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寻梦探史记> 第十一章:秦皇地宫里竟有汉武帝密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一章:秦皇地宫里竟有汉武帝密室(2 / 2)

于是大伙儿便依次走下地道,不久进入一间大约百余平方米,暗黄sè的密室。

彭鹏赶忙把那长明灯石人像放定。这时,大家才看清楚密室里空空如也,仅有一张造型如龙,其四足腾云状的石桌。桌上平摊开一卷竹简,放有一个圆形的陶砚和一支纯木毛笔。

大家围上石桌一看,只见竹简如新,只有丝毫的尘迹。卢娜轻轻一吹,拂去其上浅浅灰尘,只见竹简没有任何的破损,其上的字迹清晰可见。

大家再定睛一瞧,只见竹简上的字像“鸟虫”,笔划盘曲、字形方扁,有点像古代的篆书,也有点像隶书。

竹简上面写道――

“元封元年正月甲子,帝受神启,特制诏曰:秦始皇陵、九歌河伯。”

“这是什么意思!”王宝挺忙问身旁的卢娜。

卢娜皱了下眉头,神情疑惑,半晌才说道:“这是汉武帝的诏书,你们看,‘元封元年正月甲子’是汉武帝时期的年号。‘帝受神启,特制诏曰’意思是皇帝受了神的启发,特将其旨意记录。而最令人费解的是后两句――‘秦始皇陵,九歌河伯’。按常识,‘九歌河伯’乃是战国末期的大诗人屈原写的一首楚辞,其中‘九歌’乃辞名,‘河伯’为其中的第八首,写的是诗人与黄河之神交游的情景,我就弄不明白,它怎么会和秦始皇陵联系到一起的!”

说到这,卢娜突然像触动了什么似的,她抬起头,惊诧的说道:“等一下,我记得当年在北大读博时,在北大图书馆查阅一本历史地名大辞典。我意外发现辞典的旁边还夹着一本用金丝织成封面的小书。我一时好奇就取了下来,原来这本书是一位古朝鲜人记录的中国野史,里面有一则关于屈原为什么得不到信任,受到排挤的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刻。好像说的是战国时期,具体年代记不太清楚了,强大的秦王朝相继灭掉了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天下只剩下南方的楚国和东方的齐国没有统一。由于齐国当时国力较盛,使得秦国不敢对他轻举妄动。于是秦国便想先拉拢楚国,与其结盟,共同对付齐国。传说,屈原一天连夜上朝,向楚怀王上报急奏。他说自己在洞庭湖边,受到神的感应,得到了打败秦王的方法――就是联合齐国,截断黄河。这样,秦王就会死无葬身之地。楚怀王听了,觉得荒谬,不仅没有相信屈原的话,而且后来还与秦国结盟,去攻打齐国。屈原从此被小人谗言,受到排挤,驱逐出宫。后来不久,楚国就被秦国灭掉了。而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犹豫是否出走他国。但最终,他还是太爱恋自己的祖国,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汩罗江,殉了自已的理想。当地百姓闻讯后,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而人们争相冒雨出动,荡舟江河之上的举措却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龙舟赛。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了屈原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这就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够了!”这时翠娟生硬的打断了卢娜的话,说道:“外星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但却被韩国申了遗。你现在提这件事,我听了心口就发闷!特不是滋味!你能不能住嘴啊!你一开口,我心情就不好!”说着,翠娟翻着白眼,抚了抚自己的胸口。

这时,翠娟看到竹简下还放有一张黄sè的丝绢,上面有几行字,便yù拿取。卢娜立即喝止:“别动,千万别动,动了就会变成灰!”

卢娜随后小心翼翼的移开竹简,只见丝绢上那几行字扁平、均衡、对称的排列,字体介于篆隶之间,其笔法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

卢娜对众人说道:“这是帛书,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而这份帛书很特别,上面写了一首汉代的乐府诗。”

说着,卢娜念起这首乐府诗来――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什么意思!”王宝挺摸着自己的胳腮胡子,迫不及待的问道。

卢娜抬起头来,一脸迷惑的说道:“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感叹诗。表达出诗人对人生易老的忧虑。作者是汉武帝刘彻……!”

“啊!”一声尖叫,直见翠娟突然指着前方骇愕地叫道:“看,那里有个人在望着我!”

大家像挨了个落地雷似的浑身一震,向前一看……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