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燃^文^书库][www].[774][buy].[com]【更多精彩请访问】
《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水流的样子。斯:这。干:涧。这涧水潺潺流淌,终南山树木幽深。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泰山:五岳之首,在山东中部。登上泰山便觉得天下很小。富有哲理。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战国?楚?屈原《九歌?山鬼》山中人:山鬼自称。杜若:香草名。山里人啊,象杜若一样芳香,生活在山泉和松柏的幽静地方。表现了山中女神的高洁芳馨和幽独。
●积山万状,负气争高。含霞饮景,参差代雄。凌跨长陇,前后相属。带天有匝,横地无穷。
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积:重叠。负:恃。景:阳光。参差代雄:起伏的群山象在互相争霸逞雄。代,替代、竞争。陇:山岗。属:连。带:绕。有匝:一圈。穷:尽极状群山的多姿、高峻、起伏和延绵。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南朝?梁?吴均《与宋元思书》负:依、凭。轩:举、飞。邈:远。千百:形容群山之多。仅几句便把群峰争高比远的势态描绘出来,极有生气。
●石险天貌分,林交日容缺。
南朝?齐?孔稚圭《游太平山》山岩险峻,密林交枝,见不到天日的全貌。景奇意深,耐人寻味。
●疏峰时吐月,密树不开天。
南朝?梁?吴均《登寿阳八公山》疏:稀疏。不开天:茂密的树木遮盖着天空。前句写远望八公山,后句则是从山中仰望,疏密隐现,境界各异。
●涧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
北朝?北周?庾信《游山》涧:山间的小沟。山根:山脚。这是从高山俯视涧底山下繁花密雨的美景。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
隋?杨素《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岫(习ù):有洞的山,这里泛指山峦。写山林景色的变幻,由暗至明,由闹至静。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唐?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山:秦岭主峰。阴岭:指山岭背阳的北侧。林表:树林表面。霁:雪后。镜头从山顶云端推称到树林再到城中。起句写山之秀,次句写山之高,第三句以霁色写余雪,收句写出余雪之神,谓雪景虽好,可是它把寒气带到城里,多少人又受到冻馁,寄感慨在于言外。层层推进,用意深长。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唐?王维《终南山》霭(a3i):云雾。入:靠近。回头看,飘散的白云聚合在一起,青色的云雾弥漫;近一看,什么也见不到。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王维《鹿柴》空:空寂、幽静。返景:返照的夕阳。景,即阳光。上半部写不见人而闻人语,静中有动;下半部写见影之反照,动中有静。山林幽静,却有生意。写得雅淡自然,恰到好处。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唐?王维《山中》元:原,本来。山路上原本没有雨,可是松树荫浓,空翠欲滴,穿行其间,宛如湿衣。丰富的想象把山间翠色写得淋漓尽致。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唐?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嵯峨(粗i2e2):高峻的样子。极状泰山云海的壮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会当:应当,定要。凌:登上。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看脚下的群山都显得渺小。这两句富有哲理,与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用意近似。但同中有异,王诗着重说明登高才能望远,而杜句则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化出。它是说,敢于攀登绝顶,不仅望得远,而且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无视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获得更大的胜利。王句语气平直自然,杜句强健有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唐?杜甫《望岳》造化:天地。钟:聚集。阴阳:山南面为阳,北面为阴。昏晓:山阴处为昏,阳处为晓。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山南山北在同一时间变成白昼与昏暗。两句极言泰山的秀美和高峻。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秦岭:在今陕西省南部。蓝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描写山的高峻、寒冷。语意双关,作者既表自己被贬南行,归宿难料,马亦不前,也暗喻政治气候的恶劣和前程的艰难。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唐?崔颢《题潼关楼》潼关:是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西面是华山,南面是商岭,北面是黄河,东面是桃林,形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辅:本为西汉治理京城长安地区的三个职官,后泛指长安一带区域。九州:古代我国设置的九个州,后泛指中国。
●四面常时对屏障,一家终日在楼台。
唐?元稹《以洲宅夸于乐天》屏障:画有山水景物之屏风,此指群山四面围绕如屏障。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唐?岑参《火山云歌送别》火云:被火山蒸烤的云。凝:凝结。开:散开。火山四周可怖荒凉的景象写得十分生动。
●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
唐?耿?《九日》过雨:即雨过,雨后。出:现。新霜:刚下过的霜。写群山旷野的深秋景象,虽霜雨萧瑟却清新、壮阔。
●试登山岳高,方见草木微。
唐?孟郊《上河阳李大夫》登上高山,才见草木之微小。暗喻站得高,眼界才开阔。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唐?孟郊《游终南山》南山: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终南山之高峻宏大,大有充塞天地的感觉,日月也似乎从岩石上长出来。“塞”字精炼而生动。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唐?白居易《长恨歌》两句常用来比喻那些若真若假、虚幻缥缈的美好事物或仙境圣地。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宋?王禹?《村行》壑(h色):山沟,深谷。晚籁:傍晚从山谷发出的响声。籁,从箫孔发出的声音,这里泛指声音。“有声”和“无语”的对比极有意趣和情调。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宋?寇准《登华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华山的高峻雄伟。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林霏开:树林的雾气散开。云归:黄昏的烟云聚拢。岩穴暝:岩洞阴暗。晦:暗。这是描写滁州山林中的晨曦和黄昏的景色变化。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宋?朱熹《百丈山记》紫翠:铺满紫光的翠绿山峦。殚:尽。
●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
宋?苏轼《游径山》用“骏马奔平川”喻山势雄伟、壮丽。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