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当生存危机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精神和信仰危机,这是需要正视的问题。低端加工制造业消耗了大量生产资料,持续的金钱痴迷疯狂推动,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出口了商品,赚取了美元,就投放对等的本国货币,巨大的顺差积累起巨大的外汇储备,而这些储备并没有换来相应的商品进口与投放的本国货币挂钩,奇怪的货币模型,持续的顺差持续脱钩的本国货币,严重的货币超发,通胀在所难免。过剩的资本贪婪的吞噬着,又投入新一轮通胀,生产了出口商品,消耗了能源资源,污染了生态环境,换来了一叠纸币。而地方土地财政制度推动下的“圈地运动”,单边上涨的楼市,疯狂的房价,不断刷新的地王,又是谁导演的饕餮盛宴。庄稼地长出了房地产,当年的亩产万斤终于实现了。土地这一决定历史轮回的关键因素,解决了“温饱”告别了农业税赋,原本解除了决定朝代兴替的关键因素,却遇上了“住房”困局,绑上了房产经济的资本高速列车,快速成长的城市,买房上车的人们闲意地看着窗外的风景,而那些后来者何时才能追上这飞快的列车,当列车远离人群,历史将驶向何处?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经济减速的轨道,终究无法承载房地产疯狂成长的欲望,当一切无法承受,泡沫终将破灭。
对金钱的痴迷是可怕的,金钱控制了精神,难以避免的人文缺失,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金钱总是轻而易举的操控一切,“有钱能使鬼推磨”,有的人掌握了权力却低下了高傲的头颅成为金钱的奴隶,水、空气和土地都充斥着贪婪的欲望,金钱似乎变得无所不能。其实人们永远无法超越自然的力量,我们只能顺应自然,膨胀的欲望是不可持续的,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是自然造就了万物生灵,而我们毁灭自然其实是在毁灭自己,毁灭未来。马克思有句名言: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鲜血和肮脏的东西。人类历史上金钱的疯狂崇拜几乎将社会推向崩溃的边缘,无法自拔的人性沦丧,各种危机接踵而至,道德危机、信任危机、腐败问题和经济危机等,如何走出这样的局面?群体性的危机呼唤群体性的反思,让自我意识从金钱的崇拜中走出来,理想与良知回归,点亮每个人的心灵,给社会带来光明和希望。
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一直战争不断,人们除了积贫积弱不断抗争,一直为生存而战,疲惫的身躯,伤痛的心灵,一直没有愈合的伤口;解放以后也是忙忙碌碌,在统一思想的旗帜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恢复生产,重建工业体系,努力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不停的忙碌,却一直无暇顾及内心的自我意识深度思考;而如今生活稍微好了点,又面临种种危机而难以平复内心的担心与忧郁,社会往何处去,路在何方?文艺复兴让中世纪的欧洲摆脱了黑暗与迷茫,对比中世纪的欧洲我们所面临的状况似乎有惊人的相似,逐渐丰厚的物质基础使我们有机会来思考当下,一场人文复兴似乎将呼之欲出,引领中国走向复兴的伟大征程。而我们的人文复兴是要摆脱金钱崇拜之下的迷失,从人性迷失、权力腐败的泥潭中走出来,实现人性的回归和心灵的美好。以包容的人文环境给每一个人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以包容的人文环境让每一个人找到心灵的美好家园,实现自我梦想。回顾解放以来的历史,走过不少弯路,却一直走在探索找寻名族复兴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征程上,历史循环往复,不进则退,人文复兴是物质丰富之后精神需求的必然,这是一场无法阻挡的力量。
回望过去,那些过往的曾经,那些艰苦的岁月,怎么可以让自己的灵魂污染,将良知丢弃,底层百姓生活的艰难怎能遗忘在那灯红酒绿之中,历史的沧桑记忆怎么可以容忍一个政党和权力走向异化和奢靡,刺痛,深深的刺痛。似乎你只能无奈的投入其中,觥筹交错,“花花轿子人抬人”,却似乎毫无意义。你只能强颜欢笑,你只能沉默是金,不能说真话,否则你就是“吃里扒外”,是体制内绝对不能容忍的,比起国家的法律制度还要严厉得多,认真得多,真是一丝不苟。如果没有真话,如何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如何实事求是,怎么可以做好工作,不都是自欺欺人吗。开个会,拍个照,发个文,吃个饭,喝个酒,万事大吉,多么熟悉的套路,演戏一样的流程,毫无现实的触动,显得滑稽可笑。
