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两岁时,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日本鬼子投降了,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人们仿佛看到了重生的希望。在老掌生晚年常常提起日本鬼子侵略实行的三光政策,讲述日军步步紧逼,****节节败退,无奈,深深的无奈,恐惧,深深的恐惧,血腥,真正地血腥,鬼子烧杀抢掠,草菅人命,惨绝人寰,无恶不作,禽兽不如,耸人听闻,有些地方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流血浮尸,江河呜咽,山河悲泣,国破家亡,百姓惊恐万分,命如游丝,惶惶不可终日,妇女出门脸上抹着锅灰,期望内心找到一丝安宁。还讲述抗日的英雄故事,可歌可泣,壮烈悲壮,誓与南京共存亡,游击健儿逞英豪,英勇抗日保家园,宁死不做亡国奴。
胜利的喜悦,短暂的安宁,很快被打破,再次燃起内战硝烟,***********全面崩溃,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炮声隆隆里百万雄师过大江,***彻底失败,带着金银财宝败走台湾,新中国在一片废墟上庄严成立。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群困潦倒,积贫积弱,饥寒交迫,轰轰烈烈的土改随之开始了。到土改运动时扬帆已经懂事,谁做百姓的当家人,谁能为百姓考虑,给人民带来希望,给社会带来新的活力,人民自然坚决拥护。毫无疑问,土改在贫苦人民心中,第一次有了翻身做主人,平等得解放的畅快。旧社会旧体制下,世世代代无法改变的命运,“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辛苦劳作无以安居,无以果腹,无以温饱,一夜之间被彻底改变了,受苦受难的人们迎来了伟大的解放。
人民当家作主,成为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发自肺腑的拥护和感激,“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新时代的赞美之情。重温这段岁月,感受那份荣耀,固有利益被打破,精神思想的解放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一穷二白的面貌积蓄着翻天覆地的希望,不破不立,先破后立,一个伟大的时代拉开序幕,历史开始翻开崭新的一页。一条从来没有走过的路,一切从零开始,困难与希望并存,艰辛与坎坷共存,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人才,注定充满了曲折与磨难,勒紧裤腰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边实践边探索,边革命边建设,一步一个脚印,荆棘丛中开拓新道路,万丈高楼平地起。
扬帆全家在土改中分到了一间半房子,房子不大,好呆有了避风遮雨的港湾,欢天喜地搬新家,那种翻身做主人的喜悦难以言表。童年茅草屋倒塌是那样的刻骨铭心,千盼万盼,终于有了安居乐业之所,这是一场及时雨,温暖心灵的天降神明。扬帆双手合十,静静祈祷,默默祝福,少年的心热潮涌动,随着义勇军进行曲怦怦跳动着。房子位于四合院深处,老式屋檐瓦屋,石墩子木柱子,鱼鳞木框窗户,三级青石台阶,两扇木门,古色古香,里面粗大的原木结构,石灰砖墙。本来是大通间,中间用早席帘子简单的隔断,一边一户人家。和草席帘子后的一家,说话声音大一点就能相互听到,帘子上的空隙,一双眼睛时常好奇的一窥究竟。而西面一墙之隔是一位老先生,教书育人,书香门第,颇有长者风范,原本是四合院的主人。老先生响应号召,分房到户,高风亮节,功德无量。思想解放,响应号召,鸠占鹊巢,并没有影响老先生的生活,老先生一直教书直到退休,乐观开朗,受人尊敬。四合院住了三户人家,同在屋檐下,每一家的境遇却相差很大,悲欢离合,兴衰成败,看的真切。
少年扬帆,已经懂事,全家人搬进了新分的老房子里,开始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劳动人民从来不缺乏勤劳和智慧,社会之后的发展变化,也颇为艰苦心酸,历经波折,前所未有的生产队模式,齐心协力,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激情澎湃,演绎着一曲曲动人的赞歌,时而高潮起伏,时而低谷伤感,有激流勇进,也有触礁搁浅,有欢乐有迷茫、有畅快有曲折,风起云涌,大浪滔天,危机四伏,但希望的航船始终朝着灯塔前行。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时代的最强音,脱盲班、学习班、学校、医院和农业等各条战线,掀起了学习的狂潮,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科技的向往,引领着劳苦大众前进。白天搞生产,晚上学习班,全民学习,快马加鞭,文盲变医生,文盲变老师,文盲变技术员,文盲变劳模能手,文盲变科技专家,实事求是,排除万难,化不可能为可能。杨帆在艰苦的岁月中磨砺心智,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长大,这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
