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天国梦> 第11/12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12章(1 / 2)

11筹建天国

范人鹤带领一个班革命军护送全家去山西投奔朋友,班长叫游先勇,比范人鹤小一岁,也是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和范副官很谈得来,游班长一路上对范人鹤全家照顾得很周到。他们走到半路时,得知史无前进攻天佑山大败而归的消息,欣喜若狂。

老百姓的传说很多,有的说湘西革命军藏龙卧虎,个个是天兵天将下凡,一个顶百;有的说,天佑山新到几个能人,人人都是诸葛亮转世,神机妙算,史督军的一举一动都被他们未卜先知,哪有不败的道理;有的说,杨司令新来的军师都是他的学生,枫林镇的才子,史督军气得破口大骂,小诸葛居然打败了他的军师郝诸葛,太没面子了。就派郝诸葛亲自带兵去枫林镇,抓捕小诸葛们的家眷,准备以此为人质,逼迫革命军就范。

范人鹤庆幸自己和韩一粟动作迅速,及时把两家眷属撤离枫林镇,逃过一劫,担心梅、王两家留在枫林会否遭到不测。韩一粟是在范人鹤离开后才去欧阳府中,范人鹤并不知道韩大哥还会遇上郝诸葛。他最关注的是如何安全护送全家到山西,如何顺利回到湘西。

他们到达两省交加处,范人鹤让大家在镇上歇息,吃过饭后再进入山西境内,那儿已不属史督军管辖,应该安全了。为确保万无一失,游先勇亲自到前面探路。范人鹤等人刚吃完饭,游先勇就急匆匆回来报告,通往山西的路上布满史督军的士兵,对离境的行人盘查很严。

范人鹤断定在紧要关头被史无前抢了先机。看来山西去不成,省内的亲友处更不安全,唯有去天佑山根据地了。范人鹤征询父亲的意见,范翰林叹息说,想不到前清的翰林最终还得求助大清国掘墓人的庇护,天意啊!范人鹤说,自古以来即如此,沧海桑田,何人能免?范人鹤等人立即改变方向去湘西。

护送韩一粟全家的班长古大运等人阴错阳差,才躲过了自投罗网一劫。郝诸葛不亏为狗头军师,他算准前朝兵部侍郎用兵出其不意,选择的逃避方向极有可能是从未在枫林镇露过脸的远房亲戚。他派手下最机灵的白光荣带兵星夜赶往青石峪埋伏等候。

古大运一行人赶到离青石峪不远处,人马劳顿,就在路边林子里歇息纳凉。韩侍郎年迈疲乏,靠在树上不一会就睡着了,古大运不忍叫醒他,反正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干脆就让大家多歇一会再走。就在这当儿,路上响起一阵马蹄声,史督军的马队急速冲进青石峪。古大运连呼“侥悻!”急忙推醒韩老爷,拔腿就走。古大运问韩老爷去向何方,韩侍郎自以为最隐秘的地方都不安全,还能到哪儿去?他沮丧的说,随便吧,哪儿安全就去哪儿。

古大运知道他对革命军有心结,便笑着说:“我们湘西革命军的老祖宗是光绪皇帝的正六品侯‘千总’,细算起来,侯千总还是你的下属呢,韩老爷千万别不好意思。”

韩侍郎想了一会,也笑了起来。“说的也是,就去天佑山吧,说不定老天真的会保佑我们。方才要不是跟着你古大运,我们没那个运气躲过一劫!”

古大运护送韩侍郎晓行夜宿,有时为避开史督军的部队,还要绕道远行。走了七、八天,他们在离三关二十多里的柳镇遇上了特务连连长郑天相。得知韩一粟和范人鹤已比他们早几天回到天佑山,韩侍郎松了口气。郑天相还要置办物资,让古大运赶快回去,免得杨司令他们担心。

韩侍郎和韩一粟分别从鬼门关转了一圈又回来,相见时的情景让人唏嘘不已。

欧阳溶泉兄妹愁云惨雾、悲痛万分,韩侍郎安慰说:“令尊大人在县衙任内口碑颇佳,枫林百姓对他感恩戴德。有位林先生早年吃了冤枉官司,就是欧阳老先生秉公办事才让林先生得以沉冤昭雪。前些日欧阳先生不明不白离去,林先生痛不欲生,誓言要替令尊讨回公道,还在自己家设置恩公牌位,早晚祭拜。据我所知,枫林百姓自发祭奠令尊的不在少数,欧阳先生在天之灵也可得到安慰了。”