预期当下人性迷茫的中国,会引发一场人文复兴思潮。很庆幸能够站在潮头,承载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危机和忧虑,并憧憬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场人文复兴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智慧总结,不是一场轰轰烈烈推倒重来的运动,而是对现有价值观的“人文改造”,将人文精神注入政治,激活现有体制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只有通过这场以探讨“人文精神”为主题的文化运动才能引领人们实现人性复归,走出精神废墟,重新审视并深刻认识中国政治理论体系的先进性,进而在政治理论指导下,才能真正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建立“人文发展观”和“人文经济”,顺应当下所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发展难题,回应民生关切,讲究在点滴之中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精神,是全面的治理,整体的思路,细节的谋划,做的事说的话,处处体现人文精神,最后实现人文关怀,人文价值,人文环境,让清泉长流,春满人间。
“人文发展观”是一种全面的舒适度包容性发展观,尊重人,尊重规律,能够全面提升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人文经济”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的新经济理论,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文,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尊重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随着技术革命,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已经出现了融合模式,是极其规范化的经济活动,大数据时代,无形的市场数字化可视化了,凸现了商品的个体属性,从生产之初就与个体建立了联系,私人订制,这是计划经济的终极,也是市场经济的终级,两种经济手段随着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将逐步走向大同。伟大的技术革命总是带来哲学思想的新突破,我将这终极经济模式称为“人文经济”模式。人们需要什么产品和功能,点击购买后,个性化定制工厂按需生产,然后发给客户;工厂直接面对客户,客户选择工厂,资源直接配置,人性化、节约化。这种“人文经济”将深刻改变经济模式,既统一了两种模式的优点和长处,也有力突破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瓶颈和局限性,是一种质的飞跃。
政治是什么?什么是政治?政治应该是为人类服务的最高智慧,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近来感觉有种天人合一,水到渠成的通透感觉,白天思考问题,瓶颈总能在晚上在梦里得到启迪。白天有什么疑惑,晚上时不时会有情节自然飘进梦中,启迪心灵,茅塞顿开。晚上做梦农村改造,路宽了,房子改建一新,水清了,花园有了,天然气也要通了,也建了一些公共设施。。。其中的场景让我对人文经济有了进一步理解,便翻身起床整理思绪。从经济学的角度,很多地方建设,农村修路、公园绿化、卫生工作、环境整治、污染治理,政府作为投资方并不能从中获取经济收益,那么这些事情应不应该做,这些事情有计划经济的影子,是不是也有人文经济的概念?!是的,这些事都是为群众服务的,为自然服务的,市场做不了,政府出面来做。另外,房地产建设、企业发展、商贸流通,这些市场经济活动,企业获取经济收益,政府获取税收收益,是不是无节制发展了,是不是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是的,里面应该也有人文的概念来理顺问题,不能超越人文的框架,企业发展要考虑社会整体综合效益,要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要减少产品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高耗能好污染自然要逐步淘汰,这也是人文经济的概念。从人文角度考虑都能很好理解,所以人文经济有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是相互独立又统一的整体,各自发挥作用,实现人文关怀理念,人文环境修复,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人文经济”作为新理念,包容并超越市场和计划模式,能够弥补两者不足引发的系列问题,有助于转变发展理念,转变生产方式,摆脱一味的金钱利益,更好的追求整体效益,也会激发市场和计划经济的潜力和内生动力。有人的地方就要更好的规划建设,要加强环境保护,考虑产品周期效益,注重长远利益,长远目标和长远发展,为子孙后代考虑,对历史文化负责。举个例子:小时候的汽水啤酒瓶瓶罐罐,企业充分考虑整个流通环节,喝完了瓶子怎么办,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以都会回收再利用,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而现在品种花样是多了,可企业只管生产赚钱,不管对环境的影响,瓶子无处去,影响了环境。另外改革开放后外来的口香糖,成了环境难题,后来垃圾袋屡禁不止,生产过剩,投资拉动等等,都是典型的GDP经济。我们的发展规划只考虑经济无视环境影响,确实会出现很多问题。能不能将市场和计划两个优点结合,凸现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科技创新,提高效率,引领人文发展,有利于文明、环境和文化传承久远,这也是我思考“人文经济”,想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问题的目的所在。
