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阶:知己知彼,不仅势的发挥所欲而出,更能准确判断敌人对自己举动的标准,从而做出让对方感到难以判断的举动。
高阶:料敌于先,通过感觉观察敌人以及周围的环境,比如眼神,主要指某一行动散发出和弥留下的气息,从而洞悉并掌控敌人的下一步行动。(后面再详细说明。)
对于这一选段,叶落之败了。败的直接原因,是因为他抱侥幸心理,将虚化实,使得势变低,防御的角度大减。(那个“身剑合一”的化实为什么没事?呵呵,因为黑袍人后退了一步,不仅花掉了一点时间,其势向后,想上前的话,又得花上时间。没有被追击只因他及时稳住了身形。)败的根本原因,黑袍人自身能力不弱于叶落之的前提下,又能先天性地妙用“意”,知道叶落之的所思所想。
此故,叶落之不要太急,还能撑上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不一定真的会败。比武之争本来就是争“势”,虽然“意”是更高明的技巧,但以为单以“意”见长,便一定能在争“势”上处于上风,是不尽然的。所以,对于有些招数,后人虽然只是依样画葫芦,但这些招数“势”的定型,已然了得,甚至可能看不出可乘之机,即没有破绽。
逍遥游门派系列之一《慕容世家之崛起》选段:
剑已出鞘,冷风习习。雨丝似知将有一人倒地,也都纷纷裹将过来。原本喜气喧天,如今鬼号阵阵,叫人直起疙瘩。
白光一闪,尘泥乍惊。一条灵蛇瞬间抢到慕容昀面前。《天峰录》的剑法很平实,但有一个特点――快!快得连破绽也掩盖了。就算你看得出,也根本无从下手。而这一剑,寒山枫已经等了十年。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且试君,解我不平事。可知这一剑的威力,直如山洪掩至。此招名“孤峰拔地”,以天为敌,招式一出,便要夺人三分气势!
退!这是慕容昀的唯一退路。通禅大师如此认为,各掌门人也都纷纷颔首,感慨寒月山庄当年能举武林一席,确实不是浪得虚名。
慕容昀作势将剑后拉,在众人都以后将向后跳时,突然脚向右前一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背向地面,横身飞出,直向寒山枫撞了过去。
这一惊变,在场之人无一不骇然。这招真是神来之剑!
慕容昀一闪来到身前,寒山枫也是大惊,背部贴地而过,这是不可能的想法。自己的剑目标已失,马上便感到遍体生寒。用尽力道一扭,便觉寒霜划体而过。
一触即分。慕容昀左掌拍地,将身子硬托了起来。虽然此招不雅,但毕竟奏效了。寒山枫目无表情,胸口渗出血迹,他根本无法相信,这招“孤峰拔地”竟然如此被破解。寒山枫转过身来,冷冷道:“这招叫什么名字?”
慕容昀暗松了口气,道:“因招而动,岂须名字。”“好!”寒山枫话刚说出,不再保留,绝招已现,“天峰飘雪”,剑化万点寒星,各大掌门被剑气若扰,不自主退了半步。如此旷世绝学,他们都颇有愧色,却希望慕容昀能奇招迭出。
寒山枫这一招凄绝凌厉,剑未出,剑气已出,剑气未到,剑意先到。寒彻肌骨的剑意,俨然让慕容昀也是一惊,随即便感到四面八方都是剑影。
各掌门人不免都有点失望,因为慕容昀退了!但设身一想,除了退,还能怎样?
