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玄幻魔法>网文创作技巧> 高手详解剧本与小说写作流程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高手详解剧本与小说写作流程2(2 / 2)

近代都市题材

近代青少题材

近代传奇题材

近代传记题材

近代其它题材

四、古代题材:

年代背景为辛亥革命以前的各类电视剧为古代题材剧,可根据具体故事内容分为:

古代传奇题材

古代宫廷题材

古代传记题材

古代武打题材

古代青少题材

古代其它题材

五、重大题材:

重大题材特指总局关于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文件规定的题材,根据故事内容分为:

重大革命题材

重大历史题材

好了,根据上面的官方文件,可以看出年代是划分题材的第一要征:古代-近代-现代-当代。你的电视剧剧本属于哪个年代?这决不是无关痛痒的事!广电总局最近的屠刀,就是以年代为砍杀标准的。古装:近现代:当代=1:3:6,这是硬指标。如果你凑巧不幸刚写好一个古装戏——唉……等过两年看能不能峰回路转政策转向吧。

年代的划分好理解,可是内容的划分呢?比如一个当代剧,发生在城市里,反映的是青少年,还是军人子女生活在军营中,算是当代都市题材呢,还是当代青少年题材呢,还是当代军旅题材呢?

这就有大概的一个原则:第一,各元素兼有的条件下,看哪部分更重要,更关键;第二,有特殊性的,以此特殊性为优先(如青少年题材比都市题材优先)。还有第三,如果哪个题材在审查上能沾到便宜(如农村、军旅、青少题材),自然要使劲向上面靠啊!

其实,排除广电总局的干扰,题材的分类其实很灵活。在你作为编剧和制片方沟通的时候,完全不用参照总局的分类标准。什么“爱情偶像”,“家庭伦理”,“反特”,“言情”,都可以作为你的题材标识。不过一般都有惯常的约定俗成的说法,最好还是遵循。如果非说你的“涉案”题材是“警察抓小偷”题材,制片方当然没办法干涉,可也很可能因此不理睬你了。

16。两个特殊类型的电视剧

贺岁剧:

外国有没有不知道,感觉像是咱们国内的特产。贺岁剧一般在春节期间播出,三集的长度。为什么三集?想来有它的必然性,但总觉得是因为最开始的贺岁剧做成了三集,大家便照葫芦画瓢,都成了一个模样。贺岁剧最著名的品牌是北京台搞的《家和万事兴》系列,其他地方台春节时候也有播。

贺岁剧的主旨明确,就是让老百姓合家团圆时候看着图个乐,所以肯定是喜剧风格,保证大团圆结局。故事上,一般以家庭为表现对象,主人公碰到什么困难了,年关怎么过不去了,家人和朋友怎么团结一心排除万难,年关时解决了所有问题,全家过了一个欢乐团圆的好年。

一般的故事都照这个套路,但也有少数想创点新意的。毕竟,同样的套路还能做出什么花来?观众早就审美疲劳了。

贺岁剧一般总有点脸熟的两岸三地明星来客串,投资算下来平均每集要比常规电视剧高些,但电视台在春节长假期间一般不放新的长剧,综艺节目又没那么多,所以很欢迎贺岁剧。电视台经常还能给贺岁剧贴片广告,这可是常规电视剧拿不到的优厚条件。也因此,想做贺岁剧的公司不少,但实际做成的不多。

另外,相对常规剧,贺岁剧的广告赞助也是最好拉的,企业都愿意打贺岁牌。

24小时剧:

真是很有创意的点子,也很有胆量的实践,不得不佩服美国人。国内也模仿美国人的24小时,搞了几部“24小时”类型的片子(所知,现在坚持还在搞的有中央教育电视台)。这类电视剧因为极强的形式,必须有非常具紧迫感的故事,逻辑紧密而层层递进,所以很考验编剧的功力。

24小时的故事内容一般都围绕警匪、反特及公共紧急事件展开,一小时一集,一共24集,从一天的子时零点到第二天的子时零点。

24小时剧有个很理想化的概念,就是“实时”,也就是剧中时间和欣赏时间的统一。电影的时间有三种:第一,片长时间,这是死的;第二,剧情时间,即电影故事所讲述的时间跨度;第三,观影者的心理时间。24小时类型剧中,第一种时间和第二种时间貌似基本统一(注意,是貌似,其实还是不一致的)。一集电视剧47分钟,剩下的13分钟是广告。

也因为形式的原因,24小时剧总是连贯播出,这对不少台可是大难题,因此这类剧也常见于五一、十一、春节等长假期间。偶尔也见到将其切成常规剧播出的,但这就违背了这种形式的初衷。

17。拿来主义?

