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像往常一样平静的黎明,雄鸡高唱着迎接新的一天。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再普通不过了的一天,但在山东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中,却孝旗高挂,哭声震天。
这个村子的人大多姓姜,因此当地人习惯的将这里称为姜家峪。在外人眼中,这不过是一个从南方迁徙来的普通家族,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家族背后的故事。
姜氏家族本居广东,曾经也是威震四方的名门望族,祖上既有随大将军年羹尧南征北战的武将,也有在翰林院中担任要职的文臣,先辈的荣光映照着家族的每一个角落。族中家规甚严,奖罚分明,绝不徇私情;族人也多以光宗耀祖为己任,希望自己的名字能为家族带来荣耀。这又是一个崇尚武力的家族,祠堂中摆满了战死沙场的族人的牌位,那一面面浸透着敌人鲜血的战旗,记录着一代代骁勇善战的姜家勇士。
但是今天,望着那些破烂的农具和消瘦的姜氏子孙,族长姜峦贺仙的心中划过一丝淡淡的忧伤。今天是2月26rì,也是姜氏家族中最后一位将军姜凌轼的忌rì。那是1841年,姜氏家族最黑暗的一年,连同姜凌轼在内的18个族人在水师提督关天培的率领下抗击英军,最后无一生还。噩耗传回府上,很多女眷经不住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忧郁而终。姜凌轼死了,但家不可一rì无主,他的夫人蔡氏暂任族长,下的第一条族令就是更改族规:片甲不入姜府,寸剑不留族宅。意思很简单,姜氏家族南征北战的过去将成为历史,姜氏子孙再也不能领兵打仗了,风雨飘摇了百年的姜氏家族将迎来平静。仅仅三年后,为了离开那个伤心之地,姜氏家族开始北迁,留下了先辈的尸骨,直至在山东才安定下来。
如今,除了那些被尘土覆盖住的将旗和陈旧的牌位还能为后世子孙提供一些线索,早已不见了家族曾经的印记。姜峦贺仙心中很清楚,当年蔡氏的决定并非荒唐,虽然没有了显赫的地位,但族人的生活倒还算安逸,至少免去了生死别离之苦。可他又不得不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生存的窘困。
一个行伍世家,拘禁在山村荒野,族人又大多不习耕种;加之本地农民的排挤,现在的生活已经无法为继。其实这几rì姜峦贺仙一直在苦苦思索着:按照祖上的说法,我的家族世受皇恩,自当肝脑涂地,以谢圣恩。的确,几代人战死沙场,换来的是皇恩浩荡和后世子孙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现在,即便是最忠诚的他们,也不得不正视无情的现实: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国早已没落,现在的大清国已经到了土崩瓦解的边缘;也许只需要一阵轻柔的海风,就能葬送这艘行驶了百年的腐朽战舰。尽管他不愿意承认,但他明白,皇恩也好,荣耀也罢,都与这个隐居的家族没什么关系了;因为从太平天国兴起到义和团起义,从未有族人提出过要参军平叛;这不仅仅是因为当年族长的族令,而是大家对大清国的失望。
