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子铳,楚峰发现垫圈已经有点裂纹,最多再开两枪就会报废,不过无所谓,垫圈经济、不占分量、换取方便,让士兵们多带一串呗,子铳用完,装火yao的时候顺便套上就是了,就算不用垫圈,它也有擎电铳的射程,80步凑合。
楚峰接着尝试以最快速度换装子铳,开火,很有后装枪的感觉,劈里啪啦乱打一气。
正兴致盎然之间,到第八枪,弹丸却突然只能打到100步距离,楚峰掉过枪管瞅瞅,好家伙,枪膛内都是火yao残渣。
冯九伦悻悻然:“少爷,属下日时夜想,恐怕也只有少爷说的直线膛,才有利于将火yao渣子推出枪膛。”
“有什么办法做吗?”
“属下正在尝试,不过......”
“什么。”
“少爷,如果划出膛线,有了缝隙,不是更容易泄漏火气吗?如果为求气密,弹丸势必要比枪膛口径稍大些,但如此一来,装填就会变得困难、缓慢,不能达到快速射击的要求啊。”
楚峰瞥了他一眼:“你忘了弹丸是预先装在子铳里的吗,怎么装弹是后勤的事,怎么进膛是弹丸的事,我只要求射速和射程,何况我不觉得有什么战役会用到数十个子铳,就算是那样,每人也只不过多背几斤铁疙瘩而已,这种重量,别说我的士兵,普通百姓背着也能走上百里路。实在不行,还可以给每位士兵配些小径弹丸和火yao,以备不时之需。”
膛线历史,楚峰还算知道一些。先是维也纳的CasparKollner率先去刻膛线,原意并不是想让弹丸射得更远,而是为了加快前装填弹的速度,然而,之后有人吃饱了撑的,多刻了几道,却偶尔无意中发现,在枪膛内过盈的铅弹不再胡乱弹跳了,使之射程更远,精度更高,于是膛线开始受到人们注意,之后发展起来。葡萄牙人,于1637年向明朝进献了直线膛枪,史说也只有在京军三大营有少量装备,要说螺旋线膛,更早的记录是在意大利,据说1476年就发明了螺旋形线膛枪。
这些枪械并非划时代的东西,无法普及是因其制作费时、造价不菲,让卑贱的士兵端着昂贵的武器去玩命,玩赢了固然好,人死武器也跟着丢了,那显然不符合当政者的利益,所以不能大量装备,但至少证明各国都在极力研究,增强火绳枪的威力,进而贮备科技资源。
拂郎机、线膛枪,乃至日后的火帽,霍尔式后装步枪,一件件都出自他国,按说大明工艺及技术力并不低,外国能够在同时代造出来的东西,难道我堂堂华夏就造不出来吗?!
这不由得不让楚峰产生焦虑感,也是因为他来自后世,比别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知道这是资本萌芽期,知道这是明末清初,知道未来会是个什么样,才有所谓的‘知命而忧’。
“少爷,属下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有话直说。”
“新式火绳枪即便成型,造一杆也要花三、四个月功夫,恐怕五年时间也装备不了军伍啊~。”
“所以我不是让你加把劲吗!”楚军现在都是些什么火器?长短不齐,数量跟不上,又全属劣质货,军将手里拿着的,大多数还是短刀、长矛,外出征战一次,都要收集各营器械,才勉强凑出个样子来,火炮是损一门缺一门,火枪是炸膛一支就少一支,都快倒退回冷兵器时代了。楚峰越想越窝火:“现在不是讨论其他的时候,而是膛线,你到底能不能做出来??”
“呃,少爷教训得是。”冯九伦不觉极为尴尬,少爷赐官赠财,给人给物,一样也不曾短缺,自己添为军器局主事,却不能建功,实在有混饭吃的嫌疑。“属下已经有想法了,正在着手进行,也是因为工艺艰难,所以才有量产方面的顾虑。”
“说说看。”
“以前一根枪管分三段钻膛,然后再焊合,然而要刻阴线,枪管太长,难免会有偏差,为求精准,就必须分成六段,每段由一名熟练工匠负责,单单刻线要耗时半个月,才能进行拼接。”
楚峰双眼顿时暴**光:“真的可行?!”
“行的少爷。”
就是说嘛,这个时期东、西方的技术力相差不大,只是大明的工匠对某些事物缺乏创新观念和理论支持而已。
楚峰掐指一算,钻铳管一个月,刻膛线工时三个月,焊合、拼接,精磨、抛光等工序又要一个月,单单一把火绳枪总工时要五个月,好嘛,难怪冯九伦抱怨。“你手下有多少工匠?”
“五百二十四人。”
“好,只要能做出样品,我再召集二千工匠给你,届时,装备军伍的速度,自然不成问题。”
嘶~,冯九伦抽了口冷气,每个月四千两薪俸少爷眼睛都不带眨一下,委实够魄力,看来我跟对人了。“少爷放心,小的争取三个月后给您制出成品!”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