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无清> 毛文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毛文龙(1 / 2)



,字振南,浙江杭州人,三十岁那年,只身北上,经北京走山海关、宁远一带,其舅兵部职方郎中沈元祚写信将其推荐给同年王化贞,授予千总。天启二年,袭镇江,不数月,实授总兵官,开镇东江。官累至左都督,挂平辽将军印,加太子太傅。崇祯二年六月五日,被袁崇焕矫诏杀害于双岛。清初三大汉人藩王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都是麾下大将,毛帅被杀也为日后三藩反明降清埋下了伏笔。

其人

生平简介

,字振南,祖籍山西平阳府太平县,祖父毛伟因经商携家迁居杭州,万历四年(1576年)正月十一出生于杭州府钱塘县的松盛里。清修明史无传,仅以熊廷弼、袁崇焕等列传及朝鲜传附记之,野史笔记所录生平,各有不同。按《毛太保传》所载,“为人落拓不治生产,好谈兵”。三十岁那年,只身北上,经北京走山海关、宁远一带,“辽帅收之幕下,授海州军官”。按《国榷》所载,“世袭海州卫”,其舅兵部职方郎中沈元祚写信将其推荐给同年王化贞,授予千总。按《毛总戊墓志铭》所载,早年葬父,寄居舅舅沈光祚家中,沈光祚时职山东布政司,将其推荐于王化贞,授予练兵游击。

天启二年,袭镇江,不数月,实授总兵官,开镇东江。官累至左都督,挂平辽将军印,加太子太傅。崇祯二年六月五日,被袁崇焕矫诏斩于双岛。

镇江之捷

天启元年(1621年),七月二十五日,侦得镇江城中空虚,与生员王一宁商议,以镇江中军陈良策为内应,率二百二十余人夜袭镇江,擒镇江游击佟养真及其子佟松年等六十多人。镇江大捷以后,全辽震动,宽甸、汤站、险山等城堡相继归降,一时间“数百里之内,望风归附”(《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4,毛帅东江),“归顺之民,绳绳而来”(《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卷5),因功授副总兵,不久又晋升为平辽总兵。元年八月初四,后金军再破镇江,逃往朝鲜。

开镇东江

明廷在广宁大败之后,对辽东战局仍然意见不一,新任经略王再晋说:“东事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环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王坏为残局,至于四坏则弃全辽而无局,退缩山海,再无可退。”(《明熹宗实录》卷15,天启二年三月乙卯)是失败主义的典型代表,所以他主张划关而守,将山海关外一切守备撤回,当时“相当一部分人便把希望寄托于的海上牵制之力,天启二年六月(1622)明廷加为平辽总兵,署都督签事。八月,陈海上进兵与请饷疏说:“欲图恢复,必自各岛布置始。”请饷三十万,登津挑选辽丁二万,再募浙江精于火器者一万东援,分驻于各岛,以便首尾夹攻。兵部在复的奏疏时也说:“文龙灭奴则不足,牵制则有余,朝廷何爱三十万钱粮。”(《明熹宗实录》卷20,天启二年八月丁丑)有的甚至于说:“今日所恃海外长城者,非者乎”(《明熹宗实录》卷36,天启三年十二月丙戌)”。明熹宗也直呼“毛帅”而不名。

与登抚袁可立的关系

当其之时,“一方豪杰皆在老公祖(袁可立)幕下”(高攀龙《答袁节寰中丞》)。他运筹帷幄,指挥大将军沈有容、节制悍将多次挫败后金对明朝沿海一带的侵扰。天启三年十月,皇帝嘉奖道:“巡抚佥都御史袁可立厥治行劳哉,赐汝朱提文蟒。汝嘉而毛帅骄愎不协,蛊于兵,满蒲昌城袭报用敢献功。”(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袁可立御文龙多得牵制之功,并受到朝廷嘉奖,是登莱十三任巡抚中最有作为的一个。抚登之初,袁可立出于三方布置辽海防御战略的全局需要,在朝中替多方募兵请饷,并因此受到朝中重山海轻沿海人士的非议。但渐渐骄纵起来,并与阉党相勾结,袁可立奉旨核查他的战报和军饷,由此为所忌恨,毛令人多方诋毁可立,袁可立七上疏辞官予告。袁可立去,无人能御。沈有容是袁可立幕下总兵,曾在平倭和收复台湾战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登莱巡抚袁可立十分倚重。然登州总兵沈有容不满于依仗阉党的跋扈,二人矛盾日深。“登抚(袁可立)倚重沈帅而与毛帅相左”(毕自严《石隐园藏稿》)。袁可立去,沈大将军无所依,决然随袁可立离职。自此,与继任的登莱巡抚们关系配合得更加不好,初具规模的登莱防务就此垮了下来。三年后,被袁崇焕擅杀,袁可立苦心经营的海上防线荡然不存,致满人敢倾国中之力大举犯明。黄道周曰:“公(袁可立)去登莱不数载,而登莱遂败。公一意治师,塞要害,焚盗粮,联络诸岛,收复旅顺,而海上晏然。…公去又十余年,而朝鲜沦陷。”(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通敌及被斩原因

