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明尊> 第七回 瑟瑟汴梁城 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回 瑟瑟汴梁城 三(1 / 1)



这两个分别掌握着帝国军政大权的最高军政首脑,默默对视了一会,他们曾是多年的政治盟友,可以说,没有相互的协助,他们都不能爬到今天这个位置;他们也曾进行过政治上的角力,不择手段地想打垮对方……

元符三年(1100)初,徽宗即位,这位极其爱好文学艺术皇帝马上设明金局于杭州,收集古人字画,由时任内供奉官的童贯主持。恰好蔡京刚刚在朝中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也于这年冬天被降授提举杭州洞霄宫闲差。

在杭州,蔡京总结了政治斗争失败的教训,觉得是在皇帝身边没有自己的人,于是此次他与童贯过从密切,朝夕相处。将自己珍藏的王羲之的字也给了童贯。又帮助他把杭州民间收藏的几件珍品字画器玩弄到了手;其中,就包括了徽宗皇帝梦寐以求的周文矩真迹——《重屏会棋图》等。这些工作成果,令徽宗皇帝十分惊喜,从而,开始对童贯另眼相看。而更重要的是,蔡京与童贯从此结下了彼此援引的深厚友谊。

此次杭州之行,童贯特别热心地按照自己对徽宗的了解解,指点蔡京创作了一批书画作品,经过童贯源源不断地送到皇帝手中。回京后,他又出手极为豪爽地向宫中妃嫔、曾经预言赵佶能当皇帝的道士、皇帝身边的近臣和深得皇帝信任的大宦官梁师成之流馈赠厚礼,为蔡京回京打通关节。

当时童贯的几个心腹太监十分困惑,不明白为何要如此卖力地帮助蔡京,认为自己的头子被蔡京利用了。童贯冷笑着告诉他们:“你们只看到他利用了我,怎不知我也在利用他?现任的宰相没人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既便是能巴结上他们,也会极其费劲;如果我们扶起来一个自己的宰相,那会怎么样?”

童贯的预言不到两年便实现了:崇宁元年(1102)六月,蔡京——这个先后跟随王安石、司马光等人,在支持和反对变法的新旧两派中首鼠两端的骑墙小人,被召回京任命为宰相,这对于童贯具有深远的意义。

蔡京主持国政之后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积极开发西北边疆,以恢复被司马光等人放弃的地区。重新启用原湟州(今青海乐都南)知州王厚(名将王韶子)任主将,同时,极力推荐对自己复出起了至关重要作用的童贯任监军,准备收复青海甘肃地区的四州之地。

崇宁二年六月,帝国西征军重新占领湟州。崇宁三年三月,发兵10万,兵分三路大举进攻青唐(今青海西宁)地区;四月,占领鄯州(即青唐城,改为西宁州)、廓州(今尖札西北),完全恢复了神宗时的故疆。

在这次战争中,童贯表现很出色,他积极支持、配合军事将领们,打了一连串漂亮仗,平定了西北。当他随大军进发到湟川,在行将开战之际,突然接到皇帝手诏。原来皇宫失火,徽宗认为是不吉之兆,急令止兵。童贯看过手诏后,若无其事的折起来塞进靴筒。王厚问他皇帝写了些什么,童贯回答说:陛下催我们早日成功。

在庆功宴会上,当将领们兴高采烈地领功受赏时,他才慢悠悠地拿出徽宗的那份手诏,传示军中将领们观看。大家一看之下,无不大吃一惊。王厚相当惶恐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童贯回答说:“那时士气正盛,这样子止了兵,今后军队还怎么带?”王厚问:“若是打败了可怎么办?”童贯说:“这正是我当时不给你们看的原因——打胜了,你们升官领赏;打败了,由我一人去领罪!”众将跪倒一地,无不感激佩服。

与此同时,童贯还做了另外一件相当打动人心的事情。开战后,阵亡了一位奋不顾身的将领。当时,这位将领的妻子已经去世,他战死后,他的独生儿子流落街头,成了乞讨儿。童贯下令将他找来,当众认这孩子为义子。声明一定如对己出般地善待遗孤,将他抚养成人。这让那些整日里在生死场上搏杀的将领们十分感动,认定童贯是一位值得为之卖命的上司。

由此,童贯在帝国战斗力最强的西北军中牢牢树立起了自己的威望。

四年正月,在蔡京协助下,童贯升任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成为西北边区最高军政长官。嗣后,童贯常年在西北,主持该地区军事。并率兵连打几次胜仗,相继收复了积石军(今甘肃贵德)、洮州(今甘肃临洮)等军事要地,童贯的地位也逐渐提高。

这一切胜利都离不开蔡京在朝中的支持,可以说他们这段时期是坚固的政治盟友,他们彼此间的默契给帝国带来了已许久没有了的军事上的光荣与辉煌。

可是,他们的蜜月期在六年后就尬然而止,昔日的盟友成了对头。

事情的起因是在大观二年(1108年),皇帝下令授童贯为“开府仪同三司”。时人称这一官职为“使相”,一般是在宰相外放为节度使时加官所用,极为尊贵,其含义是待遇、地位、荣耀已经相当于宰相。过去,这一官职从来没有授给过宦官。蔡京说:“童贯以一个宦官之身受封节度使已然过分,使相尊位哪里是他所应该得到的?”蔡京作为宰相拒绝奉诏委任,此事也就此不了了之。