现在韩剧火的不行,美剧也不甘示弱,若干年前日剧也曾经风靡全国,每当一部外来剧(可并不一定是引进剧哟!)席卷上下的时候,从媒体到百姓都会痛骂国产剧的不争气:咱们怎么就拍不出《大长今》呢?怎么就拍不出《兄弟连》呢?怎么就拍不出《六人行》呢?怎么就拍不出《东京爱情故事》呢?没创意?没钱?没人才?没扶植?没市场?似乎都不是。论创意,空手套白狼的本事谁都比不过咱们一些制片人;论钱,两个越王勾践、三个三国,眼看着射雕才几年又要重新上马了,这得多少钱啊;论人才,那就更没问题了,你看咱们小胖哥;论扶植,政府法律规章上白纸黑字,鼓励企业投资影视业;论市场,要中国没市场,那美国好莱坞跟咱可爱的D版商急什么?

不是开玩笑,说起来,创意、钱、人才、市场,咱们都有,惟一缺的就是机制。在其他一些帖子里说过的,咱们跟人家的电视剧制作机制完全不同。在不了解这些差异的情况下,简单生硬地学习,甚至直接“拿来”,就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毛病。

韩国的特点,在于韩国大体属于边制作边播出的方式,开始弄个若干集,先播着,根据观众的反映随时调整后面的剧情。所以韩国电视剧一般都节奏慢,但是戏好,人物扎实。听说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制作的同时找了不少普通观众看,提意见,并根据意见修改,前后多达十余次!也因此,对于韩国影视剧来说,编剧有时候比导演还重要。

日本的特点,是一周才播一集,因此以前的剧集都很短,标准是十集左右(《东爱》就是十一集),现在迫于韩剧的压力,也在朝长篇化的方向发展。但在日本,电视剧奉行“编剧中心制”,大牌编剧甚至比大牌演员还有号召力!

美国呢,也不会想咱们这样一天连放两三集,一个剧两三礼拜就放完了。而且美国电视剧的形式很丰富,题材和体裁都会有周期性变化,紧随市场反馈。像《六人行》,人家一季才24、5集,每周播一集还有大半年闲着呢,始终吊着观众胃口,这才能连播十年。要咱们,就说《我爱我家》好,每天不多就一集,连着十年谁受得了?

最后,不论日剧韩剧还是美剧,人家的制作成本都比咱们高得多(即便排除人力成本、价格水平的差异),哪怕同样的剧本,你交给日本韩国美国和咱们国内的人来拍,肯定也大有不同。

差异到底从何而来?这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明白的,说实话也不是小小一个影视策划能搞清楚的,只能说,当你看到外国什么剧特别好,想伸出“拿来主义”之手的时候,先想想同样的题材和体裁,在国内真的会有土壤吗?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六人行》,如果拿掉有关性的调侃,以及他们六个不停找异性朋友的段子,一搞60集,还剩什么?还能看么?宁财神说《武林外传》学习了《六人行》,但谁能说他抄袭?他增加了多少有本土特色的东西在里面呢!

18.帮制片人省钱

一个好的编剧,应该有替制片人省钱的意识。省钱不是让你不要剧本稿酬,而是尽可能的降低预算。

比如说,你的剧本是20集的都市言情剧,但里面包括了春夏秋冬四季,故事地点从北京上海广州再加上纽约伦敦莫斯科,有名有姓的角色就有三五十——好的,就算你剧本可以得艾美奖,也没人敢拍。

道理很简单,人家拍片是要挣钱的,这么折腾下来,成本早就远远超过制片方的承受底限了。

对拍摄成本有明显影响的主要方面有:

场景:每多一个场景,外联制片就恨不能挖你一片肉,而转场所需的时间金钱,可能远远超过拍摄的花费。

季节:明星大腕的档期很紧张,可能一天就值10万,如果再考虑整个剧组……你让所有人陪你等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大概只有王家卫敢这么干。

角色:一个角色需要一个演员。没有台词的群众一天几十块,有一句台词的就要翻番。周星星同学在《喜剧之王》里说了,他是一个演员,所以盒饭不能少。差不多的盒饭,没有十块也要八块。

还有其他的,科幻?战争?灾难?要没制片人事先答应你还是算了,至少在剧本里别正面表现;养个猫狗当宠物?在**前爱情表白?你还是直接让制片主任把你宰了吧。

所以,合并同类项。

除非必要,过场戏放在以前用过的地点;主要场景,能集中就集中;室内优先室外。

让故事发生在一个季节里,或者想办法淡化环境背景。

写了一个人物,能用就尽量用,没事儿别弄新角色出来,能让丫鬟说的就让丫鬟说,别让路人甲乙丙说。

最后,如果定了某个大腕来演,就在你编剧良心的限度内,努力加他的戏吧。制片人说话:反正一集都那么多钱,干嘛不耍死他?