匡世东插话说:“依我看,外面对老爷去世原因的种种猜测多有不实。我亲眼看到老爷是心脏病发作,抢救不及而突然仙逝。要怪就怪史督军跟欧阳家过不去,让老爷受了惊吓。韩老爷说得对,一个人能在百年之后受到百姓称颂、有口皆碑,是件了不得的事,少爷小姐不必过于自责。”

欧阳溶泉愁容稍缓说:“世东如今已参加革命队伍,往后就别再叫什么少爷小姐,按部队的规距,叫我欧阳副官就是。”

匡世东恭恭敬敬说:“是,欧阳副官。”

这天晚上,杨时中设宴为韩侍郎、范翰林两家接风,酒席上气氛热烈,韩、范两位前朝遗老见杨司令等高级军官对他们真诚、热情,放心不少。

散席后,杨时中通知高级军官和上官、韩、王、范、欧阳五位副官开会。

杨时中神情严肃地说:“今晚和各位商议的是有关湘西革命军前途的大事。自从侯司令率领夏师长、蒋师长、姚师长创建革命根据地以来,依托天佑山有利条件,打了几次大胜仗,壮大了革命队伍,尤其这次山谷大捷,击退了狂妄自大的史无前,打出了革命军的威风,被俘的史军绝大部分倒戈,参加了革命,各地有志青年纷纷前来投奔,使我军迅速扩展。

在这种情况下,侯司令临终遗言:‘建立我们自已的政府’的必要性已经凸现,条件也相对成熟。为此,建立天佑山革命政府的问题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下面就请梁参谋长把相关事项给大家摆一摆。”

会场气氛立刻活跃起来,特别是三位师长更是喜形于色。当初侯吉水带着他们占山为王时就盼望着这一天。

梁正清说:“湘西革命军进驻天佑山时仅一千余人,山区老百姓十余万人。经过多年奋斗,如今革命军近二万,老百姓繁衍生息达到三十多万。根据地力量壮大了,有些问题就逐渐突出,不容小觑。主是军民的衣食住行各项保障工作,对老百姓的管理和生产、生活安排,各个方面如军民关系、老百姓相互关系的协调等等,都需要一个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革命政府来解决。

有关建立政府的相关事项很多,如革命政府的职权、机构设置;政府和军队的相互关系、职能分工;政府的当前和长远目标,管理地方百姓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等。工作千头万绪,都需一一商榷、统一意见后逐步展开。”

“建立革命军自己的政府,既是侯司令遗愿,也是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眼下烽烟暂息,史无前卷土重来尚待时日,蒋某十分赞同杨司令意见,趁此间隙建立政府,稳固根据地。”蒋天禄的目光向杨时中扫去,见他边听边在本子上认真记录。在他左边的上官红袖不时转脸含情脉脉看他。蒋天禄心中隐隐有些酸痛。“至于政府的职能,当然应以管理地方事务为宜,包括替军队筹粮筹款等等,在当前形势下,蒋某以为政府主席仍由杨司令兼任,便于统一指挥调度,实现侯老司令毕生追求的天下大同目标。”

夏希周赞同说:“政府工作主要是文人为主,用韩副官这样懂得兵法的才子治理地方,更有利于将政府工作成为军事斗争的强大后盾。另外,目前根据地军民人数骤增,粮食生产必然要成为军事以外的首要任务。革命的最终目标是要吃好,穿好,粗茶淡饭之后,必定寻求大鱼大肉。粮食多了,养猪、羊、鸡、鸭、鱼更有本钱。姚师长你说是不是?”

姚其昌的目光始终停留在上官红袖身上,她的一举一动在姚师长眼中无不成为巾帼英雄的范本,在他心目中,她就是一幅花木兰从军图,英姿飒爽的上官红袖跃马扬鞭、驰骋疆场。

姚其昌忙收回目光。“说得对。有鱼有肉才算得上好日子,侯老司令的天下大同说的就是如此,外加琴棋书画、修身养性。倘若再得一人生知己,此生足矣!”

杨时中听出姚其昌的言外之意,下意识地扫了梁正清、蒋天禄一眼,见他们都在专心记笔记,心中微微叹息。

韩一粟和范人鹤正在低声交谈。

王涧之一脸迷惘,不住下意识的甩着长发,一口口猛吸烟。韩、范两人从枫林镇回来后,曾以结义大哥、三弟身份直截了当批评他不该弃父母妻儿于危险之中,此举有悖于孝道,为人不齿。王涧之心中后悔,嘴上不甘示弱,振振有词地说出“国之不宁,何以家为。”之类空泛大话。此刻,他寄希望于童双林和翟秋生能够带回合家平安的好消息,否则他的处境可想而之。山谷大捷的庆功会,韩一粟屡屡受到褒奖,而自己却无人提及。方才夏希周又举例称赞韩一粟,更让他心中郁闷。他回顾来到天佑山后事事不遂心,连欧阳小菁都对他没有好脸色。王涧之开始怀疑湘西倒底是不是自己的用武之地。

