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清明上河图> 宋钦宗赵恒资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宋钦宗赵恒资料(1 / 2)

 宋代军事思想的展

为充分认识与理解岳飞的军事思想.给予其恰当的历史的评价,清晰地弄清宋代军事思想的展状况,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由此入题。

综观宋代军事思想的展,大略而言.经历了四个阶段.宋初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六朝,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南宋理宗、度宗、恭宗三朝,包括帝昰、帝昺时期。

第一阶段六十二年,是宋朝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各种制度在此期间确立定型。宋初,承五代之后,统治者特别注意防止五代闹剧的再度上演,“事为之防,曲为之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建并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新的兵制在这一阶段建立、完善,对军队的控制加强了,各种严明的纪律条文制订出来了,对将帅严加防范。于是.“将从中御”,“右文抑武”,将帅与士兵不再能胶固在一起,必须机械地执行成命,兵书之类成为,军事学术呈现萧条局面。这一阶段出现的兵书,寥若晨星。迄今以考知的,前期主要有符彦卿《人事军律》三卷,后期主要有许洞《虎钤经》二十卷,此外还有刘质《兵要论》,陈贯《形势》、《选将》、《练兵论》三篇,胡旦《将帅要略》二十卷,景泰《边臣要略》二十卷等。②

符彦卿的《人事军律》,从书名看,也是强调军纪的。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袁本)卷3下载:“其序称:言兵者多杂以阴阳,殊不知往亡此但述人事。”此书今已不存。胡旦、景泰之作,今已不传,内容下样,从书名看,是讲边防将帅须知的。

第一阶段军事思想的展,主要体现在现仍传世的《虎钤经》一书。该书撰者许洞,是宋代最伟大的科学家沈括的舅父,其军事思想直接影响了沈括。③《虎钤经》对《孙子》和《太白阴经》等军事著作的军事思想有所展,主张“用兵之术.知变为大”。

第二阶段一百零五年,是宋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展时期。这一时期军事学术的展.主要依赖于官府的极倡与鼓励。

仁宗和英宗两朝,宋军与西夏多次交战.屡战屡败,西北困弊。朝野内外,有感于严重的西患,开始重视军事,研究军事。庆历三年(1043)七月,诏殿前都指挥使李用和、马军副都指挥使曹琮,选诸军班都虞侯以上善弓马、晓文字、堪将领者以名闻。④十月,仁宗命曾公亮等人组织了一批学者,采用古代兵法、本朝军规、前人用兵史实及宋朝开国以来防守边境的计谋方略和阵法器具等,著文绘图,历时五个年头,于庆历七年(1047)四至六月间编成《武经总要》四十卷。⑤此外.宋仁宗撰有《神武秘略》十卷,“纂古今兵书战策及旧史成败之迹,类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凡四门三十篇”;王洙撰《三朝经武圣略》十五卷,“奉诏编祖宗任将、用兵、防边事迹,分二十门”;张预撰《十七史百将传》十卷,“每传必以孙子兵法断之”。⑹还有《兵法精义》、《庆历军录》等书。⑺这一时期的军事著作,以总结前人的军事经验为主,希望由此探索防御西北的正确的战略战术,扭转对夏作战的颓势。

为倡导学习武事,庆历三年(1043)五月,在国子监设立武学,以培养军事人材。八月,武学被罢,愿习兵书者,在国子监听读。⑻天圣七年(1029)闰二月,诏置武举。九年(1031)五月,仁宗亲自在崇政殿试武举人。康定元年(1040)三月,举行大规模的武艺校试活动,中选者181人。⑼此后到庆历三年(1043)建立武学,共有过七次武举,每次从不及十人到五十余人不等。⑽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王安石及其同党主持变法期间,军事学术呈现出繁荣局面,成为庆历以后的又一高峰时期。熙宁五年(1072)六月,在武成王庙重新设置武学,“生员以百人为额,选文武官知兵者为教授。使臣未参班与门荫、草泽人召京官保任,人材弓马应格,听入学。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足以训者,讲释之。愿试阵队者,量给兵伍。具艺业考试等第推恩,未及格者,逾年再试。”对毕业后的职任,也作了具体规定。同时,颁布《武举试法》,规定武举的兵法、策论在秘阁,武艺在殿前司考试;殿试时,又试骑射及策于庭。八年(1075),诏:武举与文举进士,同时锁试于贡院。元丰元年(1078),立《大小使臣试弓马艺业出官法》,对各种考核成绩应授予的官职做了具体规定。⑾这些武学的管理办法与武举的考试规定表明,武学、武举正式定制。这些制度,多为后世所引用。元丰年间,神宗又命人校定《孙子》、《吴子》等兵法七书,作为武学的统一教材,武举考试则尚以《孙子》、《吴子》为重。