崇祯元年至崇祯二年间,与皇太极之间曾多次交通,相互通书,但每封书信俱报告朝廷,并将后金使者送至京师问罪,可见通敌是假,有诱敌可能,另有认为是真通敌卖国,被袁崇焕斩是死有余辜。

斩帅始末

袁崇焕于崇祯二年五月二十五日自北汛口开洋出海,经大王山风中岛松木岛小黑山大黑山猪岛蛇岛虾蟆岛,二十八日泊双岛。旅顺游击毛永义来迎。二十九日,崇焕登岛岭,谒龙王庙。当晚,至。

六月初一,来谒拜,崇焕答拜。呈币帛酒肴,崇焕受酒肴,茶毕,文龙出。崇焕报谒,坐文龙帐中,对说:“辽东海外,止我两人之事,必同心共济,方可成功,历险至此,欲商进取大计,有一良方,不知患者肯服此药否?”文龙答曰:“某海外八年,屡立微功。因被谗言,粮饷缺乏,少器械马匹,不能遂心。若钱粮充足,相助成功,亦非难事。”崇焕回舟,免文龙谢。并告知舟中不便张筵,欲借借账房于岛岸,请文龙喝酒,礼甚恭,多密语。大喜,二更方离去。

六月初二,迎崇焕登岛,束江将官行礼毕。袁崇焕各赏银一两,米一石,布一匹。入席,文龙健儿,带刀环侍绕,崇焕叱退。舆文龙密语’,三更辞去。

六月初三,文龙设宴,迎崇焕。袁崇便服登岛,又密语至晚。文龙有傲慢色,意悒悒不乐。当晚,崇焕传副将汪翥密谈,二更方出。

六月初四,袁崇焕颁东江三千五百七十五员名赏,军官每员自三两至五两,士兵每名一钱。并将饷银十万两发于东江。袁崇焕传徐旗鼓王副将谢叁将商谈。随后要命令,今后旅顺以东公文用印,以西用袁崇焕印。又命令制定东江营制,同时命令准备收复镇江旅顺。均不同意。

六月初五,袁崇焕传东江各兵登岸,较射给赏。问“袁崇焕何日行?”。袁崇焕云:“宁远重地,来日行。今邀贵镇岛山盘桓,观兵角射。”又说:“来日不能踵拜,国家海外重寄,合受余一拜。”交拜毕,登岛山。谢叁将暗传合营兵,四面密布,将文龙于随行官百余员,绕围内,兵丁截营外。袁崇焕询问随行各官姓名,俱曰姓毛。曰:“俱是敞户小孙。”袁崇焕曰:“岂有俱姓毛之理?似尔等如此好汉,人人可用。我宁前官兵,俸粮多于尔等,倘然不能深(饱)暖。尔等海外劳苦,每月领米一斛,且家人分食此米,言之可为痛心。尔等亦受我一拜,为国家出力,此后不愁无饷。”各官垂泣叩首。

随后对文龙说:“余节制四镇,严海禁者,恐天津莱登,受心腹之患。今设东江饷部,钱粮由宁远运来,亦无不便。昨与贵镇相商,必欲取道登莱,又议移镇,定营制,分旅顺东西节制,并设道厅,稽兵马钱粮,俱不见允。岂国家费许多钱粮,终置无用?余披沥肝胆,讲至三日。望尔回头是岸,谁知尔狠子野心,欺诳到底,目中无我犹可,圣夫子英武天纵,国法岂能相容?”说完,向西请命,缚,去冠裳。尚倔强,不肯就擒。袁崇焕又说:“尔疑我为书生,不知我乃朝廷一员大将。尔欺君罔上,冒兵克饷,屠戮辽民,残破高丽,扰登莱,害客商,掠民,变人姓名,淫人子女,尔罪岂不应死?今日杀,我若不能恢复辽东,愿领尚方以谢尔。”

随后对东江各官说:“如此罪恶,尔等以为应杀不应杀?若我屈杀文龙,尔等就来杀我”。来官俱相对失色,叩首哀告。语塞,但云文龙应死,叩首乞生。袁崇焕说:“尔不知国法久了,若不杀尔。东江一块土,以非皇上有也。”请尚方剑,合水营都司赵不歧,何麟图监斩,令旗牌官张国柄执尚方剑斩首级于帐前。又令将首级,备好棺木安葬。围外兵丁汹汹,见袁崇焕兵严整,不敢犯。

