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不是完全否定募兵制,我只是想说,任何一种制度都是有其局限性的,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定,比如说晋末,你募兵是可以,但是主要矛盾解决不了,就算北伐成功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经济政策也是如此,唐代后期,出现了和晋末一样的情况,就是大战连连,个个强藩割据,中央没钱了,少数几个直属中央的道如江南,淮南,剑南的农民赋税和劳役负担过重,租庸调制已经不合时宜,才有杨炎的两税制改革。如果当时的国家情况同唐初差不多,租庸调制还是可以用的。这和明末张居正的一条鞭改革有些类似
沈茂排
之所以说隋唐的府兵制落后,是与北周的府兵制相比的。北周的府兵制是兵农分离的,而隋唐却倒退回去搞兵农合一的府兵制,与兵农合一相对的并非只有募兵制。
租庸调制当然有其先进性。在与均田制结合的情况看来,租其实已经有一定的地税性质,这比起以往的纯粹丁税是一大进步。租庸调制的破坏不在于强藩割据,而在于租庸调制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一方面人口流动过大,另一方面已经没有足够的耕地,均田制已经无法实行。
碧落黄泉:
这是一本好书~~鉴定完毕
沈茂排:
==回复16楼==>>怎么鉴定出来的?
毛驴头目:
这书打死我都不看,坚决不看神棍推荐的书,嘿嘿。
沈茂排:
==回复18楼==>>俺米看过介本书,只是就简介滴内容跟作者讨论讨论而已……
道人:
沈兄的想法很脱离实际,在封建社会,天下承平了几十上百年,不打仗了,不种田白养着?不募兵怎么办?府兵的兵源是军户,爸爸有战斗力儿子一定有?
部队时间久了以后战斗力下降是一种历史难题,要是这么简单一个兵农分开就解决了,宋,明就不会灭了。
宋代的厢军就是不务农的,战斗力如何?
沈茂排
常备军是必须的,两汉有南北军,有材官、楼船、骑士、轻车等,魏晋有中垒、武卫、骁骑、游击等营,何尝是半农半兵来?所谓藏兵于民本来就是个笑话。
兵农分离未必必能保持战斗力,但兵农合一一定会影响战斗力。隋自开皇十年兵农合一以来,到大业年隋炀帝征高丽,不过二十来年,战斗力就彻底不行了。
宋代的厢军……难民收容所,你还能指望他有多大战斗力?
道人:
哪个朝代没有常备军,唐代初期的长安没有禁军?
秦汉南北军有多少,北军一营也才五千人,汉武打匈奴征召了几十万人,靠的还不是那些临时武装的民兵。
魏武就算有四营,能有多少,他东征乌桓没有调用屯田兵?我不知道常备军和府兵制有什么绝对的冲突。
在北朝末年,府兵制至少保证了广大的汉族农民还有一个当兵来养活家人的出路,在那个时代,还是很优秀的制度。
我原来也没有说半农半兵一定比职业兵好,我也没说唐代的府兵制好,我是说府兵制在魏晋南北朝很好用,兼顾了各个方面。
蒙古人曾经无敌的骑兵就算不务农,过了五六十年,就被朱八八的农民兵打得落花流水,这可不是难民收容所,这是些大爷,每天吃好的喝好的。满清的八旗子弟又何曾种过地,打太平天国的时候还是要靠募兵的湘军和淮军,战斗力的下降,原因很复杂,不能完全怪种地。苻坚八十万大军战斗力不可说不强,打燕国轻轻松松,但是肥水一战被八万人打得只恨父母没生四条腿,由此可见,炀帝征高丽时的失败,未必也就能够算到府兵制度的头上,混乱的组织和混蛋的指挥是罪魁祸首。
我只是觉得你的想法过于武断,没有联系到具体的时代。抛开时代,固定角度来谈论什么制度先不先进是没含义的。
反过来说,我可以推翻自己的论点,北周用府兵制,广大的农民得益了,部队兵源充足了,战斗力也不错。结果被杨坚篡权了,战斗力好有什么用,还是不能保卫政权。站在宇文氏的角度来说,府兵制还真不是个东西。我相信你反过一个角度,也能推翻自己的论点。
对皇帝来说,部队最重要的不是战斗力,最重要的是他不能造你的反,这是宋代偃武修文的原因,可能也是唐代皇帝们的考量,毕竟好多年没打仗了,谁知道用得上用不上,你如果是皇帝,你怎么办?是冒着被篡位的危险让封疆大吏天天练兵,保持战斗力,还是保持少数的常备军在京畿,地方军队就边种田边训练,凑合算了。如果是前者,你怎么去监督他?
对百姓来说,强大的军队能够开疆拓土固然是好事,但是这些人反过来打中央政府,造成全国混乱,殃及池鱼,那还不如种种地的兵好,就像反骨仔安胖子那个白痴。
退一万步说,不要那些地方军,练个几十万强大的中央军放在京畿,吃什么,古代的粮食运输极其困难,而且成本高昂,当时的运输能力能做到么?
强大的地方军队和稳定而有力的中央政权在信息交流极其不方便的古代社会本来就是两难,朱八八想到了完善的监督机制,结果被人说是特务政治,有十全十美的制度么?
辩论到此为止。不管怎么说,还是佩服你的历史素养。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