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粒完了要扬尘,大筛子挂在三根毛竹支架上,鼓风机使劲的吹着。“簸箕”“戳箕”也出场了,装满了麦子夹杂着秸秆一股脑儿往筛子里倒,一筛子一筛子摇晃着,细小的都从那筛子网眼落下,轻轻的飞舞,哗啦啦落下,吹远了秸秆末末,吹落了金黄黄的麦粒。秸秆末末漫天飞舞,欢快地跳着舞蹈,呼吸时秸秆末末,鼻子黑黑的,喉咙也有些发痒,眉毛沾满了浮尘,空气中凝聚着丰收的喜悦。那筛不下来的渣渣没有粮食,只能当“烧饭培”用,往边上一倒。很快麦粒粒堆成了小山丘,沉甸甸金黄黄的,秸秆渣渣也横七竖八堆成了小山丘,松松软软的。扬尘结束,收粮基本告一段落,又是一个丰收年,生产队晒谷场上的麦子堆积如山。粮食堆在晒谷场地上,只等晒几个大太阳,把水分蒸发了,就可以装麻袋屯到粮库里了。
到了晚上,几个队委会要轮流值班看守,没有轮到看守麦堆的委员在息夜前务必要麦秸秆盖上灰印,麦堆做好记号,慎防小偷。饥肠辘辘的社员,趁着月黑风高,盗窃生产队晒谷场上粮食的案例时有发生。看粮的晚上大人们显得有些无聊,孩子们总喜欢围着麦堆嬉戏打闹,想着不久就能吃上香喷喷的面条,格外的高兴。到了半夜里,小孩已经散去,有人提议到菜地弄点好吃的,想来也颇有意思,蔬菜胡乱地一锅煮后就着满天星星,边吃边聊,各种家长里短,调侃着谁家的媳妇漂亮,抽着烟卷儿直到天亮。晒粮时把麦子在场地上铺陈开来,薄薄的一层,再用翻耙推成一道道沟壑,看起来就像麦浪翻滚。正午时分火辣辣的太阳晒的地面发烫,赤脚走在上面直跺脚,翻动麦子,把底下的翻到上头,热浪滚滚里水分慢慢的蒸发着。遇上好天气,连续两三个太阳就晒干了,装入麻袋,逐一过秤,屯入仓库,这收成如何也就出来了。至此这夏收也就结束了,粮食收上来后,需要上交公粮,俗称“粜米”,这是农村最大的政治。
随着夏收结束,夏种也同步进行。犁地深耕,翻松田土,土晒干了一敲就松碎了,灌水后再拖拉机搅浆耕一遍,水田就变得软滑细腻了。此时的秧苗已经长到一筷子长,可以开始插秧了。拔好秧苗,捆成小捆,挑到水田里,一捆捆抛散开。拉好秧板线,就开始插秧了。插秧是农村里最有诗情画意的一幕,充满了艰辛,是农民“脸朝黄泥背朝天”的真实写照。插秧是个苦力活,也是技术活,需要耐心,深了不行,浅了也不行,一开始东倒西歪,天女散花,多年实践才能掌握要领,最终达到快而齐整的效果。插秧时全体上阵,卷起裤腿,带着草帽,赤脚下田,一排排的倒着插秧,一人一纵,两腿分开微微蹲下,弯着腰,一行六颗,两脚间两颗,两边各两颗。拆一把秧苗,握一小把在左手上,剩下的往后一扔,“分秧”时由左手拇指食指分出一小撮秧苗,右手顺手一拿,食指拇指夹着根部插入泥土,左右来回,也有一直往一个方向的,手飞快的插秧,腿向后平移,秧苗横平竖直整齐的排列,就像接受检阅的队伍。不知不觉腰酸背痛,火辣辣的太阳照着,豆大的汗水滴在水田里。看着前面不断伸展的绿色,回头一看还有好远的距离,不知啥时能够完工。你争我赶,相互鼓励,最快的从早忙到晚,一天也就能插一亩多。一天下来那种辛苦,没法形容,第二天起床腰酸腿疼浑身不舒服,不说苦不说累,接着干。渐渐大地便披上了绿衣裳,晚上渐渐蛙声一片,歌颂着农民的辛劳,萤火虫也轻快的飞舞着落到秧苗上。
小时候的水田里总是充满了难忘的记忆,最稀奇的莫过于会有田螺、泥鳅或黄鳝。很小就听奶奶讲田螺姑娘的故事,每到插秧结束,家里没啥好吃的,小时候的就会到田埂上走一圈,捡拾田螺,在清水里要养两天,田螺尾部一剪,红烧清蒸兼可,用力一吸,那肉就出来了,满口飘香,美味异常。而泥鳅和黄鳝要晚上去抓,胆小的人一般都不敢,晚上的田埂上有毒蛇盘踞着,危机四伏,必须穿着高帮套鞋以防蛇咬,带上加长型手电筒,拿着黄鳝夹子或自制鱼叉。晚上黄鳝会从洞里出来捕食,一动不动安静的呆在水田里,浑身包裹着粘液,很难抓住,即使抓住了,一会儿就能滑溜溜的从掌心溜走。沿着田埂一路找寻,发现后静悄悄地靠近,用夹子夹住,放到背篓里。泥鳅比较短,很难抓住。照黄鳝到半夜,电筒光也慢慢暗下来,快没电了,打道回家,一斤多黄鳝总会有的,第二天又可以为家里加个好菜了,美美的吃上一顿。那时也有人放鳝笼,傍晚放到水田里,大清早再收起来。小时候觉得好奇夜里会寻迹而至,找到鳝笼,倒出来会有黄鳝泥鳅,有时也会倒出蛇来,怪吓人的。那时辛苦中也有快乐,田野就是大自然,生态平衡,充满生机,只要勤劳付出总有无尽回报。
