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方翼这孩子个xìng硬得很,我倒希望他在京中磨练一番……」
「嗳,哪里的话?」卢承庆脸上肌肉一跳,强自挤出一个笑容:「王仲翔在肃州那等苦地方,倒不如让他来较近的歧州……老夫以为年轻人虽然要磨练,但也要顾虑张弛之道啊。」
「卢公此言有理啊,但老夫还是觉得,这孩子还没有治理上州之能……」
卢承庆暗自骂了一声,但脸上还得强作笑容:「王公过谦了。」
短暂的休息很快结束,卢承庆虽然没有得到响应,也只能一拱手、默默退回自己的位子。
「甄封。」
众人才刚就定位,武后便开口唤了甄封上前。
「臣在。」
武后凤目一扫,在杜维的身上顿了顿,又转回了甄封的脸上,语气不喜不怒的开口说道:「以卿之才,歧州刺史一职自然是足以担当……只不过,户部暂时离不开你,所以这回只能暂时委屈了。」
「微臣不敢……」
甄封只觉得一阵晕眩,直想要就此晕去,但仍是强打起jīng神勉强应对,也不知道自己开口回了些什么,等到回过神来,自己已经回到原位了。
「王方翼,这份重担你可愿接受?」
王方翼今早才被召唤入京,一直在府里等待,直到刚刚接到通知、来到宫内。
「臣虽驽钝,愿效犬马之劳!」
「大唐只需要文武将官,不需要犬马。」武后轻轻驳斥了一句,随后又给出了甜头:「工部的农事计划已经行之有年,对歧州一地的农产也有充分研究……你上任之后,要多与工部沟通。」
这句话里颇有玄机:此时已近秋收,但歧州因为详尽规划而丰收可期,原先的刺史又已离任,武后此言,便是指这份功劳免不了记在王方翼头上。
王方翼一愣,随即大喜谢过武后;他虽然方正,但毕竟也是人,这种无碍道德、又利国利民的好事掉到头上,他哪有不开心的道理?
对王方翼来说,今天朝议已算结束;但在其他人眼中,这场朝议才刚刚开始。
「杨思敬。」
「臣在。」
「你于礼部尚书已有多年,如今科举改制、广设学院,都是多亏了你的主持……倘若再无升迁,岂不是让人讥我大唐无识人之能吗?」
「微臣愧受皇恩,所做所为皆是份内之事。」杨思敬躬身应道。
「别谦虚了。」武后笑了笑,随即脸sè一正,玉手一挥。
此时隐然为太监总管的杨华出列,手里捧着诏书念道:
「敕:周称太宰,汉曰司徒;以司号令,以为良辅。礼部尚书、安南县开国侯杨思敬秉德通明,博道宏言,从事必理,鉴远视jīng;有君子之节,蕴良臣之风。宜掌鼎铉,可授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右仆shè、入上书房参知政事,余如故,主者施行。」
轰!
这是众人脑袋里的第一反应:轰然有如雷响!
面对这近乎大爆炸的消息,许多人在敕书念完之后,已经是按捺不住,抓着旁边的人就讨论起来。
「肃静!」
杨华脸sè一板,他没有野心、在历史上也没有留名,不过这却不代表他容许别人冒犯于他。
「杨思敬,望你rì后继续努力了。」
「臣自当勉力!」虽然已经提前知道了信息,杨思敬仍然是十分激动,连回话的语气都有些颤抖。
众人的议论并未因杨华的喝止停顿,只是转为耳语般的悄声,但内容大多不脱自己有多惊讶、政局会改变多少云云;在杜维的眼中,却看到了另外一道信息。
入上书房参知政事。
这表示,以后「未入」上书房的大臣,哪怕是中书令、门下侍中,都将无法参与政事。
其实大唐在这时候所谓的「宰相」中,除了中书令许敬宗以外,尚书仆shè于志宁、门下侍中李义府都并未获得参知政事的权力,从前只是因为朝堂上的默契,而今既然有了杨思敬的例子在前,两人也就成了名不正、言不顺的「断手宰相、跛脚相公」了。
于志宁的处境更是微妙,尚书仆shè一职本来分立左右,但是高宗当时只委任了于志宁一人,所以众人也从善如流的以仆shè相称,但今rì这么一提起,立刻便让人想了起来:除了左仆shè之外,原来还有右仆shè一职!
「礼部的空缺又该当如何?还请诸卿商议。」
武后平淡的扔出这个议题,嘴角浮起若有若无的微笑……许派不是很威风吗?看我这一次怎么将你们一并铲除!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