事实上,蔡京对童贯的不满源于更早,原因是,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童贯在选拔西北地区将校官吏时,已经不通过政府程序,而是直接从皇帝那里取旨任命。有的干脆就是他自作主张,先任命了再说。这使蔡京认为童贯侵犯了自己作为政府首脑的尊严与权力,因此决定给童贯点颜色看。

童贯不动声色,相当冷静地观察着情势。第二年,童贯三管齐下,一举将蔡京拉下相位。这一次,他策动了三个方面的力量:宫中是内廷太监们为一路,工夫下在妃嫔和皇帝身上,将蔡京干的坏事在他们耳边不停地吹风;朝中是寻找与蔡京素有怨隙的官员为一路,工夫下在台谏官的身上,最后由御使中丞石公弼、殿中侍御史毛注和御使张克公出面弹劾蔡京;第三招杀伤力最大——由皇帝最为宠信的道士出面,密奏皇帝,说是太阳中出现黑子,主在斥退大臣,否则不祥。非常迷信的徽宗相当惊恐,蔡京屡次求见均被拒之门外。于是,蔡京只好上表求退,皇帝立即下旨,同意他以太师致仕,并进而将其贬居杭州。

至此,童贯大获全胜,但接下来轮到他尝苦头了。

接替蔡京的张商英是个比较正直的官员,为政持平,多次劝皇帝“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徽宗皇帝初政时,张商英就曾经当过宰相。当时,青年皇帝就有点怕他,在修缮宫室时,特别嘱咐工头,看见宰相过来就和工匠们躲开,不要让他看见。如今,将近十年过去,张商英一点没变,一以贯之地以自己的忠直匡正皇帝与国事,闹得皇帝仍然“严惮之”,显然,这与童贯打算用大兴土木来讨皇帝欢心的计划背道而驰。

更重要的是,张商英反对童贯继续在西北对西夏展开战争,自从靠平定了西北部族逐步高升以来,童贯一直手痒痒的想再次立功,辽国和宋朝已经保持近百年的和平,而且契丹铁骑的威风一向令宋军胆寒,童贯不敢惹,于是就只好打西夏的主意,而张商英觉得西夏国势尚强,不易连绵持续战争,失去了朝廷的支持,童贯的手脚被束缚起来了。

而此时的蔡京心里也明白了童贯的厉害,知道了自己与这个老宦官,在皇帝心目中的分量是不同的。

童贯与蔡京不同。从徽宗皇帝即位起,童贯一直顺风顺水,青云直上。他始终受到徽宗高度信任,将全国军权全部交到了他的手中。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是: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一般都视宦官为家奴,认为他们已经断子绝孙,因此不会有谋权篡位的政治野心,顶多贪图一些富贵而已。

导致皇帝格外信任宦官的另外一个因素则是,在偌大的后宫里,皇帝每天只能与这些人朝夕相处,感情上自然不同(看过《鹿鼎记》和《孝庄秘史》的人一定可以了解这点,如果有人在康熙和顺治面前说韦爵爷和那个后来替顺治出家的小太监坏话,大家想想皇帝会偏向谁?)。

意识到了这一切,蔡京主动向童贯低头示好,而童贯也意识到了蔡京当朝的重要,于是,二人尽释前嫌,言归于好。

政和二年(1113年)二月,皇帝将罢相三年多一点的蔡京,重新请回朝廷。五月,蔡京再执相权,皇帝下令,允许这位年届七旬的老宰相在家里办公。

蔡京也仿佛看破了似的,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不顾国家的安危,拼命讨皇帝的欢心。许多劳民伤财的浩大工程,在这个时期陆续动工兴建,如许多朝代不敢轻易修建的明堂、如延福宫、如艮岳等等,花石纲蔓延成灾,荼毒全国;同时对官吏的升迁罢黜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可谓顺我者昌、逆我着亡。

联盟重新建立了,但是就如一个打破了的碗,既便被修补好了,裂痕却也保留了下来。

虽然,上次一下子就扳倒了蔡京,童贯也深知这个盟友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不但秘密监视蔡京的一举一动,而且还不时在皇帝面前给蔡京使点小坏,不让他过分得宠,这点蔡京也心知肚明,双方表面上客气无比,暗斗十分激烈。

今天童贯却意外地来到了自己的寝室,蔡京心里明白,一定有大事发生了。

————————————————————————————————

推荐:弦歌雅意的《星空倒影》,一个评价:杰作!

——————————————————————————

神·冒牌君,《宋史·童贯传》这样记载:政和元年,进检校太尉,使契丹……使还,益展奋,庙谟兵柄皆属焉。遂请进筑夏国横山,以太尉为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俄开府仪同三司,签书枢密院河西北两房。不三岁,领院事。更武信、武宁、护国、河东、山南东道、剑南、东川等九镇、太傅、泾国公。时人称蔡京为公相,因称贯为媪相。

所以,童贯应该那时候已经是泾国公了。

至于蔡攸和蔡鞗,我没有搞混,不过,你说的蔡鞗的情况是对的,蔡攸、蔡鞗、蔡絛后来都做了大学士,但是那时候蔡鞗确实只是宣和殿待制,还没升到那么高位置。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