欧阳溶泉跟王涧之稍有不同,有几件事一直压在心上:父亲之死因到底如何?父亲原有轻微心脏病,但不会在他离家短短一个月内就变得如此严重,以至一受惊吓就心脏病发作至死;再说父亲当过多年县官,因其清廉公正得罪上司、惩戒过奸邪,经历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岂能为郝彦斌几句狂言所吓倒?此外,匡世东救出韩一粟投奔革命军的举动,真的是因他欧阳少爷在此吗?匡世东以往跟他欧阳父子并无深厚感情,唯有下人对主人的恭敬而已。倒是对齐姨的恭顺之中透出别样的意思,欧阳溶泉听小菁说过,她曾见过齐姨和匡世东在厨房拉拉扯扯,哪象主仆关系?如今父亲不在了,外界又传言齐姨和郝彦斌的暧昧关系,他匡世东又在其中担当什么角色?

欧阳溶泉还担忧梅蔷,这些天她忧心忡忡,见韩、范两家都已脱离危险,唯有她的父亲依旧固执己见,不肯原谅女儿,更不愿离开枫林镇,岂不是束手待毙,任人宰割?

欧阳溶泉在闷闷不乐中听到杨司令意欲建立革命政府的宣示,似乎从中见到一线光明。建立新政府意味着湘西革命军迈入新的阶段,向着自由平等的新生活更进了一步,欧阳溶泉已经体会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个人命运往往很难由自己作主。

杨时中高兴地说:“各位意见大体相仿,可见英雄所见略同。遵从老司令遗愿,建立革命政府,以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政府宗旨,抵御列强,振兴民族,此乃实现天下大同的第一步。即首先在我湘西革命军的土地上建设一个人人平等自由、家家安居乐业,百姓富裕,国家强盛的天堂之国。我本人赞成在现阶段采用军政统一的形式,当条件成熟时再另作打算。在目前筹建阶段,先成立一个筹建委员会,在座诸位都是成员。具体工作由梁参谋长主持,几位新来的副官多做些文字工作,这正是各位才子的用武之地。有关重大事项,由集体讨论解决。现在散会,会后请枫林来的几位同志到我办公室一叙。”

12才子明志

杨时中和郝诸葛同是韩一粟等枫林才子的启蒙老师,在枫林镇一带颇有声望,并称“杨、郝二先生”。“戊戌变法”前一年,二人结伴赴京赶考,杨时中高中二甲第三名“赐进士出身”,郝诸葛为三甲第五名“赐同进士出身”,逊杨时中一个等级。后杨时中因“丁忧”回乡错失做官机会,却因祸得福,躲过一劫。郝诸葛高中后留在京城谋官,结识的是袁世凯的远亲史无前。史无前时任从九品“修武佐校尉”,原指望投靠袁世凯谋个更好前程,却因时局诡异多变,袁世凯让他蛰伏待机,史无前唯命是从。不久,清廷被推翻,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宝座后,史无前扶摇直上,几年之间就被封为督军,兼领一省军政事务。史无前欣赏郝诸葛才学,把他招揽为自己出谋划策的军师。而杨时中参加了湘西革命军,杨郝二先生从此反目,成为冤家对头。

对于这番经历,杨时中感慨地对面前的枫林才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孙中山先生倡导‘三民主义’,主张‘天下为公,国家之本,在于人民。’我湘西革命军遵从孙先生遗愿,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肩上。而史无前、郝诸葛之流为一己之私,盘踞地方,形成割据势力。故两军成水火不容之势,曾经的友情全成冰炭,令人扼腕。”

杨时中见大家的表情各不相同,便有意请他们各抒己见,以便了解他们之所以投奔湘西,除了自己的力邀外,还有什么个人原因。

他对韩一粟说:“你是大哥,你先说一说。”

韩一粟爽快的说:“学生从小熟读兵书,向往戎马生涯。当此乱世,能追随先生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国家做些力所能及之事,心愿已足。”

王涧之甩一下长发,侃侃而谈。“青年人理应有远大志向,如同展翅翱翔的孤凤,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高祖本记》记载汉高祖初时观秦皇帝,喟然太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当今群雄四起,逐鹿中原。然而‘你方唱罢我登台’,有几人不是过眼烟云?究其根由,皆私欲过盛,不孚众望也。王某自小钦佩先生高风亮节、经国之才。先生登高一呼,能不万众雀跃乎?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王某以为唯有追随先生左右,方可大显身手,实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之抱负,拯救天下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