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眼前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以中书省为首的三省,放弃了介入这件事的权力,这也表示:若能将此事办好,那么无异是给三省的一个大大耳光,哪怕一时半会还没办法击溃,但至少也是挖下一大片墙角了。
举个例子:一般在处理地方藩属纠纷,首先自然是尚书省中主管机关的礼部出面协调,协调完后上报中书省,中书省再草拟诏书,经过门下省审查无误后,纔能以「圣旨」的形式明文告知天下。
如果让上书房负责,那就等于「草诏、审查、执行」三个中枢的主要权力,全部都交到了上书房手上,就算眼下还只能算特例,但特例用多了不就是惯例了吗?这巨大的诱惑要武后怎么忍受?
不过话虽如此,看李谨行和黑齿常之恨不得杀了对方的模样,这件事情可不是那么容易能解决的吧?
杜维找到了自己的位子,身边正好是多罗,多罗低声对他解释了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开端,起自两族之间的纠纷。
不同于历史上的习惯,唐军这回打下了高句丽,可没有打算把这块肥肉吐出来,而是打算自己来好好料里。
为了这个原因,唐军在辽东一地招募了不少民夫,预备用来进行朝鲜的开垦,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居住在东北的靺鞨人;一来是响应李谨行的号召、二来是因为rì子本来就过得很苦,携老待幼的、前后超过万人来到了高句丽故地。
李绩对待两族的态度十分公允,也十分小心的进行土地分配,将高句丽流亡权臣、落魄勋贵的田地分一分,就连本来的高句丽百姓也没有亏待,大伙得到了土地、rì子能过下去,所以基本上都是皆大欢喜。
然而,文化、风俗全然不同的两族,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融合在一起?
加上百济民风刚烈、靺鞨同样是剽悍不已,撞击在一起便是激烈的火花。
值得庆幸的是,因为大唐派驻当地的官员处理得宜,这些冲突才没有扩大成百姓的暴动。
有别于过去在当地扶植政权的作法,武后决定采取艰难数倍、但一劳永逸的方式,堂堂正正的将高句丽纳入大唐版图,并且派驻官员来加以治理。
但这数以千计的官吏从何而来?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那些辛苦考过了科举,却无法通过「身、言、书、判」四个选才关卡的文士;顾名思义,这些人虽然笔试得到了肯定,但却因为过不了面试这一关,只能郁郁不得志的当个职业奋青,等到老了以后再去寻个教馆、账房的职位,就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比起那些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风流文人来说,这样的奋青只多不少,只不过生活的较为苦闷,从来没有机会在史书上留名。
当时还在礼部的杜维,整理到一本书册,写满了显庆年间上榜的士人,他核对了吏部的资料后,才惊觉国家竟然有着如此巨大的浪费!
想想看,这些人从小读书到大,寄望了一辈子、想要靠科举翻身,好不容易通过一关又一关,总算上了榜、得了功名,却因为爹娘没给自己好长相,几十年的心血就这么付之东流。
这本名册上至少有百余人没有得到职位,再往前几年,甚至还有贞观年的老进士!
这些人本来应该要在朝堂、在地方上贡献自己的所学,为百姓尽一分心力、为自己搏一个青史留名。
杜维几乎是想也没想,立刻便着手开始进行构思,想替这些人谋一份差使;无巧不巧的,武后也正为了东北的野心困扰,两人的想法一拍即合,这件事情也就这样定案。
只不过,当杜维亲眼见到了这些人,倒还真的被吓了一跳,不由得对朝鲜人将来的外貌感到有些担心……
回到正题,李绩带着这一批年纪不小、但壮志未息的热血大叔们,加上一些武家子弟、军系子弟,浩浩荡荡的来到了朝鲜半岛,准备开创一番前无古人的新事业,以彰显李绩等一干老将军的赫赫威名,也成就武后在历史上的地位。
本来应该是这样的。
跪坐在地上的黑齿常之,见了晚到的杜维,饶是他正处于愤怒之中,仍是不免为之一愣。
「多罗兄,你说了半天,我还是不明白……」杜维歉然一笑,有些跟不上多罗的逻辑;看起来他们是宵禁一开就进了宫,讨论了也有一些时候,乍到的杜维一下子还跟不上进度。
「简单说……」多罗表情古怪,像是强忍笑意的说道:「这事原是靺鞨人的错,他们抢了百济人的村庄……李谨行自知理亏,特地上门请罪,还说要将族妹嫁给黑齿家主。」
「但黑齿家主拒绝,谨行觉得受到侮辱?」
多罗点点头,但又困惑的侧头思考,许久才对杜维说道:「是啊,是拒绝了……不过,两个人都觉得自己受到侮辱。」
「这是为何?」杜维奇道。
「听说……」多罗看了眼满面横肉、牛眼蛤蟆腮的李谨行一眼,还是忍不住笑了出来。
「听说,那对兄妹长相,是九成九的神似啊!」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