20。跟组编剧

有人说,没有恋爱过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说,没有跟过组的编剧也是不完整的。在这里,我同意小胖哥的意见,了解剧组的运转对编剧非常有帮助,然而如果你能亲自参与其中,成为这台高速旋转的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而非一个旁观看客,则收获更大。

那怎么才能参与其中呢?做跟组编剧。

一个剧组里如果还有编剧的房间,那么多半不是件好事儿;但对编剧个人来说,虽然肯定更辛苦更受折磨,学到的东西可也更多。当你第一次从一个剧组里下来,你多半会发现你的旧作中有一大半的东西是要推翻重写的。也许有朋友不信,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怎么能说改就改呢?碰到困难就不能解决一下么?是啊,很多年前也是这样想的,不过有了些跟组的经验,才明白这想法就如同宋襄公的战场礼仪一样幼稚可笑。

随便说说自己和其它编剧朋友跟组碰到的几种情形吧,七分真实,三分虚构,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不好说明具体的片名。

一日,制片主任和统筹突然跑来说,明天的戏要改!为什么?因为明天的戏本是Z大腕从早到晚全天的,可是Z大腕忽然说明天下午有电视台的活动,必须参加!问统筹,换拍别的没Z的戏成么?统筹说不行,明天下午Z的戏是和W的对手戏,而W明天拍完了就走了,之后没他的戏了。请W多留一天?十万,还不打折。

好,改。

手段一,压缩:Z不是明天上午还有半天时间么?充分利用。本来全天是六场戏的,删去两场过场(情绪跳?不管了!);剩下的四场将台词缩减,九页的删到五页(好看的闲笔没了?更不管!)。算下来,时间勉强够。

手段二,换景:有场公园的夜戏,怎么办?硬换成日景的话情节不接,必须是夜景。问统筹,Z家明天有没有戏?能不能拍?统筹说能。好,这样,跟灯爷商量,辛苦点,前三场都是外景用不太着灯,让个灯助盯就行了,明天一早灯爷自己带人马只扑Z家布灯,日拍夜。剧本方面,将公园的戏换到Z家里,前后台词顺顺,凑合能接就成。搞定!

又一日,广告公司的代表来了。这剧是有不少植入广告的,客户不放心,于是让广告公司派人来探班。这一探,就出问题了。人家是赞助服装的,可你怎么不让L大腕穿我赞助的服装呢?制片主任解释:L年过五十,演一成熟成功老板,可你赞助的服装是运动装,总不能让L老板穿着运动服开公司高层会吧?请客户放心,我已经在两个年轻角色上都穿了……不行!我们就是看有L演才投的!客户代表大发雷霆说,你们事先协议里面可是有附件的,答应了L也穿的!

好办,咱编剧该说话了,主任别担心,改!不是有个年轻女孩在暗恋L吗?不约L喝咖啡了,约他打网球!打网球穿运动装很合适嘛。——什么?大腕L不会打网球?会摆POSE否?差不多就得,加句台词:“小王,你知道我给了你多大面子?这可是我第一次打网球,信不信?”解决!

再一日,导演来了。咱编剧在组里谁都不怕,就有点怕导演,人家毕竟是导演啊!今天的导演似乎正在气头上:那个谁,演那丫头的,太可气了,跟我顶嘴!不行,让她消失!——消失?虽然不是多大的角色,可也是女一身边的贴身丫鬟,总在女一身后跟着,出镜率比女三都高,台词也有几句,临时换个演员,观众还不都看出来了?

导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事儿非得摆平不可。《六人行》里面的JOE,不就是惹了编剧,结果饰演的医生从电梯井里掉下去摔死了么?咱们的小丫鬟惹的可是导演,这可是死罪。至于怎么死,好办:第一种,为保卫女一号小姐被刺客刺死;第二种,她其实是对头的卧底奸细,被小姐发现,自己觉得对不起小姐,上吊;第三种,受小姐委派,到前线打探老爷的战况,被敌寇抓住,备受凌辱而死,多解气啊……

不行!导演摇头,那不至少还要拍她几场戏?明天就让她走!

