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辰和刘皓都有驾照,只不过没什么机会开车罢了,罗辰满是温柔的抚摸着方向盘,熟悉了一下操作,然后侧过身子,通过后车窗看着车后,小心翼翼的倒着车,嘴里则跟老板娘说道:“老板娘,不是我说,这车真不适合你开。”
别克车比较大气厚重,适合男人开,女人开起来不但视觉上有些违和,有时候控制起来也比较难,毕竟女人的力气要小的多,别看老板娘很多时候显得烟视媚行的,却是一个秀气的小女人。
“没什么,这车子比较安全。”老板娘说这话的时候声音相当平淡,但眼底深处却藏着一丝化不开的哀伤。
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年,老板娘虽然已经彻底的走出了老公车祸的阴影,能够比较平淡的谈起曾今的美好岁月,但人总是有感情的,想要全部忘掉,又哪里有那么容易。
别看老板娘和那老太婆吵的天翻地覆,如今更是老死不相往来,但跟她老公的感情却相当深厚。她老公将她当成宝贝一样的宠爱,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虽然很孝顺,但因为婆媳关系,也经常跟那老太婆拌嘴。罗辰一直怀疑,那老太婆如此恨她们母女,是不是也有将她宝贝儿子的心给偷走的原因。
这个村子所处的位置比较尴尬,西面紧靠京杭大运河,东面则是沪宁铁路,南面是九曲河,北面是中山路,村子就在这中间的十二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
这片区域以前属于郊区,一开始只有三个村子,老板娘所属的大杨村,她老公所在的赵家村,还有就是收留罗辰的罗奶奶家所在的罗家村。
罗家村在最南面,紧靠大运河和九曲河,靠水吃水,解放前就靠着这两条河,罗家村在三个村子当中是最富的,诞生了好几家大户,罗奶奶家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也因为这两条河,日本人在的时候整个罗家村都遭到了浩劫,以至于一直到解放后都没能缓过气来。
解放后,县里扩建运河码头,但当时九曲河淤塞,地方也不够,只能将码头后移,建在了中山路北面,加上当时全国各地大修钢铁,江阳铁厂建在了这块区域的中间位置,这样一来,紧靠中山路的赵家村和贴着铁厂的大杨村都快速发展起来,反倒是罗家村日渐衰弱。
罗奶奶退休之后,大杨村连出了好几个能人,村子发展越发快速,逐渐便成了三个村子的领头羊,赵家村紧靠着当时县城主干道的中山路,发展同样不慢,特别是江阳棉纺织厂建起来之后,人员汇集,赵家村和大杨村逐渐连成一片,有了小镇的模样,而罗家村则依然一副农村景象,还在以种田为生。
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县城的中心开始东移,赵家村和大杨村开始飞速发展,依靠着地域优势,家家户户都开起了小作坊,一幢幢的小楼拔地而起,万元户村,十万元户村,渐渐的成了闻名整个县城的富裕村。
到了如今,两个村子之间已经看不到明显的界限,以江棉厂和铁厂为纽带,完全连成了一片。
从十多年前开始,两个村子的宅基地便开始不足,而新成长起来的一代又都要成家立业,家里条件不错,便没人喜欢跟自己的兄弟姐妹挤在同一幢房子里面,都想着能拥有自己的新家,对宅基地的需求急速暴涨。
最后两个村子商量之后,便决定另外辟出一块地方专门作为宅基地,以满足新增的建房需求,这块地方便在大杨村南面,和罗家村之间的地方,而当这个决定刚一做出,顿时引起了两个村子的分家热潮,没有人愿意吃亏,即便父子兄弟之间也是如此,一个人要建新房,那么所有兄弟姐妹就都要建新房,不过两个村子都相当富裕,即便有那么几个条件不好的,东凑凑西凑凑也能勉强建的起来。
因为这块地方罗家村也有份,所以最后罗家村也加入了进来,只不过大杨村和赵家村的富裕,罗家村就要差得多了,当时能建得起房子的就没有几个,不过这块地方因为是统一规划,当时罗奶奶也健在,倒是没人会欺负罗家村,虽然没几个人能及时建起房子,但也留足了足够的宅基地。
