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潘凤立志传> 第十二章 颍川书院 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二章 颍川书院 一(1 / 1)

颍川郡确实是个美丽的地方,青山绿水,土地肥沃,虽然经过了黄巾之乱,但是和其他地方的荒凉对比,这里已是繁华热闹不少,而且此处民风淳朴,学风正浓。人都说名士、儒者有教化之功,由此也可见一斑。

看那往来之人,即使是一些街井小民,却也是谦恭有礼,一派斯文,不愧是三国时期名士的发源地,算起来,三国的名士十之八九都出自这里,二流的也不用多说,光是一流人才便就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陈群、戏志才等人,至于其余的有名有姓的名士,那实在更是数不胜数。这颍川书院,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上是皇汉时期的清华北大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颍川郡多是山地,所以,颍川书院也是倚山而建的,书院坐落在颍川城郊。它原本是颍川豪门荀氏的一座别庄,书院成立后,就被捐出来做学堂。荀家八杰,名扬天下。

潘凤此行到来,一为听讲,二则是为了寻找自己的谋士贤臣。虽然说,此时此刻汉室的威望尚在,这些读书人,未必愿意入幕为僚,可是,这也不能够就自我的先进行否定,要是万一能够拉到几个人,那该多好啊,郭嘉、荀彧、荀攸、程昱……光是这些名字,就让人动心!

而且,潘凤此次前来,更也是怀着朝圣的心理而来的,作为一个尊重知识,热爱文化的人来说,回到了东汉,这颍川书院,自然是非来不可的。

而且,有道是: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够主观臆断的啊,这颍川书院好不好,不能够只听别人说,只要自己前来,听上几课,感受一下这学习氛围,就完全可以判断了,来到了这颍川书院之后,潘凤自然没有任何的失望,虽然说,还没有正式的听课,不过,光是这书院的学风,就已经很使得潘凤满意了,这里虽然是封建时代的书院,可是与往昔的寻常学堂不同,不是那种类似于私塾性质的私人学堂,也不是那种贵族拿出来买名誉的义学。

这个书院的学风极为不错,竟然是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广收弟子的。便正如同当年“兼容并蓄”的北大精神一样,要知道,光是这一点,在这世族横行的皇汉中,那可也是一件不可不多的事情,便是说是一方净土,也不为过了,不单单是世族子弟可以入学,便是寒门子弟,也可以进入听学,这在这样的时代,能够做到这些的书院,那完全是可以流传青史的了,要知道,这可绝对是不可能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就光冲这一点来说,也就不枉了他天下名学的地位。

能够拥有这样的气度,那可绝对是有资格在历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的。

潘凤看着眼前这赫赫有名的颍川书院,心中非常的肯定的想道。

正所谓,颖上多名士,往来无白衣。此地靠近都城洛阳,不但有各家豪门的名流,就连各地士大夫中的文人高官,也常常来此讲学。在不长的时间里,此地的学子,除了接受荀、陈两家有名望的人士,讲授的课业之外,还能聆听到了不少应邀而来的名流对自己所做学问或政治立场的演讲。其中,除了有前世就熟知的卢植、王允、皇甫嵩等,就是一些被历史淹没的其他学士了,听了他们的理论,虽不能说是受益非浅,但也感触良多。

结合他们的理论在综观历史发展,发现儒术中很多好的东西,因不为统治者所喜,到后世都已失传,而那些怪异的扭曲的利于统治的理论,却被供上了神坛。宋朝之前的儒术还是很有侵略性的,从把儒术推上思想统治地位的汉武帝的征讨突厥,到隋朝的讨伐高丽,以及唐朝的消灭东突厥汗国和统一西域,都显示出了儒术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中,都并不是一种彻底的和平思想。

只是,之后,随着时代的要求,随着统治者的要求,儒术就渐渐的变了味道了,就连那必须要掌握射、御、书、数、礼、乐这六艺的读书人,到了明清的时候,就已经变成了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了,要知道,在这煌煌大汉,书生与文弱两个字,可是完全搭不上一点点关系的啊。

站在这赫赫有名的颍川书院前,潘凤不自觉得身上肩负了一种强大的使命感,是的,这个时候,这颍川正是“颖上多名士,往来无白衣”,可是,这几十年之后了?!这五胡乱华的时候了,两脚羊(胡人少食,饿时便吃汉人,将汉人称作为是两脚羊,意思就是可供食用的温顺之物)之中,可是丝毫不分男女,也不分名士还是白衣的啊。

那个时候,神州陆沉,中原大地,一片疮痍,哪里还会再有这样的颍川书院,哪里又会还有这样的文化传递?!

