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保佑我家,来年无病无疫,灶火兴旺;
再有一个,如今粮价飞涨,您老人家使点力,保佑保佑这粮价快点下来,家里头干饭都吃不上了,裤头都松了……”
好一通絮叨才起来,季元等着吃赤豆粥呢,闻她之言,撇嘴道:
“阿母好啰嗦,先炊婆婆她老人家哪管这一大摊子的事。”
金氏想了想,咬咬牙,便道:
“您老人家若是嫌烦,只需记着我这最后一个愿。”
……
“希望先炊婆婆保佑这粮价的风波尽快过去,让日子回到从前。”
“愿先炊婆婆保佑粮价莫要再涨了,已是亏的多了……”
“先炊婆婆让我家成富户,让粮价回到从前罢。”
“先炊婆婆,保佑我家能日日吃上干饭。”
季胥家、冯家、崔家、陈家、王家等本固里五十余户人家,都设了赤豆粥,在灶前祭祀请愿。
第53章
“八神显灵啦!先炊婆婆显灵啦!”
这日,本固里的孩童一路跑着喧嚷。
“王利,你大呼小叫的,是怎么了?”季凤叫住来问。
“粮价能降啦!乡亭那都贴了告示了!
哎哟,我也不识字,都听旁人说的,你阿姊不是识字吗?让她看告示去。”
王利兴高采烈道。
季胥听说,便锁了门,同着妹妹们,打算叫陈家的一块去,看看怎么回事。
可巧陈家的吕媪也来了,两厢对碰,她也激动着,
“大早就听见吵嚷,听着倒是大好事,咱们一块去那乡亭看看究竟。”
一路上,又遇着不少同去乡亭的乡民,途径卧蛇谷时,只见两旁一溜的窝棚还在,但里头难民都空了,身穿皂色吏服的小吏们,按照县内指示,在拆除着窝棚。
乡三老尤公也在路旁,他拄着鸠杖,在同身旁的老叟们商量着什么,面前是一些背着布橐,捧着所有家当,听信的难民,看过去,这些俱是老弱妇孺,并不见青壮年。
乡亭告示墙旁,已是聚集了各里乡民,围的水泄不通的,前面那圈传来嗓门:
“这告示写的啥哪?”
“认也认不得,后头可有孝顺里的乡绅?来帮着认认字哪。”
孝顺里办有书舍经舍,那地方能识字的乡绅,比旁处多,其他几里多是大字不识的。
“这有能认字的!”
王利举臂声张道,他也是从前听季凤说的,她阿姊在长安得善人指教,能识的字,就说那些店肆挂的布幌子,上面的字她都认得。
围堵着的听说,让开条缝来,其实季胥是上辈子从小练书法,拿在长安认得了字做借口,蚕头燕尾的八分书她会写,不过此时的汉隶还没有兴起这样式的,要到东汉才成主流,这时候的笔划更为横平竖直,字体也显的扁平。
八分书与其相比,虽说书法风格有所不同,但字还是能认的出来,如今见状,便走向告示旁,看了清楚那布帛写的什么。
“女娘,这写的啥?”快同我们说说。
季胥将上面略显文绉绉的句式,用家常的话说道:
“这里解释了咱们州郡稻谷价钱飞涨,还有关东麦价居高不下的人为原因,
那最大的粮仓其实并未失火,乃是官商勾结,关东的大粮贾收购秋粮操控物价,贪官假借失火无粮,实则扣下万斛稻谷不入市,以至于粮价飞涨过市平,粮贾和那贪官趁机牟利。”
“这些狗贼,杂种!褓人竖子!该拉去砍头!”
听的骂声一片。
“后面呢?女娘你继续说。”
季胥遂道:“如今,廷尉已将粮价案侦破,罪魁粮贾和贪官已被扣拿,官仓的粮食也会分批入市,粮价会渐渐降下来。”
“太好了,太好了,可算不用再吃高价粮了!”
“先炊婆婆显灵了!神明显灵了!这都是祭祀的功劳!”
“女娘,卧蛇谷那些少了的难民是怎么回事?”有人问道。
这告示上亦写了,季胥道:
“关东那地方,
粮贾和贪官一并被廷尉处置了,如今官府颁布了令,安排他们这些难民的去处。
家有青壮的,各地遣送回原籍,增授田地,减免明年赋税;
家中只剩老弱妇孺的,便在原地编户,授地盖房,明年赋税亦是减免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