崇焕又谕东江各官云:”今日斩文龙一人,以安海外兵民,乃杀人安人,尔等照旧供职,复原姓,为国报効,罪不及尔。“

又分东江兵二万八千为四协,用文龙子承祚管一协,用旗鼓徐敷奏管一协。其余二协,东江各官举游击刘兴祚,副将陈继盛二员分管。又将带来饷银十万,分给各岛官民,令冯旗鼓,往旅顺宣抚。又令将将剑,东江事权,让陈继盛代管。谕毕,离岛登舟,发牌晓谕,安抚各岛军民。又檄承祚偿所欠各商银两。又发四协扎副,又差官查岛中寃狱,并抢来各商船只。俱即发商人洪秀等。

六月初六,被祭礼,到文龙棺前拜祭。云“昨日斩尔,乃朝廷大法,今日祭尔,乃我辈私情”。遂下泪,各将官俱下泪戚叹。

六月初九,往旅顺,官军迎,宣谶毕,扬帆以归。

崇祯虽然不满袁崇焕先斩后奏杀死,但由于曾经两次带兵到山东抢掠钱粮,狂言“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劣迹斑斑,又在给皇太极的书信中说:“汗凡有旨来,我皆领受,无不遵行”,“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从两面夹攻,则大事可定矣”,“尔牵兵前来,我为内应,如此则取之易如反掌”,已经有投敌的趋势,崇祯自己也对早有不满,认为“通夷有迹”,故而对之死甚喜,对袁督师斩嘉谕倍至。

据《明季北略》记载:“辽民苦虐于北,时欲窜归中朝,归路甚艰,百计疾走,数日方抵关,文龙必掩杀之,以充虏报功,是其大恶。又骄恣,所上事多浮举,索饷又过多,朝论多疑而厌之,以方握重兵,又居海岛中,莫能难也。崇焕初斩文龙,上甚喜,嘉谕倍至。”

明末时事《镇海春秋》则把袁崇焕杀说成是袁崇焕与后金议和的条件之一,并被当时的一些史书传抄,但在袁崇焕与后金往来的书信中并没有与此相关的内容。

史学大家孟森认为:

“东江之兵,始以朝廷无的饷而借口通商,以违禁物与敌为市,敌乃大得其助,而崇焕治兵,请管东江之饷,而文龙拒之,以与敌通市为利,又不欲以领饷而暴露其兵额也。崇焕斩文龙,编制其兵,核实其饷,东江正可有为,乃身即被戮,毛兵亦无所依赖,自相屠杀,相率降清。论者又以此为崇焕之罪,不以为杀崇焕者之罪,至今尚纠纷不已,是用揭之。”

(孟森《明史讲义》)

著名历史学家李光涛曾经痛骂给翻案的清朝遗民、伪满洲国大汉奸罗振玉:

“癸酉,即民国二十二年,罗氏因从来不用中华民国纪年,所以只书癸酉。九一八事变’日寇成立伪组织,罗氏尝为首任十大臣之一,以其衰老之年,犹为此无耻之事,其以之“通敌叛国”为伟功,以叛徒孔耿等之屠杀同胞篇佐命之勋,亦无足异矣。通敌原书,载明清史料,姑勿论罗氏曾否见之,即如金梁之满洲老档,云己私通之事,亦大胳可见,此书出版较早,罗氏当亲见之,彼又尝手编坐史料丛刊,其中亦截有种种罪恶,彼皆不肯征信,独信此至东江遗书一书,且又摭拾由来一贯之浮言,妄有功之状,其为“贼贼相护”有意淆乱是非之心理显然可知矣。”

(李光涛论罗振玉刊《东江遗事》)

史载斩帅

历史上对之死主要有两种声音:第一种是通敌,被袁崇焕诛杀罪有应得;第二种是是国之栋梁,袁崇焕杀之就如秦桧杀岳飞。

“戍午,督师袁崇焕杀平辽将军总兵官左都督于双岛。崇焕自出都门,至宁远,专主款。初,崇焕于宁远捷报后,即令番僧往唁奴虏,意议和,会罢归,未就。再出,无以塞五年平胡之命,声言折冲,虑泄其计,是身入岛诱文龙至,……命水营都司赵可怀以尚方剑斩之。”

“建虏以扼其背,甚忌之。阴通款崇焕,求杀文龙。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惜哉。”

——《国椎·卷九十》

“五月庚戌,袁崇焕至双岛,进谒,慰劳甚至。戊午,矫制杀文龙。崇焕自出都门至宁远,专主款;於宁远捷后,即令番僧往清军中唁问,意欲议和。会罢归,未就。迨再出,陛见日,许上五年复辽;既而惧上责效,欲复修款议。恶文龙扰之,乃决计斩文龙……”

——《崇祯实录·卷二》

“先是降将李永芳,献策於大清主曰:兵入中国,恐文龙截后,须通书崇焕,使杀文龙,佯许还辽。大清主从之。崇焕答书密允,复以告病回籍,乃寝。至是,再任,思杀文龙,则辽可得。”

——《明季北略·卷四》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