潘凤站在这颍川书院的大门之前,紧紧的捏着双拳,在心中暗暗发誓!五胡乱华的故事,一定不能够发生!我以我的生命,向天发誓!

这颍川书院,没有高大的围墙,没有烫金的匾额,没有黄铜的兽面门环,低矮的围墙刷得一片雪白,一扉显然年深日久的木门开启着,门边没有一个守卫,正门的上方挂着一块黑漆红字木匾,上面书着大大的四个字:颍川书院,落款:水镜先生。字体遒劲有力,红与黑相映,红如鲜血,黑如夜空,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沉稳而凝重。

带着无比的憧憬之心,潘凤步入了大门,走过那整齐干净的青石板路,那大路的尽头,正对着是一间大屋,屋宇方正,青砖砌就,上有雕花瓦当,屋中央是一个大大的香案,香案后悬着孔夫子的画像,黄铜香炉中插着几枝香,袅袅香烟缓缓上升,浙浙散开,穿过旁门,就是读书的地方,矮几上满满都是书卷,坐垫分散四周,造型精美的古琴摆放一边,轻轻拨弄一下琴弦,音色圆润清脆。

看着这眼前的一幕,潘凤不由得忧从中来,想起了后世大学的时光,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那又是一个多么令人回味的时代,虽然,这文化氛围与这颍川书院,大大的不同,不过,这思家的渴望,映衬着那夕阳的光芒,顿时从内心深处,不可抑制的涌发了出来,让潘凤一时之间,难以自己。

潘凤长叹一声,情不自禁的吟出了诗句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好一个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好一个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一个面留短须之人出现在了潘凤的身旁,看着潘凤情不自禁的赞叹道。

潘凤顺眼看去,此人给予潘凤的第一印象那便是睿智,而且身高也是极高的,比起潘凤来,也只不过是矮了那么一点点而已,看那魁梧的身材,若不是那一身文士打扮,潘凤几乎都要以为此人便是将门之后。

那人也注意到了潘凤对他的观察,冲潘凤笑着点了点头说道:“不知兄台,此作是何格式?!若说是诗,但却七字一句,说是乐府,似乎又太短了些!”(注:汉代诗为四言诗!)看来也是一个诗痴。

潘凤笑了笑:“出口通达皆为诗,又何必去针较字数了?!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那人闻言,愣了一愣,不过,很快便就赞叹了起来:“好一个出口通达皆为诗,好一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倒是昱执着了!兄台这首诗歌,说尽了人间乡思啊,实在让昱不由惆怅许多,只是,听兄台的这诗中,似乎还隐隐含有更为深层次的含义?!还望兄台为昱解释一二!”

是啊,乡思,无论是在什么时代,在什么国度,对于人们来说,这可是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有道是,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人们见到这样的场景,自然而然是要触景生情的,而远在异乡的游子,更是会对这样的情况,触景生情,生发出浓浓的乡思之愁。

毫无疑问,潘凤所吟唱出来的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的浓郁乡思。而光是这一点,还不算什么,此诗从远处着笔,写尽极目天涯时的所见所感。而且,人们常说落日处是天涯,可这个“我”望尽天涯,落日可见,故乡却不能够见,那么,这也就是说故乡远在天涯之外。

如此一来,这虽然将之夸张了一些,说尽其远,可是,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更为难得的是,这诗的三四句,却一反前两句,该从近处着墨,写活了人们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第三句承上启下,既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渡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地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

因此,那个自称为昱的那人,对潘凤的诗,大感兴趣,感动不已,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居然在这诗句之中,更是听出了潘凤的托物言志,与浓浓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这实在是让潘凤也不由得动容的,那啥,这叫做什么,这便是读者的二次创作啊,往往是人为的拔高了这诗词的含义,让潘凤也不由得不为之哭笑不得,那啥,这真的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哥,哥真的只是寄托乡思而已的啊……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