好吧,小姐第二天忽然发现银子少了,原来丫鬟捐款潜逃——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家丁回报,已把她抓回来了,怎么处置?小姐大发慈悲说,我再也不想见她了,让她走吧……

另一日,主任火急火燎的打来电话,说又出了夭蛾子。大腕Y跟大腕G闹矛盾,互相冷战,不肯面对面演对手戏。眼看还有最后几场就要收工了,情节中正是两人痛说前史冰释前嫌的关键转折,怎么办?

幸好幸好,这是现代戏,感谢贝尔的伟大发明——电话!但是直接改成两人互相通电话也太难看了些,情节多少也要调整。祭出编剧常用招数之一,失踪!剧情中,Y和G互相争斗,结果G落败,Y和G的儿女(也是一对情侣)到处寻找G的踪迹。Y开始冷眼旁观,后来也加入寻找行列,终于寻回当年和G年轻时情同手足的老地方,发现了G来过的痕迹。Y相信G没有远离,便在此处苦守,终于Y的电话响了,G告诉他,他就在不远处看着他,看到他能来找自己,十分感动……

瞧瞧,好玩儿不?然而如果面对的只是这样的简单问题,也就不值得大书特书了。跟组改剧本真正的挑战在于,要面临超乎寻常的限制!

有时候是时间的限制,要求你在一天之内写出一集甚至更多;有时候是制片原因导致的问题,要求你在一个特定的场景用几个特定的角色完成一个特定的戏剧任务(可能完全驴唇不对马嘴);有时候是各种稀奇古怪的硬性要求,比如硬插广告、删掉(或增加)某个角色、删掉(或增加)某个场景……总之,你想像不到的各种意外情况,都有可能在组里发生,而解决所有问题的钥匙,就在你的笔下。自我安慰的话,你可以把跟组编剧想像成最后的救世主,挽狂澜于即倒,救剧组于水火;而在艺术愤青的眼中,跟组编剧无异于倚门卖笑的烟花女子,嫖客提出多么无理的要求,也得勉力应承;而在眼中,跟组编剧既不伟大也不可悲,跟补锅匠的工作类似,只要锅能不漏,咱的目的就达到了。

认真地看完了这连载的帖子。又要废话几句。请忽略掉我的性别,我也就一忠实读者。

一、先从开始的梗概、简介、大纲等说起吧。我一直不认真地去看我手边别人的东西,或者说我看了不懂去琢磨。自以为这样写好繁琐,梗概写得比简介多比大纲少,而且还不按常理出牌,以为自己能写出点其它风格来。甚至我还很不礼貌地对说看不懂我梗概的孔子门外走狗说那样正规地写梗概俗。总以为自己的东西非要一个不俗的人才能看得懂。我这什么狗P逻辑?梗概就是梗概,它也许就是不要过分个性化,就是要中规中矩。

二、您问那问题,我心里的第一反应答案是一。看来我孺子可教。

三、您碰那写《XXX传奇》的女子真好玩儿。我收了。

四、关于为制片人省钱,我想过。的确想过。因为想过我把自己写的场景控制了不少。可是,也许还是不行。目前我能写好的也就自己熟悉的,别人却不太熟悉的东西。如果有那么一天别人会看上我的东西,我会帮着一起想办法,如何把场景尽量放在一个城市,不用集体转场或者A、B组同时进行。再如果能拍,我甚至愿意申请一个外联制片的职位,我自己去找景。我不黑钱,不怕吃苦。

今年5月自己玩拍一个DV情景剧,没经验啊,里面有五个场景是咖啡馆,而且是不同的咖啡馆。牵涉到场地和费用等事情,我自己硬着头皮啃下来四个咖啡馆场景。全免费的。我们还带着灯光、摄影、演员、现场执行一起杀过去了。何等难度?让我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怕。

五、跟您谈谈新手我的相关的一些事情。

写本子的规范化都不用讲了,写了两个电影剧本。我有个帖子后面贴那个是前年写的第一个,没怎么改,自己看了都不规范。前面贴的是电视剧的,最近写的,已经有了大家所说的“纯干货”的样子。这个也先不说了。

说中间一个电影剧本吧,我一改再改。因为太在意了。边写边琢磨镜头语言,对白,包袱,人物性格,命运走向.完成了,写了4万多字,感觉抒情多,再精简。

我边改边和类似的影片比较,一个一个点,一个一个能出彩的镜头,我说的没错是镜头。那本来是该导演或者摄影考虑的,可我太喜欢琢磨影片的景别以及构图了。每个经典画面的处理都令我内心悸动。偷偷的,我要收到心里去。我看片子少,但我仍然知道杜可风、潘恒生、李屏宾.有时候即便不是我跟的组,知道朋友有在里面我就找机会去现场看看。别以为我是照片中的女人,在现场我一般布巾包脸,戴户外风帽,随时席地而坐。我安静地呆在监视器旁边看着画面。这时候,我开始懂事。

又跑题了,什么时候能改我说话跑题的习惯啊?说到中间的剧本。我挺满意,我把心态放平了去比较。我发现我写得不错。而且每个画面处理得挺有新意。嗯,我该找谁看看呢?

