汗。
杨国振没有割崔玉的耳朵不是因为他好心,而是因为他另有想法,他还要让崔玉去长安替他大骂朱孜,宣扬名声呢?若是崔玉因为被割了耳朵而发炎什么的死在了路上,他这一番动作不是做给鬼看了吗?
所以还是就这样吧!放这位崔大人宣扬他要举旗勤王吧!等到过几天李寰从凤翔回到了长安后,自己就也能享受到朱温能享受到的待遇了吧!
伪朝都加封自己为北平王了,那么这位天子怎么也不会将自己这个爵位给摘除的,就算摘除的话,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跑不掉的。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