神宗时期的军事著作,主要有下列几种:校刊武学七书的武学博士何去非,撰有《何博士备论》一书,不分卷。张商英托名黄石公,撰《素书》一卷。熙丰变法的主将之一吕惠卿,撰有《三略素书解》一卷。结合西北战争的实践,王韶撰有《熙宁收复熙河阵法》三卷,沈括、吕和卿等于熙宁八年(1075)上《修城法式条约》二卷。

徽宗崇宁三年(1104),令诸州置武学。立《考选升贡法》。钦宗靖康元年(1126),诏:诸路有习武艺、知兵书者,州长贰以礼遣送诣阙,毋限数,将亲策而用之。通直郎秦元著有兵书、阵图、师律三策、大八阵图一、小图二,“皆酌古之法,参今之宜,博而知要,实为用。”诏令赐对。“当时君臣,虽无雄谋远略,然犹切切焉以经武为心”。⑿

秦元的著作,并未传世。哲宗、徽宗、钦宗时期的军事著作,今所存且较为重要者,乃《百战奇法》一书,明代李贽称其“极用兵之妙,在兵家视之,若无余策”。⒀

在第二阶段中,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军事思想展的著作,乃《武经总要》、《何博士备论》、《百战奇法》三书。很凑巧,此三书正好分别成书于此阶段的前、中、后三个时期。

《武经总要》是一部研究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的综合性兵书,是迄今所存宋代份量最大的兵书,也是宋代最重要的官修兵书。此书对将帅问题和军事训练有专门论述,强调要重视将帅的选任与军队的严格训练;在作战的指导思想方面,指出:“善制敌者,必先审于己”,在此基础上,“察彼之形势”,方能“以理击乱”;认识到军队内部的团结对取胜十分重要,强调要“千人同心”;注重以奇取胜,指出:“奇非正,则无所恃,正非奇,则不能胜。

《何博士备论》提出了“兵以义举”的战争观,重视以严格的纪律治军;指出在用兵作战时,“势”、“勇”、“智”三者中,“智”最为重要,要“以智用兵”,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调整作战部署,方能掌握主动;指出对待兵法的正确态度,应是“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

《百战奇法》提出了重“教战”和“为将之道”的治军思想,指出:“凡欲兴师,必先教战”,“为将之道”一要信任部下,二要有威严,三要对士卒有仁爱之心,四要有“割弃性命而战”的勇敢精神;提出了“以计为首”、“要在应变”的作战指导思想,主张“用兵之道,以计之首”,“兵家之法,要在应变”;还对攻守、主客、先后、进退、奇正、虚实、分合等问题有所论述,多有精辟见解。

第三阶段,包括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九十八年,是宋代军事思想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军事学术的展,客观环境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战争的实践成为其雄厚之基础,官方则听之任之,未像第二阶段那样提倡与推动。

从北宋末年金军攻宋开始,宋金间的战争,绵延持续了约八十年。尤其是前十年,战争尤为激烈频繁,金军铁骑纵横大江南北,南宋政权为生存而苦苦搏战。北宋亡国的惨痛,南宋立国的危机,现实生存的需要,使南宋朝野不能不份外关注军事,探讨军事理论,总结防御经验,论述江东必胜。于是,各类军事著作纷纷涌现,如王彦《武经龟鉴》二十卷,“其书以孙子十三篇为主,而用历代事证之”;杨肃《制胜方略》三十卷,述《左传》至隋唐用兵事迹。⒁还有辛弃疾《美芹十论》,陈亮《酌古论》,陈傅良《历代兵制》,陈规、汤寿(王旁)《守城录》,李舜臣《江东十鉴》,李道传《江东十考》,许学士《南北十论》,陈克、吴若《东南防守便利》,唐仲友《鲁军制九问》,钱文子《补汉兵志》,华岳《翠微北征录》等书。

在八十年的宋金战争中,宋军经历了赵宋皇朝开国以来所未曾经历过的激烈而多样化的战斗。宋军主要采取防御的态势,有过黄天荡阻击战、陕州、和尚原、饶风关、仙人关、顺昌等地的守城战,也有过襄阳、郾城、颖昌等进攻战,还有采石的防江作战。其作战规模之大、之多,战斗之激烈程度,都大大超越了宋军前此所经历的战斗。在实战中,一批将帅成长起来,活用兵法,指挥有方,有效地遏止了金军的攻势,并曾多次击败金军。这批将帅,包括岳飞、韩世忠、吴玠、刘琦等人,岳飞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还留下了一批著作。

第三阶段的军事著作,较为重要的是《守城录》、《历代兵制》、《美芹十论》、《酌古论》、《翠微北征录》及岳飞的论著,这些著作反映了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展。岳飞的论著与军事思想,留待下文探讨,此不赘。

