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点需要注意。
“官家您跟小殿下提及过此事?么?”
按理说,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官家无?论做什么, 成王殿下都只有受着的份。但刚才不是说了吗?他们这对父子不一样。
仁宗一怔:“未曾。”
转瞬又露出?个无?奈的笑容:“但肃儿他想来不会愿意罢?看样子是还没玩够呢。”
范仲淹&欧阳修&富弼:“……”
求您和殿下别玩了, 再玩,朝堂都差点儿要散架了。
他们不知道, 在历史?原本的时间?线上, 几十年后朝堂上会发生?一场党争。波及奇广,激烈异常。但几位沉浮庙堂的政治大佬已经提前嗅到了不妙的气味——要是成王殿下再不停手, 恐怕党争真的要发生?了。
不再是新政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交锋, 而是保守派火力全开,独独针对小殿下一个。君不见他们这些曾经的新政领军人物, 在满天飞的弹劾奏折里,都已经退居二线了吗?
“朕晓得了。会和肃儿商量的。到时候说不得要诸卿相助。”
“一定一定。”范仲淹等人纷纷保证。
与此同时, 他们也不禁想象起来:当敌视成王的人发现他们针对的人是当朝亲王、内定太子、未来的顶头上司时, 会露出?何等惊愕诧异的表情呢?
想着想着, 便不觉纷纷露出?微笑。
议定之后,几人纷纷告辞离开,回到枢密院处理起政务。垂拱殿中只余仁宗一人。他信手翻了翻摊开在桌上的《求知报》, 看了几页后竟不觉入迷, 直到把整篇的报纸翻到末尾, 才恍然般想起什么来。
“朕依稀记得,肃儿曾对朕说过,办此报的初衷是为了给军队启蒙的, 可有此事??”
黄都知答道:“回官家,确有此事?。”
“肃儿他还真是……”官家感叹万千:“不知该说是机灵还是狡黠。”
曾经,让军队里的士兵读书识字,被梅尧臣和官家共同视作禁忌。放到朝堂上定会吵个三?天三?夜。但直到《求知报》发表出?来,再送到军队里,满朝文武却都像目盲了一般,无?一人在过程中提出?异议。
也是,单独让士兵们认字是砸文人的碗,但倘若教?化的对象是国民呢?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国民的范畴里多加一个军队的类目,根本算不上大事?,最多就是财政多添一笔印报纸的经费而已。
不愧是肃儿,于无?声处湮惊雷啊。
要是扶苏能听到仁宗的心声,肯定会大呼冤枉。他真的只是受到苏轼无?心之言的启发,决定办一份全民性报纸,顺便把争议问?题给解决了。
但谁让他的“前科”太出?彩了呢?到现在,就连身边最亲密的人,也无?法避免,把他的呼吸都视作深谋远虑的一环。
仁宗忽然站起身来,手搭在桌上:“朕要去军队一趟,你且去准备,勿要与人分说。”
既然是写给军队的报纸,当然去看看士兵们阅读的效果如何。
黄都知:“是。”
又问?:“官家可需唤人作陪?”
“不须。”
两刻钟之后,仁宗轻车熟路地打?扮成了读书人模样,宫人往他身上套衣服的时候,他还忍不住想,好像不是第一次微服私访?
旋即,他不由得摇头失笑,果然是被肃儿给带坏了啊。
仁宗身上的书卷气重?,儒雅翩翩,与通身装扮毫不违和。但他行走江湖靠得可不是衣装,而是脸。光是在禁军大营外站了片刻,禁军大营的陈总管就闻风前来,毕恭毕敬地给他行礼,然后打?开了大门?。
但不知怎的,那总管看上去对仁宗的到场毫不压抑,仿佛在意料之中似的。
怎么回事??
官家眉头一蹙,疑心是身边人走漏了风声。正?要出?言试探,陈总管突然开口道:“三?元郎已经来了一刻钟,正?在丙十三?营中。官家您看您是去和他汇合,还是……?”
“三?元郎?”官家有点懵。
陈总管更懵了:“啊?是三元郎告诉臣,他奉了您的旨意来军中视察的呀?”
敢情你们不是一起的?
官家又好笑又头疼地揉了揉眉心:“是,是朕的旨意。罢了,你就把朕带到那丙十三?营吧,正?巧朕也欲一观《求知报》反响如何。”
陈总管动了动嘴唇:“臣遵旨。”
心中却止不住腹诽起来:唉,人比人气死?人暗示。有的人,连假传圣旨官家都肯包庇。要是他来个先斩后奏、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嘶,不敢想,还是别想了,小命要紧!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