但慕容昀这一退,却为寒山枫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因为这招“天峰飘雪”,只要对方一退,便有更凌厉的后招。寒山枫信心大增,“天峰新雨”不徐不快,如影随形,犹如附骨之蛆,将慕容昀团团封锁。
慕容昀心中大是懊悔,他本有破敌之法,没想到方才竟为剑意所伤,才使得此时穷于应对。但面临不足三寸,专挑死角的剑,他已经不能多想,此时唯有尽量躲避。
如此退出五六丈,各掌门已经看出慕容昀黔驴技穷,若寒山枫仍有后招,只怕是难逃一劫。不禁都叹了口气,本来今天是慕容世家的挂匾立派之日,但现在,即使慕容昀不死,也要身败名裂,将这七年辛苦经营的基业,拱手让给寒山枫。中有几人不忍卒睹,或低头转目,或闭上双眼。
寒山枫压抑心中的狂喜,“天峰新雨”最后将慕容昀逼住,雪、雨、云,剑招越趋平和,剑势却越加凶险。“天峰入云”,有拔云见日之效,是《天峰录》最险峻的杀招。传说当年谢天峰使出之后,无人能避,《天峰录》所载便至此招而止。
果然,此招一出,胜负立判!
全场先是鸦雀无声,继而一片躁动!寒山枫的剑刺在慕容昀右后肩――直挺挺地插着,但寒山枫却面无血色。慕容昀原本被逼得半边对着寒山枫,此时右手只剩半截断剑,显然是被寒山枫手里的寒月剑所断,但不知为何,慕容昀的左手却涔涔地滴着鲜血。
“你败了!”慕容昀平静地说。
寒山枫咯出一口血,有气无力地问道:“为什么?”满脸的惊骇甚于痛苦。
众人定眼看时,却见寒山枫胸前蓝布衫被染成深黑,慕容昀半截断剑的剑尖,几乎直没寒山枫胸口。通禅大师又看了一眼慕容昀流血的左手,深宣佛号:“阿弥陀佛!”对寒山枫的败也是十分不忍。
“为什么?”寒山枫又吐了口血,就算死,他也要死得明白。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何败了。
慕容昀叹了口气,当众洪声道:“武林千百年来,抱残守缺。各家都以独有的秘本为荣,只知相互争夺,为此惨死多少武林豪杰!以谢天峰的《天峰录》作喻,传说‘天峰入云’无人能破,但也正因此,《天峰录》至此为止,你们可知为什么?家父曾言:‘武学之道,贵在自创’。《天峰录》所以至‘天峰入云’而止,是因为谢天峰没有遇到更厉害的对手,不然他便能创出更厉害的招数。试问所有秘本,岂不都是由一代奇人所著?武功源于自创,这是先父所教导,但《天峰录》三百年不思进取,正是在下今日侥幸获胜的原因。后面三招,我是有意退避,先骄其心,最后左手击断剑,一击功成!”
一席话下来,众掌门人听得既是羞愧,又是佩服,一听到慕容昀提起他父亲,更是又敬仰,又心有余悸。对慕容昀所说的话,无形中更加叹服。
分析:
得先说一下故事背景。慕容昀之父慕容耽是个武狂,不小心灭了寒月山庄,让遗孤寒山枫来找自己报仇,结果三年后以六成功力力战西域一凶客,双亡。也赢得武林的尊重。十年后,慕容昀在这种声望下,在寒月山庄遗址上建慕容世家。知道寒山枫要来抢回一切,早先就派女儿慕容秋化名接近寒山枫,偷学了武功,定下了破解的方法。还暗中下了慢性毒药,用意是让自己一战成名,不必活在慕容耽的余荫下。
此故,开门礼!慕容昀早有《天峰录》所有招数的破法,所以奇招拿下了“孤峰拔地”。下面的主要精力,是解释《天峰录》的雪、雨、云三招。
刚出手一招“天峰飘雪”,就已经让慕容昀的算盘打坏!因为慕容昀只知这一招剑势的破解方法,却不知道这招“天峰飘雪”让人遍体生寒的剑意,所以他被这个剑意惊了一下。这一惊,时机一错,破解的招数已经无从发挥,所以他本来能进,却退了。可见,“意”的初阶已经十分了得。
