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是看在潘凤的两个铜钱的面子上,还是出乎那大叔的热心的本能,那大叔迅速的打开了话匣子:“这位小兄弟,你刚从外地来不久吧。就连蔡中郎的名字你都没有听说过?!”
大叔的脸上一脸的鄙视,显然对于潘凤连蔡家的诗歌会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的这种行为很是不满。
潘凤见状,心中顿然一动,能够让一个以指路为生的大叔都非常熟悉敬佩的蔡家名人,那会是其他人么?!不就是应该是那名动天下的伯喈先生——蔡邕么?!
说到蔡邕这个人,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名人而已,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是东汉时代最为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之一。他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曾经在汉灵帝的时候,召拜为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曾因弹劾宦官流放朔方。
在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董卓被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蔡邕著诗、赋、碑、诔、铭等共104篇。他的辞赋以《述行赋》最知名。
而且,非但如此,蔡邕除了一个大学问家,在编写历史典籍方面贡献非常大之外,并且很懂音乐,又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
简直就可以算得上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啊,难怪那大叔会是这般的嘴脸,是啊,在京城之中,居然还不知道蔡中郎,那不是开玩笑么!?便是乡下的人,也是能够知晓蔡中郎的啊。
于是,潘凤笑着说道:“难道是天下闻名的蔡中郎,伯喈么?”
那大叔点了点头,笑着说道:“除了蔡中郎之外,在京城中还有谁能够被称作为蔡先生的了?!”
这个时候,边上一个读书人不屑的看了潘凤与路边大叔一眼,嘴上虽然没有明说,不过,这眼神中的意思,潘凤还是能够很清楚的知晓的,那就是凭你们一个大叔,一个武夫也知道蔡中郎,也配晓得蔡中郎?!
潘凤原本不想要节外生枝,不过,想想,只怕现在自己的身边也未必就没有汉灵帝的密探,而一个没有什么脑子的武夫与一个内心沉稳的将军比起来,哪个更为的能够让陛下放心,这一点,潘凤是非常的知晓的。因此,潘凤顿时便就有了计较,看向那读书人,不屑的大声说道:“哎呀,兀那汉子,你的意思是在说我不知道蔡中郎么?!”
那读书人,不屑的笑了笑,却没有直接说话,不过,这眼神中的意思,已经是非常的明显,那啥,只怕,你就是连蔡中郎字什么都未必知晓吧?!
潘凤见状,装作终于忍不住的样子,看向读书人,径直吼叫道:“那啥,你这汉子,要是我知道蔡中郎,你会怎么办?!”
这一下,这个读书人终于开口了:“要是,你也能够知道蔡中郎的事情,那么,我就称呼你为大哥!”
“大哥也就不必了吧,你就叫做主公吧!”潘凤哈哈大笑道。
这样的话语,直接让那路边的大叔头上黑线直冒,那啥,这个武夫果然是五大三粗的很啊,这头脑莫非有什么问题?!
而那读书人反而没有生气,也没有觉得潘凤胡言乱语,看着潘凤说道:“既然想要聘请我坐幕僚,那么,你又官居何职啊?!你又知道我是谁啊?!”
潘凤挺起身子来,自豪的说道:“我就是潘凤!新任左将军是也!”
“你就是那赴宴将军,酒宴中郎将?”那路边大叔一脸的惊恐,看向潘凤,看来也是个包打听啊。而那读书人则笑吟吟的看着潘凤,笑着说道:“那好,就凭借着你这个诨名,我就愿意跟你混了,不过,你先要展现一下你的实力!”
潘凤点了点头,心道,这哥们莫不是个头脑有问题的人啊,不过,潘凤笑着说道:“至于你是谁,我不晓得,可是,我知道,只要你跟着我手下混,那么,定然是一切没有丝毫的问题的啊。啊哈哈哈!”
“好了,好了,先不要笑了!赶紧说吧!”那读书人看着潘凤,笑吟吟的说道。
潘凤点了点头:“那好,就让我说一说蔡中郎的救琴的故事吧。”
“救琴?!”那读书人疑惑的问道。
这一下,可让潘凤得意起来了,不屑的看了那读书人一眼,眼中的意思,已经是很明显了,那啥,这一下可也有你不知道的事情了吧?!叫你刚才那么牛13哄哄的?!
那读书人看着潘凤说道:“好了,好了,说吧,说吧!”
潘凤点了点头,笑着说了起来:“不过,这个事情,我可不敢直接的说,那么,我就讲一个故事吧,我相信,以你的聪明才能应该是能够听得出来的。”
那读书人点了点头,知道,这是潘凤想要以故事来借古喻今了,看来,这里面有不少的内幕啊!这心中的熊熊八卦之火,已经迅速的燃烧了起来。
潘凤吊了一下那读书人的胃口,见到这事情差不多了,便就笑着说了起来:“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东明的帝国!”
东明?!是皇汉吧?!那读书人心中笑着说道。
潘凤接着说道:“那个时候,正是东明武帝在位,在东明武帝在位的时候,有个大臣名叫蔡小邕。蔡小邕为人正直,性格耿直诚实,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他总是敢于对武帝直言相谏。这样,他顶撞武帝的次数多了,武帝渐渐讨厌起他来。再加上武帝身边的宦官也对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武帝面前进谗言说他目无皇上,骄傲自大,早晚会有谋反的可能,蔡小邕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他自知已成了武帝的眼中钉、肉中刺,随时有被加害的危险,于是就打点行李,从水路逃出了京城,远远来到吴地溧阳,隐居了起来。”
这样的讲故事的方式,一下子将那读书人的兴趣吊了起来,便是那路边的大叔也是如此,显然,潘凤很有一个做说书先生的资格啊。
潘凤看了那兴致冲冲的两人一眼,心中得意不已,于是接着说了起来:“蔡小邕爱好音乐,他本人也通晓音律,精通古典,在弹奏中如有一点小小的差错,也逃不过他的耳朵。蔡小邕尤擅弹琴,对琴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从京城逃出来的时候,他舍弃了很多财物,就是一直舍不得丢下家中那把心爱的琴,将它带在身边,时时细加呵护。在隐居江南吴地溧阳的那些日子里,蔡小邕常常抚琴,借用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有一天,蔡小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女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忽然,蔡小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炉火边,蔡小邕也顾不得火势,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蔡小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小邕就将它买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叫它“焦尾琴”。武帝不识人才,使蔡小邕落魄他乡;而焦尾琴又何其有幸,遇到了蔡小邕这样慧眼识良材的音乐专家,终于使一身英华得以展现。这两件事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告诉我们的道理却是一样的:要爱惜人才、尊重人才,要善于发现别人的才能并合理地使用,做到人尽其才。”
潘凤说到了这里,两人都是意犹未尽的点了点头,只怕就要叫唤要求潘凤要“加更,加更。”了。
潘凤言罢,转身便就想要离开,这一下子,让那路边大叔与那读书人,激动不已起来:“哎呀,哎呀,主公,主公,我都叫你主公了啊!你不能够就这么的走了啊。”
“那啥,我的故事都讲完了,还不走,要干什么!?我可是要去参加蔡中郎的诗歌会的啊!那可是扬名立万的机会啊,要知道,我可是要借此机会,名动天下的啊!”潘凤笑呵呵的说道。
那读书人连忙跟了上来:“那啥,主公,主公,你的那个故事,真是寓意丰富啊,我可是要跟定你了啊,主公,左将军,左将军殿下!”
潘凤顿时一乐,哈哈,这个家伙,看来确实是一个读书人啊,对听说书是如此的痴迷……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