人文精神与民主意识存在天然的统一性。人文精神可以是超越民主的智慧,具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重性,充分考虑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树立“人文发展”理念,是对原有发展理念与民主的融合,是人类、自然和社会相互包容的理念。“人文经济”既有市场又有计划,实现对市场和计划两种经济模式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和供需侧改革一脉相承,发展人文经济,承担社会责任,满足人民需求,实现生态发展。人文复兴,让技术和发展真正造福人类,让人性回归,道德回归,从精神的废墟中站立起来,重建崇高的信仰,才是真正伟大的民族复兴。
信仰是什么?什么是信仰?丢掉信仰会怎么样?信仰就像一个小船,载着我们乘风破浪,航行在辽阔蔚蓝的大海中,小船里装满了东西,有简单的生活必需品,有书籍和一叠钞票,还有更重要的道德和良知,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还有忠孝仁义礼智信;划着划着,有人开始觉得钞票很有用,于是拼命挣钱,可每增加一件物品,就要扔掉一样东西,钞票越来越多,扔掉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有人物欲纵横,什么都想往里装,东西也扔的所剩无几,装着装着,小船难以承受,终于翻了,人们都落水了。此时人们迷茫不知所措,海浪几乎将人群吞没。而那些并没有被金钱和物质所诱惑的人们,到达了理想的彼岸。有信仰的人生,才是平安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才能永远铭记心中。没有信仰的人生,是不安全的人生,稍不留神,就会翻船,吞噬自我。
今天,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党内向上之气正在升腾,昂扬之气正在蓬勃,浩然之气正在汇聚,这是作风的回归,更是信仰的回归。有信仰,青春才不会无处安放;有信仰,人生才不会随波逐流;有信仰,理想才不会被迷茫驱散。多品尝信仰的滋味,多感受信仰的力量,多沐浴信仰的光华,多点燃信仰的火花,我们就会明白出发的意义、目标的深义,就能步伐坚定、永远向前,向着共产党人的高标准挺进。信仰富有,才有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洁白朴素。出生入死的战争年代,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他却不动丝毫,清贫如洗;灯红酒绿的和平时期,杨善洲毕生积蓄只是草帽、砍刀和烟斗,但在后人看来,他们留下的岂止是金山银山。“人生是奉献,不是索取”,“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道破天机。在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上,无数优秀共产党人,一辈子选择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服务,根本在于信仰的力量。翻开历史,有这样一组耐人寻味的对比: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号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然而仅仅十几年过去,抗战“前方吃紧”,国民D要员却在“后方紧吃”,等到抗战胜利,当年的革命理想,更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反观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坚定信仰武装起来的革命队伍,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舍生忘死的紧密追随,让“小米加步枪”生发出战胜“飞机和大炮”的巨大威力。信仰纯洁,方有“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不懈斗志。革命时期,信仰是带头种菜纺线,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建设时期,信仰是身先士卒战风沙斗盐碱,是功高不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改革年代,信仰是锐意创新,不惧毁誉不为财;是青春励志,用心坚守在基层;是奉献到老,退休而不褪色。毋庸讳言,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利益至上成为一些人的生存哲学,物质欲望正在侵蚀着信仰的根基。一些干部在市场冲击和利益诱惑下心为物役、贪污腐化、价值虚无、精神空虚。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内容。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