绕道了,我找了个拍高清的北京导演,看了别人认为看不懂的梗概,他马上要要看看本子。看了本子他回了几千字的mail给我。那个兴奋哪!我说他呢,他比我兴奋。后来每次mail都写比较多的内容,基本上都在谈本子以及相关操作。他自己想做制片人以及导演。直道有一天他要看看我本人啥样,为啥能写出这格调的东西。我发了博客给他,他没谈任何关于我样貌的事情,这段时间他和介绍我认识他的那摄影去南方拍记录片去了。结果,我收到了他夫人发给我的手机短信,内容不便透露,反正给我骂个狗血淋头。气得我彻夜难眠,昏吃了几天安眠药才睡着。不谈了,不谈了。离得几千里都能被无影脚踢着。

然后吧,我就给咱们这不知道谁投了一下。说真的,也不是我最近改完的样子。人家看了梗概,说看不懂。我没生气。我笑。都比我资深我有啥道理说话啊?

好,继续。我网上收索了一家沪上较有名的电影公司,打了个电话投了过去。没想到的是,我收到了电话,他们就我的本子开了个小会。我们在某个没风的上午公司面谈了一个多小时。我就全招了。我是新人。当然赞扬我的话我不说了,他表达到的东西我知道他已经知道他看了剧本,他又给我举了例子,如何这本子不一定通过审批。我当面没有反驳,但我知道我的本子如果报批应该可以通过审批。我在写的时候已经把主线定在向上而且较为主流的基调上。如果说我的本子都通不过报批,那走院线的许多电影也放不出来。可是,这一切都不是我说了算啊。哈哈。最后那先生说,会把我的本子推给香港的投资公司。我当然也是听听,虽然编剧我是新人,但这个圈子我还是了解的。奢望付出与回报成正比是春秋大梦。

最最最糟糕的就是。我把梗概和正文全部电子档发了。交学费了。但愿没人看得起我的东东。哈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在老师的帖子里长了知识,马上沉下心来做事。我给自己加把油,鼓鼓劲!

21。策划会

当编剧,开策划会是跑不了的。策划会多种多样,哥儿几个侃故事也算策划会,不过这里所讲的,应该相对正规,有影视制片公司组织的剧本策划会。

剧本策划会一般有几种目的:讨论项目可行性、讨论剧本的技术问题、专家研讨提意见,或者干脆只务虚不务实。

在前文中提到过,有些不良制片人会借知名影视公司的地盘开策划会,所以呢,你参加了在这些地方的策划会也不必沾沾自喜,并不一定公司就多么重视你,会给把策划的剧本给你写;即便真是公司邀请你参加的,很可能也只是让你随便聊聊,出出主意,无偿占有你的一点思想火花。但无论如何,策划会对初出茅庐的编剧是个机会。

参加策划会该注意什么?有人觉得应该少说多听,所谓“言多必失”;也有人觉得应该多听少说,所谓“后发制人”。其实这两种极端都不好,见过不少编剧在策划会上精神亢奋侃侃而谈,与所有人辨论得唇枪舌剑,结果不但漏洞百出,而且让投资方觉得这个编剧难以合作;可如果“后发制人”,火候不好掌握,可能老板听了一半就走了,你说的没人听了,又可能你的想法被人抢了先,欲哭无泪……

怎样才好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不但剧本策划会上,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吧——“察言观色,顺流而动”。最重要的,搞清楚状况。

一个项目立项,可能是很复杂的一件事。可能有策划方、投资方、发行方,还有这些公司请来的若干专家或业内高人。作为外人,务必先搞清楚哪方是对项目有决定权的?哪个人是最后拍板的人?这个最后拍板的人又受谁的影响最大?有一些影视公司的老板迷信策划大腕,这时候那些大腕的意见就举足轻重(参加这样一场策划会,没什么关系的话是要出场费的,一两千块)。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