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废目> 第三十一节 马家的第二个“蛋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一节 马家的第二个“蛋子”(2 / 2)

从此,这个“马二小漏蛋子”的外号也就叫响了。

从此,马家就有了两个蛋,漏蛋儿。

“马小二漏蛋子”就是马红学的爹。

后来,马二漏蛋子和他的媳妇冻饿而死,用一张破席子卷了,埋了。

再后来,马二漏蛋子的那句“我就不信这老天爷总在一个窗台前转悠”的话应验了,而且是应验到了自己儿子的头上。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呀呼嗨嗨伊咳呀嗨,呀呼嗨呼嗨,呀呼嗨嗨嗨,呀呼嗨嗨伊咳呀嗨。

这首歌唱终于传唱到漠北的这个叫“四十八顷”的小村子时,全国已经解放有一年了。

在头一年,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站起来的”那一年,“马二小漏蛋子”的儿子出生了,与他同一天出生的还有费璋的儿子。

“马二小漏蛋子”的儿子叫马驹子,费璋的儿子叫费凡。

马驹子年长费凡两个小时。

在那个年月的漠北农村,妇女生孩子时,身子底下要垫上白白的沙土。

这两个孩子出生的头一天,他们的母亲还挺着个大肚子,相约去村北的沙窝子背回来两布口袋的沙土,铺在炕头上。

马驹子和费凡过一岁生日的时候,这个小山村开始“土改”了。

“土改?那时候的楼房是多少钱一平米呀?”

读到这里,年轻的小伙伴们可能还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只是,彼“土改”非此“土改”也!

所以,费目感觉自己作为一名文史类的记者,有责任把那一段的历史再交待一下。

“土改”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区开展的土地制度改革斗争。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解放战争过程中,东北、华北等老新解放区(约有1.6亿人口)已经实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新解放区则尚未实行土地改革。

为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195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开始在新解放区实行土改运动的准备工作。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讨论了新区土地制度改革。随后,刘少奇在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二次会议上,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阐明了土地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党的方针政策。

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共中央决定,从1950年冬季开始,用两年半或三年左右的时间,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在全国分期分批地完成土地改革。并规定在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之前,县以上的领导机关要选择少数地区进行典型试验,在做法上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批开展。

从1950年冬季开始,一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农村广泛展开。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中共中央规定的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马二漏蛋子”的话果然应验了,这老天爷还真的就不再一个窗台前转悠了。

只是,那时,马大已经死去好多年了,如果他还活着,肯定也会被气死的。

土改了,分田了。

马大的地被分了,房子被分了,牛被分了,羊也被分了,就连那三截的红漆柜也被锯成了两份,两家给分了。

“马二小漏蛋子”也分得了十亩地,一匹马,还有两间房子,过去都是马大的。

那一天,“马二小漏蛋子”的媳妇抱着马驹子,和“马二小漏蛋子”高高兴兴、心安理得地走进了大爷爷家的那两间房子。

家是不用搬的,除了三个人,和三个人身上穿的衣服,啥都没有。

那一天,“马二小漏蛋子”昂首挺胸地走出村头,走进一个大沙坑,那里有一棵歪脖子的老榆树,树下是一个小小的土堆。

“大呀,娘呀,你们的仇报唻,你的儿子再也不穿开裆裤唻,再也不‘漏蛋’唻,今天早上吃的是满满两大碗小米饭,饱唻!今儿个,儿子带着你们的孙子给你们上坟,儿子和孙子给你们磕头,你们在那边也有好日子过了,儿子给你们烧钱儿了。”

“马二小漏蛋子”朝着那个小小的沙土堆嚎了两嗓子,烧了两张草纸,还让媳妇抱着马驹子朝着那个小小的沙土堆磕了三个头。

转眼间,马驹子过了八岁的生日,费凡也过了八岁的生日。

过生日这天,两家还都蒸了一锅热腾腾的黄米黏豆包。

当地习俗,豆包里的豆子包得越多,孩子的心眼儿越多,聪明!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