没多长时间,在这块地方便树立起了一座全新的村庄,因为只有三个村子的村民有资格在这边建房子,所以这个新村子便是以赵,杨,罗三姓为主,其他的姓氏的只占极少数,都是几十年前就已经迁过来的外姓人,连说话都没有底气。
新村子相当的现代,家家户户都是漂亮的三层小楼,宽敞明亮的院子,横平竖直四通八达的街道,规划的整整齐齐,跟近几年流行起来的别墅区没有多少差别。
老板娘家的后面是一条小河,处于整个村子的最北面,过了小河,就是原先的大杨村。在大杨村后面,依然是连绵的楼房,但相比新村,这些房子就要差的多了,规划的参差不齐不说,也很少看到三层的楼房,都没有院子,只是楼前一块水泥地,房子外墙上青灰色的水泥墙面,最多也就是在正面贴些马赛克。
这一片是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建起来的,是江棉厂和铁厂的住宅区,当时两个厂子的效益还算不错,厂子里有钱,首先想到的便是给职工建房子。当时两个村子之间的空地已经不多,但想着两个厂子里也有不少本村的村民,厂里建了房子,本村村民一样能享受到,便没有太过拒绝,最后同意建在两个村子之间的。
但大杨村和赵家村本就没有了多少空地,被两个厂子大手一圈,剩下的空地便全部给占了过去,也将两个村子彻底的连成了一片,以至于后来两个村子只能另换地方规划新村。
从老板娘家往南,通过整个新村,跨过一条大马路,沿着大运河看去,天际,隐约能看到一片青砖院落,那里便是罗家村。
虽然曾今遭受浩劫,但底子还在,当日本人被赶走之后,在几家大户的帮助下,罗家村重拾家园,建起了一座座的青砖小院,古朴秀气,一片江南水乡风光。以今天的眼光,看上去虽然陈旧,但绿水环绕,树木成荫,住在里面却是相当舒服。
罗家村现在也早就没田了,但落了后手,又给铁路,运河,九曲河给围在中间,即便是想发展都没空间,要不是罗奶奶退休之后一直住在罗家大院,怕是县城里早就忘了还有这么个村子了。
不过别看这个区域地方小,但交通相当便利,沿着中山路往东,运河码头,汽车站,火车站,全都聚集在那一片,而且被大运河和九曲河围在中间,水量丰盛,整个区域内大量的池塘星罗密布,小河小沟纵横交叉,再加上三个老村和两个厂子里那如同遮盖一般繁茂葱翠的大树,空气清新盎然,景色生机勃勃。
这几年来有好多房产商看上这片地方,都想要将这块地拿下来,但是几十年来,这三个村子,或者说是三大姓里面出了不知多少能人,就是现在,也有好些人是县里,市里,甚至是省里以及周边市县实权人物,没谁敢随随便便的对这块地方起歪脑筋。
但是这么大的地块,建筑又是如此的密集,特别是新村,房子又都是如此的豪华,真要是不动邪念,按照国家政策,规规矩矩的拆迁,光是拆迁的费用,家家户户都要补贴个几百上千万的,涉及这么多人口,怕是几十亿都不够填的,又有哪个地产商能够吃的下来的。
何况现在三个村子的条件都还不错,也没几个人会去贪图那点拆迁的费用,都住的好好的,各家各户都是如此的宽敞,谁又会喜欢去住那种连转个身都困难的商品房的,再说了,现在县里的商品房也不算多,一旦将房子给拆了,还要等上好长的时间才有新房子住,好好的谁愿意去经历这种折腾的。
罗家村那边的条件虽然差了点,但当时重建村子的几家大户还大多存在,观念比较保守,何况原本比另两个村子富足,如今却越拉越远,村民们心中很不服气,一直想要重拾当年的风光,事事都不愿落后,虽然心中很眼馋那高昂的拆迁费,但赵家和大杨不愿意,他们也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虽然说骨气可嘉,但是傲气却不能有,也正是这种在罗辰看来有些莫名其妙的傲气,让罗家村的人始终不愿意正面自己的失败,不肯放下身段去迎合另外两个村子,甚至多次拒绝两个村子的援手,使得他们一直没有办法发展起来。
罗辰不是个伤春悲秋的人,除了罗家大院,对于罗家村也没有太大的感情,想起这些,只不过是一路过来看着大杨村和赵家村的富裕有些感叹罢了,穿过整个村子,车子上了中山路,一路向着县城驶去。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