其实是水孕育了生命,那清澈的河水赋予了田野生机和活力,令人难忘的还有灌溉水田时水渠里流水潺潺,小蝌蚪、青蛙和小鱼在水草间自由穿梭,偶尔还能捉到大点的鲫鱼。提到灌溉,就想起抽水船,每年都会看到抽水船开到河对岸,停好系牢后,那脸盆粗的钢管往岸上田里的水塘边一靠,柴油机一启动,河水就从管子口白花花的喷出来,沿着水渠流到田里,一打水就是好几天。小孩子最喜欢围着出水管口玩耍,用手一档水花四溅,弄的满脸都是,衣服也湿了一大片,也有的玩闹中被故意推到水塘里,浑身都会湿透,嘻嘻哈哈,笑声回荡在田野上。抽水船比较灵活,可以移动着抽水灌溉,只要是船能开到的地方都有用武之地。有些抽水船到不了的地方又是另外的场景了。早些时候还用水车,人挂在上面,脚用力的踩,水车转起来水带到上面哗啦啦流进田里,全靠人力效率实在是很低。
听说早些时候有的地方,条件所限,灌溉时需要临时布置抽水设备,需挑来柴油机和抽水泵管,必须要经过一座桥。那柴油机铁疙瘩一个,比牛还要重,需用缆索,碗口粗的毛竹杠子,八个壮汉一起挑。劳动号子么嚯嘿,八个壮汉挑着柴油机来到桥边,河流挡住了去路,木桥是绕不过去的坎。那时很多都是木头搭建的简易桥,除了桥面,没有栏杆,胆小的都不敢走,要爬着过河。这桥是必经之路,挑着来到桥上,愣是把桥给压塌了,哗啦一声,柴油机连人都掉进了河里。幸好人没事,看着河底的柴油机众人都傻眼了。那时都是泥巴路,农村里还没有卡车吊车,可把人给难住了,岸两边聚满了看热闹的人,却实在没有好办法。无奈之下,从乡里调来了建筑队,支起了脚手架,用滑轮葫芦嘎啦啦嘎啦啦吊起来,才好不容易拉到对岸,整整多耽误了一天,那个时候真是艰苦。而现在汽车开到家门口,条条大路多宽敞,各方面条件已大为改善。在艰苦岁月里的人们,物质条件虽然匮乏,但是精神很好,有困难一起上,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可谓“人穷志不穷”,每一寸土地都孕育着希望。
六月梅雨季节总是如期而至,湿漉漉的下着雨,一来就是一个多月。春收春种又叫抢收抢种,一场和大自然的竞赛,晚了小麦会发芽,一发芽就变质了。只要有生产队在,就能调动一切力量,大家齐心协力,克服万难。每年夏收总是忙忙碌碌,争分夺秒,都能够如期完成任务。曾经尝试种过双季稻,但人辛苦不说产量并没有提高。后来一熟小麦,一熟稻谷,一直延用至今。到了十月,秋收来临,稻子换上了富丽的金装,羞答答地低垂着头,微风吹拂,金涛滚滚。队长早就安排社员,割下一小块成熟较早的早糯稻谷,然后脱粒晒干,加工成白花花珍珠般的米粒,只等秋收开镰。糯米可以酿成米酒,磨成米粉可以做团子。酿酒是江南人家入冬时的习俗,奶白色的米酒泛着糯米的清香,每家每户过年都喝,美酒佳肴招待亲朋好友,酒不醉人人自醉。
秋收的夜晚,虫鸣声声,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稻谷原始的清香。望着丰收到场的一堆堆小金山,大人们干活更卖力了。他们为赶晴天,不知疲惫的劳作着。儿时,集体开“小伙”,是那个时代孩子们最大的企盼。秋收和夏收的活计是一样的,但播种有很大的不同。水稻要插秧,而小麦只要撒到地里,开好沟渠自然细土覆盖,也不需要灌溉,自然生根发芽,慢慢长出麦苗,绿油油的。到了冬天厚厚的积雪覆盖,滋润着田园,孩子们上学的路上总是喜欢抄近路横穿麦田,俗称“踏麦田沟”,在麦田里嬉戏打闹一番,不经意间踩过的小麦嵌入泥土往往长的更好。
生产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镌刻着几代人的艰辛和汗水,奠定了社会发展的基石,有太多太多美好的故事值得回味,这里有劳动人民不屈的精神基因和力量源泉。现在农业机械化了,科学种田普及了,但是永远不该忘记过去,曾经是那样的辛劳,却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么乐观质朴的教诲,真是这些实事求是的劳动智慧,真是依靠劳动最光荣,才引领这个民族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繁华都市,乡村田野,果园飘香,交通便利,上天入地,处处都是劳动的结晶,处处离不开辛劳的人们。任何时候都不该忘记过去,任何时候都不该忘记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千千万万勤劳质朴的人们,并给予所有勤勤恳恳踏实工作的人们尊严和保障,体面的劳动,有尊严的劳动。劳动是神圣的,劳动可以改造人的灵魂,劳动是培养传统美德的营养剂,是预防精神浮华的消毒剂。尊重劳动就是尊重自己,让精神永恒,活力常在,希望常在。倘若处处充满了不劳而获、奢侈浪费、享乐主义、弄虚作假,助长玩小聪明、耍歪脑筋、投机取巧、不正之风,失去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让劳动者蒙羞,令劳动者心酸,注定结不出丰收的果实,危机也就不远矣。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