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2章(2 / 2)

临时居所内,气氛愈发凝重。

毛玠将自己打探到的情况,以及他对颍川几大士族关系的分析,一一向谢乔汇报。

颍川士族,尤以荀、陈、钟、韩四家为首,盘根错节,互为姻亲,同气连枝。他们不仅在朝中势力庞大,更关键的是,他们牢牢把控着对经典的解释权。毛玠的声音带着深深的忧虑,与他们辩论,尤其是在经义方面,极易落入他们精心设计的语言陷阱。一字之差,便可能谬以千里,被扣上曲解圣贤的罪名。

此行,实在凶险万分!他看着谢乔,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忍不住道:府君,要不我们寻个理由,推迟或是

谢乔转过头,看着一脸焦虑的毛玠,忽然笑了。

笑容并非嘲讽,而是一种带着些许神秘和自信的轻松。

孝先不必过于忧虑。她语气带着一种奇特的笃定,他们有他们的经义,我亦有我的道理。

她所说的道理,自然不是这个时代士人奉为圭臬的儒家经典,而是来自另一个时空,经过实践检验的逻辑、事实和朴素的是非观。

她不准备和他们在故纸堆里纠缠不清,她要用他们无法反驳的现实,来回应那些虚无缥缈的指责。

毛玠看着谢乔脸上那抹奇异的光彩,虽然依旧担心,但心中却莫名地安定了几分。

她似乎真的能在绝境中找到出路。

三日后,荀氏庄园。

高门阔院,曲水流觞,本是风雅之地,今日却透着一股不同寻常的肃杀。

庄园的主厅内外,早已坐满了人。

放眼望去,皆是峨冠博带,气度俨然的颍川名士。

荀氏、陈氏、钟氏、韩氏的子弟,以及依附于他们的各路学者,几乎齐聚一堂。

他们或低声交谈,或闭目养神,目光却时不时地瞟向主位旁那个为客人特设的席位,那里,还空着。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压力,混合着淡淡的熏香,形成一种奇异而凝重的氛围。

每个人都在等待,等待那个搅动了颍川风云的谢乔。

梁国相,谢乔到

随着门外仆役一声拉长的通报,所有的目光瞬间聚焦于入口。

谢乔身着一身素雅但不失官仪的深衣,步履从容地走了进来。

她身后跟着神色略显紧张的毛玠。面对满堂审视,谢乔脸上没有丝毫怯意,反而微微颔首,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微笑,仿佛只是来参加一场普通的文会。

谢府君远道而来,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主位上,一位须发花白,面容清癯的老者缓缓起身,正是荀氏当代颇有声望的长者,荀俭。

他虽语带客气,但眼神锐利,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度。

谢乔上前一步,依礼:晚辈谢乔,见过荀公,叨扰清净,实是惶恐。

荀俭微微颔首,示意她入座。

他目光扫过全场,声音不高,却足以让每个人听清:今日雅集,群贤毕至,本是畅谈玄理,品评风雅之事。然,窃闻谢使君在梁国,颇有新政,引天下侧目。清流之士,素以砥砺名节,匡扶世道为己任。不知使君之政,可合圣人教诲?譬如,听闻使君选拔官吏,不重家世,自诩唯才是举,甚至起用不通经义之布衣子弟,此举,与尊贤之道,似有不同啊?

话音刚落,厅内頓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谢乔身上。

这看似温和的询问,实则一开场便抛出了最尖锐的问题,直指谢乔用人策略的核心,隐隐带着不合礼法的指责。

毛玠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手心微微出汗。

谢乔却仿佛未觉察到其中的锋芒,她端起面前的茶盏,轻轻抿了一口,才不疾不徐地开口:荀公所言尊贤,乔亦不敢或忘。然何为贤?《尚书》有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乔以为,贤者,非徒有虚名,更在于实才实德,在于其能否为国为民,办实事,解民忧。

这三天时间,谢乔早有准备,她是文科生,背东西的能力一流,自然提前充分准备了答案。

她放下茶盏,目光坦然地迎向荀俭:梁国初定,百废待兴。若只论出身,不问才能,岂非遗珠于野,使真正有才干、能为百姓谋福祉之人,报国无门?乔所行,正是欲广纳贤才,不拘一格,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至于荀公所谓布衣子弟,孔圣亦有言,有教无类,难道出身寒微,便不能心怀天下,为国效力?

她頓了顿,声音清晰地传遍大厅:敢问荀公,若以家世论,昔日伊尹为庖厨,傅说为胥靡,此二人,莫非不贤?梁国立国之本,在于民心。选贤任能,使吏治澄清,百姓安居,此方为最大的德政,亦是最大的尊贤。梁国各郡县上计,钱粮入库较往年增三成,盗匪案件降五成,新垦农田增十万亩,流民安置近五千户。这些,皆是实效。不知诸君以为,此等实效,可算合圣贤之道?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