大清帝国的命运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了,但姜氏家族的未来却掌握在姜峦贺仙手中。此时,他关心的不是帝国的存亡,而是家族的兴衰。他不得不做出选择:是留在这里等着活活饿死,还是继续向北跋涉,那未知的的东北或许还能为家族提供一片乐土。
不过向北闯荡也不会水风顺水,毕竟一路上舟车劳顿,万一到了东北也没法过活,那他将把自己的家族带上死路。不走,在这里干耗下去总归不是个办法;走,前方的凶险谁也不知道。是走是留,姜峦贺仙的心中也在盘算。看着那些饿的干瘦的孩童和衣不蔽体的老者,姜峦贺仙总是会到祖祠中跪拜,他为自己的无能而感到羞愧;想想那个曾经灯火辉煌的姜府,再看看现在这简陋矮小我草房,他总是会觉得对不起祖先,姜氏家族可能在他的手上没落甚至是消亡。
家祭要七rì,尽管各家储粮不多,但祭祀的贡品绝不寒酸;有的族人甚至把自己连过年都舍不得吃的腊肉也拿了出来,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祖先的灵魂得以安息。那些留着口水的孩子,望着“丰盛”的贡品,眼神中充满了渴望,却没有一个孩子上前偷偷地拿来自己享用。即使现在的姜氏家族已没有了往rì的阔绰,但对族人的教育却一刻也没有懈怠:孩童从五岁起要开始背诵族规祖训,不分男女老幼,都要一年四次祭拜先祖;族中尊卑贵贱等级森严,一切行为要听从族长的族令。至于族长,不仅自己要身先士卒做出表率,更要体恤下情,不可懈怠。
家祭结束后,姜峦贺仙把几位有威望的长者请到祖祠,和他们商量家族的出路。结果不出姜峦贺仙所料,一部分人觉得与其呆在这里等死,还不如一路向北,说不定还有希望。而一些人则坚决反对这种做法,毕竟前面的路怎样大家心里都没谱,就这样冒冒失失的举家迁移,未免太过草率。此时,全部的压力都在姜峦贺仙他一个人身上,不管是走还是不走,他都必须要让所有的人能够信服,因为团结是姜氏家族最大的力量;与那些在内耗中走向消亡的家族不同,姜氏家族能硬撑到今天,靠的就是“团结”二字。
九天后,姜峦贺仙终于下定决心要向北进发,带领他的族人寻找一片真正的乐土。他对那些反对人说:“我知道大家担心什么,的确,前方的道路我们一无所知,但留在这里只能是死路一条。与其坐着等死,还不如闯出一条生路来。别忘了,我们都姓姜,我们的先辈能在战马打上下了江山,我们就不能用双脚走出现在的泥潭吗?看看那些血sè的将旗,那是我们的先辈不屈的烙印。姜氏的子孙们,对着你们祖先的牌位回答我,你们怕了吗”?祖祠内群情激奋,大家摩拳擦掌,仿佛要消灭任何苦难。这才是真正的姜氏子孙,先辈的热血在他们的身体中再次沸腾,他们继承着先辈的意志,坚定地遥望着遥远的北方,那将是未来的家乡。
整理好背包,收拾起行囊,艰苦的征程就在前方。为了鼓舞族人的士气,姜峦贺仙让人们把留下来的将旗插在马车和手推车上,虽然旗子大多颜sè暗淡,但远远望去依旧威壮。只见浩浩荡荡的迁徙队伍井然有序:老人坐在马车上,青壮的后生推着载满行李的手推车,俊俏的媳妇们一路上抱着孩子有说有笑;大部队蜿蜒前行,加上各种旗帜,好似镖局的队伍。可不要小看了这些消瘦的后生,别看他们农活干得不咋地,可要是论功夫那谁都有两下子;虽说有族规不让当兵打仗,但习武之风却有增无减。毕竟是将门后代,身上流的是将军的血,骨子里透出的是威武的气概,就算是不拿家伙事,这赤手空拳的也不逊于当年打虎的武松!