“天峰飘雪”很快,生出剑意,目的就是要人退后,然后就有了“天峰新雨”的封位。封位是“势”中极难的一种,通过进攻,压逼对方总是只有一条退路,直到自己希望的方位。故有了绝杀的“天峰入云”。这三招的连绵非常之好,三招如一,别说不及慕容耽十分之一的慕容昀,就是慕容耽,也未必能破解得了。但寒山枫输了,一半因为他的毒发作,招数变慢,一半因为慕容昀借助对手寒月剑的锋芒,临时创了新招。所以有了后面的大言不惭。但“武学之道,贵在自创”,确确实实是我想表达的一种思想,当然,得先有基础才行。
“《天峰录》三百年不思进取,正是在下今日侥幸获胜的原因。”以前看武侠,主角多因得到多少年前遗落的秘笈,变得天下无敌。大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意思,实在不合实际。借慕容昀之口,说说这种情况。
《寻梦》选段
吴寻梦并没有问东方云任何事情,相知犹如陌路,便是如此,什么话都不必说了,因为早已明白。东方云也是如此。
“我承认这几年慵懒成性,已远不及你,你若想打得尽兴,便陪我练一下‘离合剑法’吧。”吴寻梦淡笑。东方云也轻轻笑道:“我也正有这想法。”吴寻梦略一苦笑:“没想到这么多年了,还如此相同……”
话音刚落,两匹惊电同时乍闪,值如金风玉露。李双青见得,两剑尖处刚一碰,长剑便如游龙走壁,贴着彼此剑身抢了过去,掠过咽喉,错过身躯,忽然同时左臂一挽一分,收住彼此冲势,接着“叮叮当当”,只能见到剑影飞舞,碰撞处白光炸裂,声声贯耳彻心,直透九霄。忽而身形游走,碰撞后发出“嗡嗡殷殷”的震荡声。
四周骇然!唯有白夕林知道,这是离剑的相思之音。想起当日与吴寻梦舞了这套离合剑法,白夕林并不懂得半分剑意的运用,完全由吴寻梦来配合自己,已觉其中妙不可言。今日见他与东方云配合,便真似比翼双飞,鸾凤和鸣。这又怎能不让她看呆了?
台下所见又是不同,一招招精奇奥妙,刁钻毒辣,偏偏打得如火如荼,犹似配合无间。那种奇妙的震荡,时如急湍,敲打得心头浮荡,隐隐中潜藏着腾腾杀气,叫人窒息。有时又有如清流,汩汩细水,凝神静气……
一套离合剑法,攻守相谐,说它是拼命,却没有如此默契的应对;说它是配合,却没有如此惊险的表演。每每同时都要中剑,便都又不得已地防守,虽然时而攻防转化,时而同出同收,但却如行云流水。即使是早已编排好的,也不见得能这般玄奇!
看得入神处――一声高亢的龙吟撕天而去,当回过神来,吴寻梦与东方云,却已经收剑而立,没有半点疲惫的气象。东方云眉头略沉,问道:“这就够了?”吴寻梦莞尔道:“若还不够,我就不是你所认识的我了!”说完便闭上了双眼,浮现出满足的表情。
没人知道二人到底在做些什么!打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停下了呢?此时,东方云也静静地调息,似在为接下来的战斗,做最充分的准备。白夕林见她这样,蓦地惊觉――莫非东方云通过离合剑法,教吴寻梦武学?
白夕林不愧是云梦先生的女儿!离合剑法,意气相通,二剑如一,通过这种意境来传授,比一般的指点,不知要高明几倍了!而刚才,东方云便将她这几年对于剑意的领悟,全无保留地教给了吴寻梦。
盏茶之后,吴寻梦缓缓张开眼睛,神光内敛,已到达了收控自如的地步。这一会,他不仅吃透了东方云所传授的,并已将几年来的感悟,融汇其中,琢磨出属于他自己的剑意。
众人原以为,吴寻梦睁眼后,将迎来更激烈的生死斗。孰料他只是将剑藏于身后,双手负立,如同罢战一般。再看东方云,竟然双手按剑于前,全然没有动手的意思。两人只是默默地对视,如同久别重逢的恋人……
白夕林看得气苦,即使两人真是相思日久,也不该在众目睽睽之下,主定宋室命运的一战之中,万人瞩目的擂台之上,如此这般!
