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巧,孙氏并不算士族,在富chūn其他士族的竞争之下,孝廉这东西也只能看看,想想。所以嘛,孙坚之前的几代人也就没什么当官的。
到了孙坚这一代,因为孙坚方面的勇猛举动收到刺史大人的赏识,孙坚先后担任了多个地方县丞,在江东也算打出了自己的旗号,孙氏也逐渐壮大,隐隐有富chūn第一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孙坚自然希望家里能出一个当大官的。孙坚也知道自己对于官场什么的非常厌恶,这辈子也估计当不了什么大官,他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长子孙策身上。
孙坚是一个纯粹的武人,诚于武道,武艺高强,胆识过人。虽然今年也不过三十出头,但已然经历无数次生死搏杀。在他的眼里,死亡并不可怕,对于象他这样的武者,可以光荣的死在对手手下是一种解脱!
虽然孙坚走的是武人的道路,而且有的还算不错,但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也继续这条路,因为这实在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
自古,文武相轻,文人看不惯武人的粗俗野蛮,武人也看不惯文人的懦弱庸俗。大汉朝是以武立国的,但等到大汉朝扫平强敌后,为了稳定,开始推行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理念不外乎”仁义礼智信”,教导人们像积极善良的方向发展,不断改正一身缺点,逐渐向圣人进步的过程。很显然,推行儒家思想很利于大汉朝对百姓的控制,可以巩固皇权,总之好处多多。
文人的地位逐渐上升,武人的地位就跟尴尬了。大汉朝最伟大的武人是谁?当然是卫青和霍去病!武皇帝雄才大略,击败匈奴,把他们逼到北部的草原荒漠深处,几代人都不敢踏足中原。那个时候,武人是最受人尊敬的!
武皇帝虽然击败匈奴,但他也将自父辈积攒下来的家当用了个jīng光。于是,后面的皇帝们只好休养生息,也就基本没什么大规模的战事。
天下太平是好事,可是武人的处境却越发尴尬。
从军?开玩笑呢,大汉朝因为没有战事,军队规模一直很小。而且,武人也有武人的傲气,稍微有点武艺的肯定不会去军队里面从小兵做起,天天被那些武艺也许还不如自己的人管教。
当官?好吧,请问您会什么?哦,您会杀人,会一手好剑法。。。原来是这样啊,那请问,您会写自己的名字么?不会是吧,那您还是回家该干啥干啥吧。
于是,许多武人抑郁不得志,要么弃武从文,要么给达官贵人当护卫,要么在官府当个小武官,要么就开武馆。。。当然,还有人为了生存或者满足自己的yù望,选择当山贼什么的。
在武人地位如此尴尬的今天,孙坚会让他的长子也去当一个武人?望子成龙,可怜天下父母心,武人这条路实在太难走了!
孙策和孙坚很像,并不是指相貌,而是他们的xìng格喜好乃至习惯。孙策也很喜欢习武,对于读书很厌恶,做事情很直接,待人豪爽。
孙策身体很好,天生神力,今年虽然才十二岁,但双臂也有两百斤的力气,早知道同龄人能有五十斤就不错了。
本来这次前来平定黄巾军,孙坚是不准备带孙策来的,毕竟才12岁的孩子,刀枪无眼,万一出了什么闪失,孙坚会后悔一辈子的。
孙策这小子对付他老爹还是很有一手的,也不知道他如何说服他的母亲,孙夫人大发雌威,居然迫使孙坚也不得不让步,被迫带着孙策出来,美其名曰“历练”。
虽然孙策成功的出来了,但是孙坚也和他约法三章了,有三个条件。
一,令行禁止!军队不是家里面,一切按照规矩办事!
二,天大地大,老爹最大!老爹的话必须无条件照做!
三,夏侯必须跟在孙策身边!
我们的孙策大少爷表示毫无压力。
孙策喜欢习武,孙坚也耐心的教他,但孙策对于父亲jīng湛的刀法丝毫不感兴趣,他喜欢用枪。按照他私底下对夏侯说的话,白马银枪才帅嘛,以后美女什么的还不是主动投怀送抱啊!
至于夏侯,却是对刀情有独钟。在他的眼中,一刀劈下,断玉分金,一刀两断却是世间最畅快的事。夏侯,孙坚对他的评价是“这小子生下来就是武人!”。孙策的评价是“好吧,我承认他比我更像怪物”。
夏侯今年也不过十二岁,比孙策略小,两个人身材相仿,都是七尺出头,比同龄人却是高大许多。孙策力气已经算是很惊人的,足有两百斤,夏侯则更夸张,足有三百斤。按照孙坚的说法,有这骨子力气的人,在军队里至少也是一个屯长!
大汉军制五人一伍、有伍长,十人一什、有什长,五十人一队,有队长,百人一屯,有屯长,二百人一曲,有军侯,千人一部,有司马或校尉为正司马为副。屯长作为基层军官,承担着指挥士卒冲锋陷阵的责任,通常都是由武艺高强,胆识过人的猛士担任。由此可见,夏侯绝不是如他年龄表现得那般脆弱。
夏侯的刀法是向孙坚学习的,孙坚也算是他师父,不过孙坚倒是一直没收他当徒弟,但对于自身所学却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孙坚在教训了孙策,成功的让他老实下来后,扭头看向夏侯,笑道:”最近感觉如何?还是没能掌握”气”么?”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