《守城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城市防御的专门著作,是成功的城市防御战的总结。它总结了在火炮应用于攻城作战以后,如何进行城市防御的理论和实践;主张变革旧的“城池之制”,增强城市防御炮击的能力,城市防御设施必须有利于对敌人进行反击;强调要充份挥火炮在守城中的作用,以炮击抑制炮攻;主张善守,反对死守,应当守中有攻,攻防结合。

《历代兵制》是我国第一部兵制通史,系统总结了宋以前历代兵制的得失,“于宋代言之尤详”。然今人邓广铭先生于1990年撰文考定,此书第八卷讲述宋代兵制的部分,实系抄自王明清《挥麈余话》卷1,非陈傅良所作。⒂如此,则此书只是对五代以前的兵制做了总结,而未及宋代。

辛弃疾是曾经驰骋疆场的著名词人,他的《美芹十论》不仅仅是书生谈兵,而是有实战经验以为基础的。在治军思想上,他强调“致勇”、“久任”“合志并力”,主张激将士的勇气和士气,即提高战斗力,应当久任将帅,不轻易更换,要加强军队内部的团结,“合志并力,协济事功,则天下幸甚”。在作战的指导思想方面,他提出了“审其势”、“察其情”,“审宜先后”的原则,主张集中兵力,反对处处设防,认为应积极防御,以攻为守。

陈亮是南宋时的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史称其“喜谈兵,议论风生”。《酌古论》是陈亮青年时所著兵书,通过对十九位历史人物的用兵作战经验教训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军事思想。他提出了“正义战争必胜”的思想。他认为,在作战指导中有两种“术”,实际上提出了现代所说的“战术”与“战略”的概念,主张从战略上把握全局。他指出:“善用兵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他还对攻守、奇正等问题有所论述。

第四阶段,包括理宗、度宗、恭宗与帝昰、帝昺时期,共五十五年。

理宗时期,权臣史弥远、史嵩之、丁大全、贾似道等人先后专权,朝政日坏,国运日隳。在蒙古铁骑的凌厉攻击之下,苦苦撑持了四十余年后,南宋政权终于灭亡。孟珙、赵范、赵葵、余玠、王坚、张珏等将帅在战场上英勇善战,屡创蒙古军,建立了赫赫战绩,但他们却并未能留下什么传世的军事著作。

这一时期引人注目的事件,是武学七书地位上升,在武学与武举中均将七书视为一体,其地位与权威性大大提高,遂有《武经七书》之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2《李卫公问对》条即曰:“今武举以七书试士,谓之武经。”自此以后,《武经七书》在武学典籍中具有了最崇高的地位,成为武将必读的经典著作。

二、岳飞军事思想试探

探讨岳飞的军事思想,无疑,应当着重利用岳河所编《金伦粹编》与《金佗续编》,198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二书的校注本,凡九十五万字,乃王曾瑜先生校注。其次是明人所编的《岳忠武王文集》八卷。然而,这两种著作中,都没有一篇如《美芹十论》或《酌古论》般的军事学专论。因此,我们探讨岳飞的军事思想,只能从记载他生平事迹的《鄂王行实编年》、《鄂王传》与《鄂王家集》、《高宗宸翰》等著述中去钩稽、分析、排比、综合。

宋人的著作中,多次提到,岳飞自幼即读《左传》与《孙子兵法》,似乎岳飞在军事学上造诣很深。《金伦淬编》卷4《鄂王行实编年》卷1载:“书传无所不读,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或达旦不寐。”卷10《家集序》中,岳珂又写道:“先臣飞刻意于学,涉猎经史,尤喜《春秋左氏传》与孙、吴之书”。章颖《鄂王传》与刘光祖的襄阳石刻,沿袭了岳珂之说。⒃《宋史》卷365《岳飞传》所载亦同。此外,《金佗续编》卷16《赐谥告词》说:“智略根乎《诗》、《书》”。程珌《洺水集》卷l《岳飞改谥忠穆制》称岳飞“赋河朔之雄姿,熟《左氏》之兵法”。

依据上述记载,很以得出岳飞军事思想源自《左传》与《孙子》、《吴子》的推论。然而,上述记载的真实性是大有疑的。出身于贫苦佃户家庭的岳飞,究竟读过多少书,是以想见的,决不能象书香门第的子弟那样,熟读《左传》与《孙吴兵法》,旁及《诗》、《书》,甚至经史,“无所不读”。正如邓广铭先生早已指出的那样,这是岳坷“专凭其想象能力”虚构的不合情理的事。⒄我们万不信以为实,并由此去探讨岳飞的军事思想。

返回首页 没有了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