那东平王见东方云气色,眉头一皱,随即起身,隐于帐后。众豪杰议论纷纷,“怎么搞的?还不打?”“你们到底比不比?”“老子不是来看戏的!”……
白夕林看不惯,自觉没趣,也想离开之时,忽然听到一声低鸣。不禁大惊失色!一听便知道是爱马“寒尘”的悲嘶,莫非遭遇了什么意外?她这一生最好的朋友,就是这匹马,如今被冷落,倍觉孤零,岂能再失去寒尘?匆匆望去,只见寒尘不安地嘶叫,来回蠕动。白夕林赶紧下帐,轻抚马头。寒尘虽是安分了点,但那样子却愈加难受。
突然一股浊气袭上心头,远处群马躁动,嘶鸣中,或甩缰而去,或以头撞树,或倒下吐沫,惨状不一。群豪也有了反应,或运功相抵,或抱头坐立,更有甚者,也大吐特吐了起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再看台上二人时,仿佛有一股气浪在涌动,相互交织、纠缠;台下周围,只不过是弥散出来的一点气息而已。
“剑意!剑意!这就是剑意!”白夕林惊叹。此时方知,台上二人,心中已经交战了无数次。细看吴寻梦时,脸上已经渗出汗珠,东方云也一样!虽然彼此摆出傲然的姿态,焉知这不是最好的起手式呢?白夕林知道,这剑意,有一种预判对方行动的能力,这一点,在与吴寻梦舞离合剑法时,已经有所感受。而剑意的鼻祖,正是东方云!可想她的剑意,该有多大的威力!
斗得酣处,吴寻梦突然闭上双眼!四周压力骤减,无形的气浪,纷纷向吴寻梦扑去。却如海浪拍打礁石,枯叶再逢新春。那些剑意,在吴寻梦身上悄然消泯!这便是云梦先生,为破剑意所创的招数――无籁剑法。
东方云见此,便收了剑意,惊讶道:“没想到你这么快就破解了!”吴寻梦摇摇头,道:“其实这是云梦先生的心血,我是刚才才融会贯通的。”东方云点了点头:“我也是琢磨了三年才做到。”
吴寻梦苦笑道:“如此一来,倒是很难比下去了。”东方云黯然摇头:“不!武学没有止境!至少我还有一招可用。”吴寻梦不信:“还能有一招?”东方云平静道:“对!这一招,至少有一个人得死。很可能是两个人……”吴寻梦长闭双眼,良久,感慨着睁开道:“你不能认输?”东方云毅然道:“我一生从不认输!”吴寻梦闻言大叹。
“你输不得?”东方云问。吴寻梦苦笑道:“这关乎万千黎民的苦难……”
二人不再言语,此战势在必行!
东方云渐渐收敛心神,眼光涣散,失去应有的光彩,继而完全黯淡,像瞎子一般。面容也开始枯槁,神情呆若木鸡,看来如同一尊雕像。吴寻梦一惊,这是什么境界?猛想起《心经》有一句:“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吴寻梦知道,东方云一生追求武学的境界,她如今到得怎样的高度,实在不能再以言语来形容。但看这种状态,可以知道,这比无籁剑法所处的层次,至少又高了一阶。既能洞悉对方的情况下,又不为对方所觉察。这种境界,比一般的“身剑合一”自然又高了许多,将全身所有的光彩都敛于其内,一旦迸发,威力自不需多言。吴寻梦叹了口气,忽又欣慰一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将剑前置,倾向天角,闭上了眼睛。难道他已有破解的方法?
群豪为面前的寂静感到无比的恐惧,比试的双方都不以眼睛为恃,加上刚才的怪异事情,让众人心有余悸。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一阵微风吹过,所有人都忍不住打了个寒噤……
终于,东方云出手了!不是特别快的一剑平刺,那种韵律给人一种习惯的感觉。就像春天的流水,慢慢地流动,让人以为不可能再有什么变化。但白夕林的脸色一下子铁青了!她感受得到,那把平刺的剑,就像拉满弦的弩镝,有着一种迸发的状态,而其中的威力,总在不停地变化着。虽然看起来是很齐整的去势,但潜在的力道,却无从去揣摩。也就是说,这是将“变”赋予“不变”的一剑。这种时候,无论什么招数,效果都是相同的。
吴寻梦没有动!直到剑尖点进他胸膛时,也依然没有动!他已经明白,这一招为何只能同归于尽,因为除此之外,根本就破不了。旁人的眼睛越瞪越大,那春天般流水的韵律,竟然就这样缓缓地前进,没有受到半分的阻隔!
