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成听了,“呵呵”一笑,拉着冷千云进了小树林,找了个林密之处,把她抱在怀中,上下其手了一番。
或许是由于就要得知自己再过几天就能出宫了,这次的冷千云很放得开,那热情而温顺的模样让罗明成很意外,差点没把持住就把冷千云给就地正法了,好在想到自己回去还有事儿,好容易才坚持住了自己底线,没有乱来。
过了一会儿,罗明成从小树林中出来了,只留下冷千云一个人呆在小树林中不敢出来,因为此时的她衣衫不整不说,那娇媚的样儿,让外面的那些有经验的人一看,就看得出来肯定是发生过什么少儿不宜的事情。
小树林中,冷千云摸着自己发烧的脸,想着刚才的羞人的事儿,突然一个陌生的小宫女闯进小树林子来了,打了她一耳光。
冷千云看着那个来历不明的小宫女,捂着本来就红润,被打后更红的脸,道:“你是谁?你为什么打我?”
那陌生小宫女蛮横地说:“你自己不要脸,竟在小树林中勾引男人做那种事!好在没有铸成大错,否则就不是一耳光的的事儿了!”
冷千云听后,有点害怕,她眼含泪花,求饶道:“求小姐姐不要将此事告诉别人,我很快就能出宫了,不希望在出宫前出什么事儿,求你了。”
那陌生小宫女见冷千云求她,竟毫不客气地又打了她一耳光,所谓“人善被欺,马善被人骑”就是这个道理。
被打后的冷千云可怜兮兮地抬眼看着那陌生小宫女。
小宫女见了冷千云那既害怕又可怜的样儿,心中大为得意,微笑着回头看了一眼,然后竟又动手扇了冷千云两耳光。
也许是这次小宫女毫无顾忌的原因,出手比较狠,打得也比较响,打完之后,冷千云趴在地上了,而她自己也晃得自己的手,说:“手好痛啊,贱货,你的脸好硬”。
冷千云趴在地上不肯起来,嘴角似乎都流了一点血。
小宫女得意一笑,道:“看你也怪可怜的,这次就饶你一次,不告诉皇城司的人了。你在宫中这么些年了,应该也知道,如果这事儿跟皇城司的人说了,不止是你,你的那个相好也会跟着倒霉。”
冷千云趴在地上,用一种半哭的语调说:“谢谢小姐姐。”
小宫女“哼!”一声,转身走了。
冷千云眼含泪花,抬起头来,看着那小宫女出了小树林,在小树林的外面,看着她会合了一个穿着丽服的女孩,走了。由于眼含泪花,再加上距离比较远,她也没看清那身着丽服的女孩是谁。实际上她也不想知道那是谁,因为既使是知道了,除了徒增烦恼,什么用也没有。
罗明成回到家中,已是时近中午,他竟发现又来了一家要认自己为儿子的人家,而且也是姓罗的。
认亲是件大事儿,宋时轮,宋时楼跟他们的夫人都来了,大家都在听他们“认亲”的诉说,个个说的都像是真的似的,而且还有都有邻居作证,证明他们确实曾在某年某月丢失过一个小男孩。
过了一会儿,大相寺的几个老和尚也来了,罗明成一问,原来是石秀去找来的。
经过大相国寺的老和尚的辨别,其中有一户说的时间与到大相国寺的时间相差太大,被排除在外,不过,另外两家说的时间虽不太一样,但都在同一年份中,而像罗明成这样进大相寺的小孩有好多,所以老和尚们也记不太清了,只好让罗明成自己辨认。
姓池那一家人的容貌与罗明成比较像,按平儿的话说:“就像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几张画,大同小异。”大家都比较倾向于那一家,但罗明成却不想认,因为对于他来说,自己还是姓罗比较顺心些。
有人建议用古传的“滴骨法”认亲,罗明成听了一下,原来是这样:子女血液滴在父母尸骨上,如果能渗入就是有血缘关系,如果不能渗入就是没有血缘关系(此法创于三国时期,而‘滴血认亲’始于明代)。
正好两人都有死人,巧的是都是男主人死了,只留下一个老寡妇带了一堆孩子(男的普遍比女的寿命短些,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另外,中国古代有‘六十大寿’的说法,说明当时的人活过六十岁就算“大寿”了,而活不过六十岁,四五十岁就死掉是很正常的事。)听说要用“滴骨法”,两家都有些不情愿,毕竟有死者“入土为安”的说法,如果渗入了,认了亲,怎么也好说,万一不渗入,这白白折腾一番,总得有个说法。
两家人商量了一下,都要求一笔钱,叫做“动土费”,否则不允许“滴骨认亲”。
罗明成知道“滴血认亲”都是蒙人的,只要血型相同就能融合在一起,而且就算是亲子之间也有可能血型不同,更不用说这“滴骨认亲”这种极度唯心,毫无道理的做法了,于是他说:“要不我们来个‘滴血认亲’。就是我的血谁家的血相融就是谁家的儿子,如果不相融,就不是。”
众人从来没听过这种说法,但想想,亲子之间连死人的的骨头都能相融,那么活人之间的血更应该大融特融。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番之后,竟很快接受了这种方法。
罗明成的想法是:听天由命,如论是姓罗的那一家还是姓池的那一家都好,关健是有个大家信服的依据。
听说要从自己身上放血验亲,两个老婆婆都有些犹豫,池家的老婆婆道:“你们兄弟与你们那死去的老爹一样,腰后面都一块‘痣’,小时侯还看不太出来,长大了后,你的两位哥哥都有了,小六啊,我记得丢失你的时侯你腰后面也那么一点儿,现在过了这么些年,那‘痣’应该也长大了。”(。。)
百度搜索最新最全的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