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玄幻魔法>丹心一片> 第八章 忆苦思甜感受信仰的力量 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章 忆苦思甜感受信仰的力量 二(1 / 1)

读完以上文章,对于改革前的三十年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一代人为了国家强盛所付出的艰辛和智慧可歌可泣,将永远标榜史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那个时代共产党人的真实写照,探索实现国富民强之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物质条件也已经大为改善。提起当年的生产队,提起从前的艰苦岁月,对于毛ZD领导的新中国,在父母的脸上没有一丝对当时社会的责备埋怨,话语中流露出的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那份真挚留恋和对国家对集体对未来的信心,对当时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没有丝毫的犹豫。集体主义思想下的肩扛担挑团结互助虽苦却有太多的美好,先苦后甜,忆苦思甜,励精图治,奋发有为,舍小家为大家是老一辈心中永恒的信念。农村虽然穷,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也是真实的存在。没有那时的苦,就不会有现在的甜,没有一代人的艰辛付出,就没有后来社会发展的基础。

就举苏北盐城的例子吧,那个地方解放前是个地广人稀的地方,因为水位低,海水经常侵袭,盐碱化相当的严重,可以说根本不适合农业生产。怎么办,只有不断开挖河渠,降低盐碱,那十几年二十年可谓河工不断。据当地的老人们回忆,当时的农村家庭,很多怀孕的妇女照样要去挑河,推而广之,各地的农民可谓都是很苦的。那个时候求生存,打基础是第一位的,牺牲一点眼前的利益,换取长远的利益。经过几十年持续不断建设是值得的,盐城的水利建设是一个更庞大的水利工程的一部分,即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自古以来,南起淮HB到海河、西至HN东尽大海,一直饱受盐碱和低产困扰,大家都是看穿越书的,应该知道唐宋以后,北方的粮食供应就不能独立维持国家机器运转了,根子就在这。但现在,从苏北到HN出了多少粮食产粮大县?没有几十年的投入和努力,行吗?苏北运河总渠,当年是苏南每年往苏北调粮用于建设。****前,苏北的水稻小麦种植得稀稀拉拉的,跟野草一般。产量很低,当地村民才吃两顿。还是盐碱化问题,后来几十年努力解决后才成为粮仓。老人回忆中的家乡,和现在看到的几乎是两个地方,现在苏北基本水乡化了,之前是一片广袤的盐碱地,农民只能靠一个个距离很远的人工堆成的土堆,生产、生活,现在还有这个遗迹,那就是农民口中的墩子。

其实盐城只是一个缩影,当初父辈都是这样的,父亲讲述过当时生产队派人到昆山石牌种田和挑河的事,疏通了当地的河流,也改善了农田水利基础,还得了血吸虫病,不过后来免费治疗好了。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没有前三十年的投入,后三十年的农村改革根本无从谈起。要不然,印度耕地比你中国多,为什么产粮不如中国。中国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改革后基本就停了,后三十年就靠之前的底子撑着。改革开放后不是没有农田水利建设需求,但是基本停转了。改革开放以后,再组织人力搞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直到国家和地方财政有钱了,才转为政府投资的形式,开始兴修水利。

了解那个时代人的精神和工业化之路离不开抗美援朝战争和随后的苏联支援。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到1953年7月27日双方签定停战协定。小米加步枪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的飞机大炮,为什么可以?从万里长征到打败国民D,到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毫无疑问这是精神力量的伟大胜利,这种力量也一直存在于如今光荣的人民解放军之中。抗美援朝战争是惨烈的,可歌可泣的,那种众志成城保家园的决心,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长久和平环境。一直以来,国人所受的朝鲜战争历史教育,由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黄继光、上甘岭这些名词构成。宣传的内容,是中朝兄弟友谊、中国战士的勇敢、爱国主义、依靠落后装备粉碎美帝国主义入侵等。其实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当时的政治军事体制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根据2010年《文史参考》第12期,志愿军9兵团20军58172团1营排长王学东说,“我们对北朝鲜的冬天会有多么寒冷没有一点概念。”王学东说,“当部队进入朝鲜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冬装,没有手套、帽子以及棉鞋等冬天的必需品。我们部队的战士大多是来自年平均气温在22摄氏度的华东地区。11月初我们离开家乡的时候,当地的温度还在15度左右。两个星期后,我们到了北朝鲜,当地的温度已经降到了零下18摄氏度。许多战士因为冻伤和感冒而跟不上队伍。我们师在第一个星期就有700名士兵因为严寒掉队了。”这也是抗美援朝战史上无法抹去的伤疤。