下雨了……
满天的水珠飘落一地……
水珠竟似感念怨魂一般,散发出甘厚的醇香……
“咦!这是酒呀!”人群中有人叫了起来――
分析:
《寻梦》这一篇,是写给懂得其中感情的人看的。写了两个天才的交往,也给武学“意”理论的滥觞,以及对“意”的诠释,打下定论。
在这一篇里,焦柞的“无形剑”,针对的是眼睛;黑痴那一手,以及“离合剑法”的离剑,所用的是振动的原理;合剑,则是摩擦;再有像《逍遥游》的“寒月剑法”与“暮日刀法”,辅佐的是光……这些,都是用来扰乱人的耳、目、身、心等等方面,从而争取时间,使“势”的发挥更加充分。这种武艺,一般人看来都会觉得玄妙,是用“意”的初阶。
选段中,由于离合剑法的配合需要预知对方的行动,两人好比一人,这使得教学授受变得异常简单,因此吴寻梦在原有的基础上,很快就学到了东方云好几年参悟的精髓。
两个很有气度的起手式:吴寻梦的双手负立,剑藏于后(俨然一代宗师);东方云的双手按剑于地,置剑于前(大总统的姿势)。
为何如此安排?东瀛有以“拔刀术”见称的(看过《浪客剑心》都知道),便是一种“藏势”。手与剑都藏了起来,左手剑、右手剑便都能用,这无论在攻击还是防守上,都有更大的余地。
如果说吴寻梦似守而攻,则东方云似攻而守。那同样是双手剑的起手式,虽然是明剑,没有藏匿,但却直接威胁了吴寻梦的下盘。因为负剑于后,前方的下盘便是最薄弱的防守点。其作用与藏剑的作用基本相抵了。也就是说,东方云的起手式乃是因吴寻梦而布的,处于防守状态。但无论怎么,都讲究了攻防兼备的极致。
关于剑意的比拼。
看过电视版《侠客行》的朋友,可记得石破天与贝海石的最后一战?到最后,打斗都是在眼睛里演变。诚如此!“意”的高阶,因为能瞬间洞悉对方的出招,成为了用精神力比拼的招数。因为只要瞬间的失误,心中的攻防有了落差,马上便万劫不复!举两种运动来比喻一下:一是下围棋,现在的局面已经摆定,然后假定,我走这一步,对方走那一步,我再走另一步……拆招总在心中进行,便如同现实中进行一般,因为彼此都知道对方的想法。二是打台球,将两人看做不可能失误的高手,面对眼前的局面,不能给对方留下半分机会。
选段中,描写了周围人与马的反应,主要是逻辑上的考虑:对“意”有了高阶的能力,那么“意”的初阶必然纯熟,同时也该具备“象”的初阶端倪。所以,便将“意”这种无形态的东西,作了部分形态化的处理。
从新回到“意”的定义:指出招前后散发出该行动特有的气息。高阶时,指能轻易捕捉这些气息。这点假定是有点玄妙的,某些昆虫的信息交流,倒是有这点特质。曾与朋友讨论,语言的符号化,(比如每个人都熟知《逍遥游》的内容,一旦向对方用“逍遥游”这个符号或其它规定好代替的记号,便一下子知道了里面的所有东西。)能很快传播信息,如果将之层层包裹,一个符号便可以代表如今一座大型图书馆的内容,甚至更多;加之,脑波的接发,以后到如无线电一般。这时,交流便简单到了极点。而“意”的高阶,所定的假设便是以此为基础的。并非无稽之谈。在连续量上的世界里,知道了“蝴蝶效应”,就应该明白,“象”的形式,是成立的。意识通过脑波,可以作用于现实,只不过需要层层扩大而已。(呵呵,以此可写篇科幻。)
