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科幻灵异>诗经通俗欣赏> 《诗经》通俗欣赏 2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诗经》通俗欣赏 27(1 / 1)

郑定公之后是郑献公和郑声公,声公和献公时期,郑国在春秋末期的国际舞台上还是比较活跃的。公元前504年,郑国灭掉了楚国的属国许国。同年,周朝内部发生混乱,郑国趁机讨伐周朝,并夺得了周朝的部分土地。公元前502年,郑国与齐国、卫国结友,四年后,鲁国也加入了这个同盟之中。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历史进入战国时代,郑国的历史也接近了尾声。这一时期,郑国共经历了四位君主,历时79年。战国初年,春秋末年的中兴为郑国积攒了一些力量,面对韩国的屡屡进攻,郑国能够多有反击。进入战国时代的郑国,内政非常混乱,君权不稳,政局动荡。三家分晋之后,韩国更成为了郑国最大的威胁。公元前423年,郑幽公刚刚即位,韩武子就来讨伐郑国,杀害了郑幽公,此时的韩国已经对郑国虎视眈眈了。直到公元前375年,韩国最终灭掉了郑国,郑国从此消失在历史的舞台。

在郑国时,至少在孔子以前,普通百姓除了从小受父兄们各行职业的专门训练以外,所受的国家教育只有打仗这一件事情。在当时,所谓“庶人没有资格受到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罚”,老百姓接受的国家教育,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奴隶训练而已。郑国是一个比较重视教育的国家,教师的地位自然也就比较高。郑国的学制大概分为大学和小学二等,大学立在国都之内,小学立在乡邑和家中。

学校所造就的人才,只是王子、公子和卿大夫、士大夫们的子孙。他们先进小学,然后循序地进入大学。当时教育的课程大致上分为文、武两项:文的教育科目是文字、计数、诗、书、礼、乐以及其他的古典等;武的教育主要是射箭技术和驾驭战车的技术。

列子,是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的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一书。列子隐居于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净修道,他主张名实相符和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在战国的前期,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

《列子》又被称为《冲虚经》,一共8卷,共有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134则,像《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等,篇篇珠玉,发人深思。《列子》完全可以和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而在意境上,《列子》要远远地超越了《伊索寓言》。

《郑风》是十五国风之一,是先秦时代郑地的民歌。春秋时代,郑国的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天的河南郑州、荥阳、登封、新密、新郑一带的地方,《郑风》大概就是产生于这个区域的诗歌。

公元前806年,宣王封自己的弟弟为郑桓公。当犬戎攻破周王朝时,郑桓公和周幽王同时被杀,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和周平王一同东迁。后来郑武公吞并了虢国与郐国的领土,沿袭郑国的国号,命名新的都城为新郑。

郑国与东周的王畿接壤,地处中原,文化较为发达。春秋之际,郑国百姓创造了一种具有地方色彩的新曲调,激越活泼,抒情细腻,和迟缓凝重的雅乐相比,无疑是一种进步。所以当时很多名人都脱口称赞郑乐优美细腻。孔子责备郑乐,说“郑声淫”,很大程度上是害怕郑乐这一激越活泼的新声会取代周王朝的正乐。

《郑风》中绝大部分的诗歌是情诗,这不仅和郑国有溱水、洧水便于男女游览聚会有关,更重要的是和郑国的风俗习惯有关。郑国的上巳节,实际上就是一个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正因为郑国保留着男女自由交往的某些古代遗风,所以也就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根据《左传》记载,郑厉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97年,郑国大臣祭仲的女儿雍姬问她的母亲:父亲与丈夫哪个更为亲近一些?她的母亲回答道:父亲只能有一个,而丈夫却是个个男人都可以做的。

一位世官妇人,居然用这种亵渎礼教的话来教育自己的女儿,可想而知,郑国的普通百姓在对待男女的问题上会有什么样的态度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读《郑风》中那些大胆的情诗,也就好理解了。当然,从郑国人民歌唱的本身来说,恐怕反映自己劳苦和怨愤的诗歌也是绝不会少的,因为郑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但关于战争的诗歌,在《郑风》中基本上是看不到的,这可能是编选者的缘故吧!