刚建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条件和装备存在诸多不足,抗美援朝的牺牲是巨大的。这种民族牺牲也换来巨大的经济回报,众志成城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国内顺利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实现了高速增长。至1952年年底,我国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战争也欠下了苏联不少外债,直到十多年后才陆续有计划的还清。在中国出兵朝鲜后,苏联领导人才改变了过去援华不大慷慨并有怀疑的态度,中国得到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外来经济援助。1952年苏联同意向中国提供141个大型工程项目,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时又增加15个项目,形成了后来通称的“一百五十六项”(最后落实为150项)。这些援华项目的设备虽然还算成本费,技术转让却全属无偿,就此中国能以堪称世界上最低的成本奠定了工业化的最初基础。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成千上万的苏联专家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土,他们胸怀革命的理想,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并与中国人民一道挥洒汗水,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上世纪80年代时,解放初期主管经济工业的****中央副主席****对此曾回忆说:“那时他们对我们的援助是真心诚意的。比方说,苏联造了两台机器,他们一台,我们一台。那真是援助,体现了苏联人民对我们的情谊。”苏联受中国抗美援朝的精神所感动可谓重要原因。有了这种援助,也使中国众多老一代人有那么深的“苏联情结”。不过一切事物往往带有两面性,若全面地看,在接受苏援时全面照搬苏联模式,也给后来中国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以前在部队时到BJ出差,想去瞻仰一下伟人,就去了天安门广场,看到天安门城楼上伟人的画像,肃然起敬。结果毛主席纪念堂门口排着的人多的完全出乎意料,人们默默无语,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敬仰之情,不过看样子等半天也进不去,因时间关系,未能如愿,现在想来真是遗憾。即我没瞻仰到,不过从成千上万自发前来瞻仰的人们排起的长长的队伍,无言的沉默,却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绕,我已经看到了想看的东西,已经看到了人们心中对伟人的敬仰和由衷的感激之情,我默默鞠躬向伟人致敬。广场四周建筑环绕,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和毛ZD纪念堂显得格外庄重,而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广场的中央。这是一根中华名族的信仰支柱,是中华名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走过历史的硝烟,仿佛一片归于安宁祥和。走过伟人画像,参观故宫的人流络绎不绝的,我也随着进去参观了一翻。一个曾经强大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展现在面前,一切看起来是那么金碧辉煌,气势恢宏,高大围墙之内,三宫六院,极尽奢靡的皇宫生活,看起来是那样的不可一世,然而这一切却挡不住不远万里赶来的外部侵略,曾经的浮华与虚荣,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分崩离析,不堪一击。历经多少磨难,才从积贫积弱中走出来,从一穷二白走到国富民强,如今的中国,已经傲然挺立在世界名族之林。

不忘历史,不忘过去,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刚解放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一大帮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人们幸福,为了国富民强,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一往无前,一片丹心,不惜牺牲生命,付出多少努力,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来之不易的局面。总结历史,始终不要因固有利益而僵化,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蒙蔽,不要自私自利私欲膨胀,放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贪官污吏除了祸国殃民,助长了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成了国家公害,人民公敌,逆天违众,毫无意义。只有懂得珍惜,忆苦思甜,才能知道幸福来之不易,有更加清醒的认识。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困难并不可怕,在这样一个物质富足的时代,只有抛弃颓废、贪婪、自私和腐败,才能走出历史的旋涡,通往新的更大的胜利,而此刻更需要精神的引领,凝聚起信仰的力量。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前面高山险破,崇山峻岭需要我们去跨越,你准备好了吗?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