这一路上的辛酸坎坷,想来不是今天饱食终rì的人们能想象得到的。之前大家虽然都有所准备,知道这是艰苦的旅程,但还是没想到会如此艰难。
第一道难关就是东北寒冷的气候。
刚刚过了山海关,才不过十月中旬,南方还是花香鸟语,而东北却已经是秋风萧瑟。这还没到最冷的时节,很多人已经熬不住了。到了十二月,无情的风雪考验着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本来就瘦弱的族人这回迎来了第一个难关。要命的北风呼啸着摧残着行进的人群,那些从山东带来的外衣此时只不过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北风的穿透力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再厚的棉衣都无济于事,刺骨的寒风似乎要击垮人们最后的抵抗。
严寒不仅带来了恐慌,也把死神悄悄地带到了人们的身旁。
姜峦贺仙每天都不得面对死亡,在大自然面前,他又能做些什么呢?他是那么渺小,以至于他第一次感到自己的脆弱。族人开始被冻死,他狠下心,命令活着的人不准将他们埋葬。因为他知道,那样做的话会好费太多的体力,想把冻僵的土地挖开,只会留下更多的尸体。他也不是铁石心肠,对于那些无法被安葬的族人,他只能说声对不起;因为他要,不,是必须将活着的人活着带到“家乡”。死亡曾经是那么遥远,现在却又是如此之近,姜峦贺仙的神经在一次又一次接受着考验;不管他愿意还是不愿意,这都是他必须承受的;因为他是族长,是这个家族未来的希望,他不能倒下,只能默默承担他无法承担的一切。可是,他也不孤独,因为他的族人一直在默默地支持着他,追随着他的步伐。
严寒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但大家却来不及悲伤,因为又一个难题出现在了他们面前――食物。
这一路走下来,除了捡到些野菜和野果,几乎就没得到什么补充。大年三十,唯一的荤菜就是从河里捞出来的几条鱼。就是这几条鱼,还搭上了两条人命――两个后生失足掉进冰窟窿里淹死了。简单的祭拜过先祖后,大家围成几堆开始“享受”有生以来最差的年夜饭。姜峦贺仙知道,为了活着将大家带出去,这个时候传统要放一放了;他命令把鱼和大部分干粮分给年轻的后生和小媳妇,因为他清楚,要想活着走出去,就必须让他们有充足的体力,要不然老人和孩子谁来照顾啊。
没有往年喜庆的舞蹈,也没有漫天灿烂的烟花,这个chūn节就是在寒风中饿着肚子过完的。等到大家都睡下后,姜峦贺仙独自一人踱步着,他失眠了,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失眠。是因为他被困难折服了吗?不会,他是铁打的汉子,生下来就不知道什么叫作疼。是因为这个年过得太寒酸了吗?也不会,毕竟他还活着,能活下去,他也就不奢求什么了。难道是他后悔当这个族长了?更不会,他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在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后退。他不甘心啊,不甘心自己的家族会落到这步田地!曾经的辉煌只能静静的诉说,过去的荣誉也只能独自守护。想当年,我姜氏家族是何等显赫!每逢佳节,总是会有无数的宾客登门拜访,就算是所收的礼金,都足以让寻常的百姓家享用几代。在姜府中,什么奇珍异宝都只不过是虚土浮云,黄金打造的牌坊告诉世人我姜氏家族的辉煌,玉石铺成的林路彰显着我们家族的荣光・・・・・・
可是现在・・・・・・
这一切绝不怪他,但深深地自责已经印刻在了他的脸上。和他的父辈一样,他告诉自己要振兴自己的家族,但现在看来却渐行渐远。他累了,他太累了,承受着那么多不该他承受的责任,他想要好好歇一歇却又不敢歇一歇。
望着满天的星星,他许下了一个心愿,一个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心愿:也许我看不到我的家族崛起的那一天了,但我希望我的子孙能替我看到;我知道我的时间不多了,但请再多给我一点时间,让我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族长。
此时的姜峦贺仙已经感到了力不从心,他必须把培养新族长的任务提到rì程上来了,但现在,他还是族长,他身上的担子还卸不下来。他必须直面死神,因为退缩只会带来更大的死亡。在严寒和饥饿的双重打击下,浩荡的迁徙大军开始迟缓甚至是凝滞,姜峦贺仙决不能让他的族人们停下来。但此时说什么都于事无补,只有找到出路才能带给大家信心。可他也不是神仙,他变不出衣服和食物,他又能做些什么呢?对,打猎去!不管是野兔还是狗熊,有时挖到一些红薯,有时还能挖到人参,只要是见到,那就都是难得的美味佳肴。剥下来的皮还能保暖,这玩意可比棉花暖和多了。就这样,虽然在这个冬季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好在是熬过来了。一行人磕磕绊绊的走到了大东北,接下来的路,就看他们的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