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孙韶峰在教练机上的出色表现,他才成为这一批学员中,第一个驾驶真正战机的人。
站在歼11BS的后座舱外,孙韶峰毫不掩饰自己心中的激动,他左摸摸右摸摸,一会试试多功能显示屏,一会拨动下操纵杆。作为国产歼11战斗机的双座教练型,歼11BS的控飞系统和航电设施都有着大幅度的升级和改进,这些东西都是在教练机体验不到的。
例如驾驶战机最重要的操纵杆。歼11BS已经全都改用了最先进的电传操纵,与教练机上依然使用的杠杆液压复合操纵传动系统来说,要更省力也更灵敏。这对第一次进入战斗机的新学员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挑战。
杠杆液压符合操纵传动系统下,飞行员扭动操纵杆时需要的力量更大,同时飞机的反应也比较迟钝,十分符合刚刚上天的新手使用。不至于出现新手扭了下手腕,飞机就做了个滚桶机动的情况发生。这种传动装置十分适合让新手们适应飞机、适应飞行。
不过战斗机就不同了,战机早一分做出动作,就会多一分的战斗力和战场生存力。战机是极其脆弱的,它几乎没有防御的能力,一颗航炮弹、一块导弹弹片就有可能将飞机击落。战机最主要的防御手段,来源于驾驶飞机的飞行员,飞行员需要驾驶着飞机躲开所有有可能出现的危险。
操纵传动系统的灵敏度就变得极其重要。
尤其是强调空中狗斗的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装备的战机都是彻彻底底的空优高灵敏度战机,不论是歼10还是歼11都是高速灵敏型战机。
这些战机,不仅是操纵系统灵敏,战机本身的气动布局姿态也极度的灵敏,即使在超音速的状态下,战机的灵活度也极其的出色。这就要求飞行员要有格外细腻的掌控技术,一旦在超音速状态下战机动作过大,就有可能造成飞行员在高机动过载下晕厥或者战机失速,甚至发生最坏的情况——战机空中解体。
出现这些情况的后果,几乎都是不可逆的机毁人亡。虽然中国空军有着全世界最独到的改出失速技术,但人体却是肉做的,飞行过载超过人体承受的极限,致使飞行员陷入晕厥甚至休克状态,即使再有技术,也逃不过机毁人亡的后果。
所以在从教练机进入战斗机的这条道路中,不知刷下了多少的飞行员。
每年全国招收的飞行员上千人,但是最终真正能开上战斗机的,不到十分之一。
大部分人就卡在了最后的这条路上。
而今天,孙韶峰要挑战的,就是这条最困难也是充满最多危险的道路。
不过在踏上这条道路前,孙韶峰还要面对一专属于他的困难——坐进去。(囧)
“哎呀!卡住了!!”
孙韶峰尝试着坐进座舱,却在放下手臂时遇到了麻烦。
手臂被座舱封边卡的,牢牢的贴而在他身体的两肋位置。
战机的座舱为了减少阻力系数,舱盖一般都是缩到不影响战斗的最小状态。尤其是苏27系列战机,采用的鸭式布局机头,座舱封边收紧的弧度非常大。这不,正好卡住了孙韶峰。
其实孙韶峰也不是不能活动,手臂总是能挪出点地方来,但是这却影响到了他驾驶飞机。座舱内上百个各式各样的按钮,都集成在这狭小的座舱内,并且为了节省时间,这些按钮的布置位置都距离身体教近。
一名体型正常的飞行员用起来会无比的舒服,这些按钮都是按照人体工程学来设计的,对于体型正常的飞行员来说上手和操纵都很简便。
但是对于孙韶峰这种特型学员来说,那就是另一幅天地了。
在乘坐教练机时,教练机的空间都非常充裕,可是一到战斗机,形势就完全翻转了。
两名地勤人员听到孙韶峰的喊声,都惆怅的端详着他那飞行服都掩盖不住的肌肉轮廓。一边帮助孙韶峰舒服地塞进座舱(必须要舒服,否则在天上,一丝的不舒服在高过载下都要放大近十倍),一边碎碎念着让孙韶峰少练肌肉,减点重量,这些在天上可都是油啊。
最终孙韶峰还是如愿以偿的被很好地塞进了座舱。待地勤人员最后一次检查过他的安全措施是否完好后,坐在前面驾驶位的教官通过机内通讯与他讲解这次升空的学习目标。
在讲解的时候,战机已经缓缓的驶出了机库,向着起飞跑道滑行。
在机场旁边的塔台中,已经有不少大人物们挤进了这个狭小的指挥塔台。他们的目光,一直在那架正从辅道上滑行到主道的战机上。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