在《国风》当中,卫国的诗歌作品是保存最多的,《邶风》《鄘风》《卫风》共有诗歌39首。但从十五国风的分类来看,《郑风》无疑是其中存诗最多的一类,共有诗歌21首。卫国是殷商的旧地,卫国诗歌的繁荣,无疑是受到了殷商文化的影响。而郑国处于殷商文化的中心区域,它的文化自然深受殷商的影响。因此,郑卫两地的风俗民情也表现出了许多相同的特点。在春秋战国时期,郑卫之音是新兴音乐的代表,有人说听郑卫之音感觉不到疲倦,可见它们的确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然而,当郑卫之音被作为新兴音乐的代称,在春秋以后得到普遍使用的时候,孔子却用“郑声”这个名字来指代当时的新兴音乐。他说:要遵循夏朝的日历方法,利用殷朝的法律,信服周朝的礼制,奏乐时就演奏韶乐;不听郑国的音乐,远离奸诈的小人;如果没有人再去听邪乱的郑乐,那么奸诈的小人也就自然消失殆尽了。孔子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郑声扰乱雅乐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郑卫之音之所以这么流行,这和郑国商人的活跃、商业经济的繁荣以及都市文化的发达是密不可分的。

春秋时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盛,从开国之初就建立了经商传统的齐国,还有晋楚等国之间的商业来往也是非常频繁的。但是,在所有诸侯国的商人中,郑国的商人所拥有的社会地位,是其他国家无法相提并论的。《左传》中记载了一段关于郑国的执政者子产和晋国的卿大夫韩宣子的一段故事:

韩宣子有一只玉环,另一只在郑国的商人手中,韩宣子向郑定公请求想得到那一只玉环。当时任卿大夫的子产不同意,说道:这不是公家府库里保管的器物,国君是无法办到的。后来,韩宣子向那位商人购买了那只玉环,成交之后,商人说道:请您一定要把这件事告给国君和卿大夫!韩宣子此时不理解了,向子产问道:前些时候我请求得到那只玉环,你们认为那样做是不符合道义的,所以我没敢再次请求;现在我从商人那里买到了,那位商人却说一定要把这件事情报告给你们,这是为什么呀?

子产听后笑着回答:从前我们的先君郑桓公和商人们都是从周朝那里迁居过来的,共同合作清理这块土地,砍去野草杂木,一起居住在这里。我们世世代代都有盟约,要互相信赖。誓词是这样的:“你不要背叛我,我也不会强买你的东西,不要祈求,不要掠夺;你有赚钱的买卖和宝贵的货物,我也不加过问。”仗着这个有信用的盟约,所以我们才能相互支持走到今天。现在您带着友好的情谊光临我们国家,却想让我们去强夺商人的东西,这就是在让我们背叛盟誓,这是万万不可的!

郑国的公室和商人用盟誓来相互扶持,郑国商人的地位和势力之强就可想而知了。《左传》中记载了三起关于商人的事件,都出自于郑国,而郑国的商人以郑国国君的名义和秦军交涉,使秦军退兵的事情,更加集中地反映了郑国商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郑国的商人原本来自于周朝,而这些出自周朝的商人的祖先,却是在西周初年被迁至到周朝的殷商遗民。《尚书》中记载:殷民们,你们要专心住在卫国,用你们的手足力量,专心种植禾黍,勤勉侍奉你们的父兄;农事完毕之后,你们可以牵牛赶马,到外地去从事贸易,来孝顺赡养父母;父母高兴了,你们也就可以办好丰盛的膳食,还可以饮酒了。

由此可见,做买卖是周人克商后,殷朝遗民被特许从事的社会活动,在丧失土地的情况下,经商成为了殷商遗民最主要的谋生手段,因而“商人”也成为了经商者的代名词。

失去土地与政治权利的商人虽然地位低下,但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依然能够承袭殷商文化中重视声乐的传统,保持自己在文化属性上的相对独立。这应该是在商人拥有特殊地位的郑国,它的声乐文化相对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