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脊轩之浮生起梦》更多支持!
走过路过的看客朋友们,掀起盖头看一眼。
谈起第一部《浮生起梦》!我不禁五感杂陈,砸咂嘴,这千头万绪的,从何说起呢?
好,那我就开篇说一句:我有一颗扑通扑通跳动的心嘞!
这时诸位看客笑了。
“屁话!江映烛你扇着两片嘴唇真滑稽,我们哪个人没有一颗噗通噗通跳动的心啊!”
我也颔首笑,说真的,我这噗通噗通的心是真心嘞!
一片鄙夷的骂声……
《浮生起梦》呢,是我揣了可笑的希冀,惴惴不安的心情,缓缓为大家讲孩子的故事。整本书以喜乐为基调,我慢悠悠的给大家铺设阳光普照的童年,所以别急,好故事,不怕慢。
说起中的童年,我忍不住要说一说自己的童年,那时的我还是个逸兴横飞的野孩子。
出门就上山,进门就入定。
托梦在《说岳全传》里,托梦在《三国演义》里,托梦在《哈利波特》里,成天幻想着自己是常山赵子龙,汤阴岳鹏举,南阳诸葛亮……动不动哈口气在窗户上,并留下自己的指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写完之后,就好像自己身上披了一层看不见的荣光。
那时候就揣着这样的傻梦,和好友张旸打闹。我拿拖把拖他的头,他拿扫帚扫我的腿。我深为自己知道“一寸长一寸强”的秘诀而自豪。
那时我成天断喝:“奉先小儿,看枪,小心我手起枪落,匹夫你登时毙命!”
张旸自然不敢示弱:“休夸海口,来来,看你乳臭未干,我们大战三百回合!”
这样的片段太多太多,细碎的就像柳絮。
至于《哈利波特》,和《三国》并列,成为儿时心头不可撼动的经典,我觉得那才是孩子该读的最好的东西。里面满溢了未知的幻想与美梦。以至于我初次在心里搭建紫微霄德域的蓝图时,总是不自觉得想到《哈利波特》。
就在那样多愁善感的年纪,我落笔写下了脊轩救小兽的小故事,的前十章,就是十五六岁时落成的。
现在读起来,前十章的确有些拖沓,那时是在用稚嫩的笔触殚精竭虑阐述一件事。想尽可能的把新世界的点点滴滴装点的有模有样。那时候,满心荡漾着喜悦,这世界每填补一分,我就开心一分。
江映烛这个笔名呢,倒过来读,就是烛映江,烛火映于江面上,有一盏残灯照紫微之感,这种感觉飘摇空旷。但烛火虽然微弱,遥遥映在广阔的江面上,也能照透一小片水域。
想到这个笔名也许是因为中林烛照的缘故,落笔的瞬间,就注定此人的灵魂,可以照透一小片人心,纵然她是烛火,也要燃烧。
就像《逍遥游》中最后的那种境界,在广莫之野,无何有之乡,植一颗树。这树有用吗?有用的,至少可以让逍遥之人躺在树下乘凉,这和烛火映江一个道理。
初稿写成时间不算短了,只是魄力不足,日拖一日的后延。
直到三周前,我感觉自己魄力足了,准备发网文先攒攒人气。抖手就在一个网站上注册了账号,注册完仰天大笑三声。
随后,半碗泡面就被我泼到了笔记本电脑上,芯片就这样无辜的遭殃了。同样作为池鱼受到殃及的,还有当时写了三四个时辰的书序。
我怀着满腔的不可思议,瞬间淹没在怒海中……
笔记本拿去修用了三天时间,心痛的抠出五百。
修好之日,再想提笔写序,已经没了心情。
这时我才意识到,凡事做到最后,那临门一脚,是最难的。
随后三周,是摸石头过河期,当然现在也是。
有许多资深人士教导我,为什么不把流血的大冲突置于开篇来吸引读者呢?这样才符合当下年轻人快餐式意淫的需求嘛!比如用雁飞驹的故事,藏天舞的故事,云臻与大衍的故事,吞光与冰雪一族的故事,脊瀚曜与李灵修的故事……这些不都是完整的大块头故事吗,为何不以这些大块头骤然抓人眼球呢?
他们告诉我,写主人公的小时候,没有金手指(开挂),发网文绝对沉的一无是处。
于是我在巨大的惴惴中,要将前十章的内容打破重组。将后期的恩怨提前。
可当我看到脊轩救小兽的稚嫩情节时,心中骤然一紧,就不想动了。
我忍着笑没有删这些细碎情节,更没将其置后,反而觉得莫名感动。(当然这种感动会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变淡。)
那时孩子为一只小畜生流出惶恐的眼泪,不关乎坚强与软弱,只关乎孩子的善良,只关乎生命对生命的尊重。
这样一想,我心中释然了,这才是一个孩子该有的童年啊!遇到可爱的人,遇到或开心或伤心的事。
幸福的大幕永远透着阳光,揭开的那一刻就该光芒万丈。童年的我们就像蜷曲在阳光下的懒猫,吃饱出来晒晒太阳,溜达溜达。
就像柳筱烟长老第一堂幻术课冲孩子们喊:“跑起来跑起来!人怎么能不爱阳光!”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