凡事有矛便有盾,针对散发气息这一特质,便有与之相对的“无籁”应运而生。要破捕捉气息的能力,基本有消泯、隐匿、混淆三种方法。其实所谓的消泯,只是一种化整为零,或者变弱的方法罢了。剑意是矛,无籁是盾,吴寻梦将矛换成了盾,只是立于不败之地而已。当然,彼此都将“意”抹灭的话,主题又回归到“势”,好比内力全无,成了硬碰硬的拳来脚去。东方云呆若木鸡的那个状态,想法源于韩国棋手李昌镐,据说他从小下棋便是这样。突然想起“呆若木鸡”的典故,出于《庄子》,大意指将鸡培养成木头似的,其它鸡不用斗,便都已经吓跑了。看卧龙生的一些,常就会出现无知无觉的“杀人机器”,这大概也就是呆若木鸡了。但与“身剑合一”比较,也对,这种状态较之,便有将各种机能收回的优势。比如,将能量用在眼珠的灵敏上,但打斗用不着眼睛,所以把这部分能量回收,如此各方面聚沙成塔,单方面的能力就变强了。后来想起《心经》,不妨名为“无无明境”,至少比“呆若木鸡”好听点。
将“变”赋予“不变”的那一剑,为何破不了?前面提过,说到底,“意”的作用,只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势”,打架始终是“势”在作怪。何为将“变”赋予“不变”?文中会有一处线索,一块石头飞来,来势不快,正想着如何避开时,突然加速。这一剑就是这个道理。低一层次的人出这一剑,形容是这样的:“飘忽不定,时快时慢。”目的当然是为了让你无法把握“势紧”和“危险界线”。但东方云不是一般的天才,她便能将“飘忽不定,时快时慢”的把握上,封装在齐整均匀的一剑中。加上一个“无无明境”,不仅有矛(剑意)有盾(无籁),而且爆发力与控制力上,都上了一个台阶。
对这一招,吴寻梦打什么算盘?等剑x入自己身躯的最佳时刻,吴寻梦才会出剑。他是以自己的身躯,来减少东方云的“势”。往往不怕死的人就是这么可怕!此篇结局怎样?有缘的读者会知道的。
小结:
“势”初阶:一流高手,准确把握“势”的发挥,不会“势尽”,没有无意义的变势动作。
“势”中阶:超一流高手,把握“势紧”与“危险界线”上,一般不会发生重大错误。
“势”高阶:一代宗师,能准确把握“势紧”与“危险界线”,并从心理上灵活应用,不拘泥于这两点。
“意”初阶:扰敌乱敌,如“杀气”、“剑气”。(必须层次:“势”初阶以上)
“意”中阶:知己知彼,如“身剑合一”。(必须层次:“势”中阶以上)
“意”高阶:先知先觉,如“剑意”。(必须层次:“势”高阶)
注:“必须层次”表明,所处层次可以涉及,却不是必然涉及。而且涉及的深入程度,并不相同。比如,一代宗师的“意”初阶,与一流高手的“意”初阶,一般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另外,身为一代宗师,未必能做到“身剑合一”,甚至能够做到舞出“剑气”。而“剑意”的运用,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能做到的,历史上仅能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而且必成为“武林神话”人物。
题外话:
无招胜有招,是一种“势”,其实也就是每一招的创新。基本上是在别人“势紧”时的后发制人。但除非有高明的理论、领悟力、创造了,三者合一,才能做到这一点。以剑道参悟人生真谛,是一种“意”。但人生哪有什么真谛?有的话就是吃饱饭撑着。《寻梦》中的男主角,相反,将生活的感悟融会贯通,剑道作为其一,自然而然在贯通之列。
看一看,说的只是招数,还有内力、轻功、暗器等等的方面,没有立论,但限于此篇只说“势”与“意”,便到此为止吧。以后有可能,会专门立论的。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