扬帆后来考上了农校,被培养成了畜牧战线的一员新兵,一生为乡村农业的发展默默耕耘。有了房子,生活也就有了盼头,随着扬帆兄弟们陆续长大,老掌生家申请了宅基地建起了新瓦房,愉快地分了家,而老房子一直由扬帆居住。从解放之初住到改革开放后,从油盏到电灯,到有了自行车,有了电风扇,有了电视机,老房子中成长记忆和故事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可对于扬帆来说更多的是奋斗的人生经历和隔壁老太太对他的诸多看法,老太太裹着小脚,封建思想的无形的束缚,少不了思想的碰撞冲突和客套寒暄。两个时代的人就在帘子的两边,共同生活了几十年,而命运却全然不同。
东隔壁一帘之隔,住着一个奇怪的老太太,一直寡言少语,很少说话,时代的变迁对于她来说是无奈的。老太太清末出生,裹过小脚,三寸金莲,拄着拐杖,行动不便,很少出门,天冷了汤婆子不离手。小朋友玩耍会好奇的看着老太太,她会拿着剪刀假作咔咔状,吓唬小朋友要剪******,孩子们吓的自然躲得远远的。她家北面有一间房屋建在小河塘上,石柱从河底支撑起来,四周都是窗户,亭台楼阁,很有闲情雅致,坐在窗边看着池塘,池塘里鸭子浮在水面上,边上荷花盛开,荷叶很美。她家还修有一个“河埠头”,石柱支撑着青石台阶下到水面,很有水乡特色,标准的“小桥流水人家”,私家“河埠头”,不出家门可以淘米洗菜,古色古香的味道。
老太太街上富人家之女,家境比较殷实,乃官宦人家。那时老太太是村上最年长的老人,唯一的小脚女人,她有个儿子,大家都笑称“大学生”,年龄比扬帆大十来岁,这个“笑称”可谓五味杂陈。其实“大学生”是真正的大学生,毕业于某电力大学,后来在电厂从事电力设计方面的工作,一直是母亲心中的骄傲。听说****期间“大学生”写了一封给毛ZD的******后,冒天下之大不韪,就被批斗逮捕了。村上人说起写信的事都带些讥讽玩世不恭的味道,信的内容却无从知晓。被逮捕的时候“大学生”的儿子还很小,其父也不知何故,一次早饭之后喃喃自语,到了无锡迎着火车卧轨自杀,小脚老太太承受着这所有的家庭变故和打击,想来颇为心酸。一封信改变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今天看来不可思议,却真实地发生过,对于个人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坐牢便没有了未来,也没有了希望,期盼遥遥无期,其妻子不堪忍受这一切,嫁于有意常来家里帮忙之男子,重组家庭并另育子女。
****过后,******被粉碎了,“大学生”得以平反,沉冤昭雪后回到了家里,面对家破人亡,妻子改嫁,家中只剩母亲和儿子,却欲哭无泪。这种人生的经历对他打击是巨大的,变得寡言少语,也没有再娶妻。每逢过年过节,大学生从来不放鞭炮,地上放一块木板,学着爆竹的节奏,拿着榔头猛敲几下,木板发出砰砰的声响,似乎在控诉着内心的酸楚。平反后很多上海的老同学曾来看望过他,嘘寒问暖,无尽关怀,看之景象同学暗自落泪,有的默默塞钱于其母亲。同学中不乏专家,有的功成名就,他们费尽周折,帮大学生晚年争取到了干部退休待遇,经济上也平反了,大学生心情才稍微开朗了起来,开始脸上带笑,和村上人打打招呼说说话,不过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就像一道伤疤,人们自然回避不去触碰,恭喜他老来有福气。大学生是个孝子,经历人生坎坷,看破世间红尘,格外听母亲的话,细心照料格外孝顺,老太太在大学生的悉心照料下活到了九十多岁,至此“小脚”也走入了历史。
而“大学生”的儿子石头因家庭变故,自小缺乏父母关爱,条件艰苦,在时代的变迁中随波逐流,被奶奶依着顺着一手带大,长大后很难适应环境,平平庸庸,无一技之长,人生比较失落,常借酒浇愁。石头耳濡目染父亲的孝顺,对待父亲倒也很是孝敬。大学生晚年中风,石头每天推着轮椅走在乡间小路上,一片孝心受人称赞,寸步不离,悉心照料。大学生想去哪里,石头就推着轮椅走到哪里。不曾想一场意外,石头遭遇不幸,白发人送黑发人。此后大学生的轮椅再也没有出现在乡间的小路上,无疑这是大学生人生的又一场悲剧,最终在病床上躺了两年的大学生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连着他写的那一份信烟消云散。
大学生的悲戚人生,晚年的同学关爱,迟来的福气,一封信改变下的命运,无意中长久的影响着这个家庭。如今家中只留下大学生的孙子小强和媳妇,承受着那封信引发的种种磨难。小强二十多岁了,孤儿寡母,长得很帅气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找了份工作,没有父辈的关爱,如今一切只能依靠他自己。前段时间看到小强走路去村里赶公交车去城里,而同龄人多由父母开车接送,一个人走路虽然有颇多无奈,小伙子的脸上却充满了阳光,真心希望他能努力拥有更美好的明天。小伙子并不一定知道老房子里的故事,那些历史的痕迹和家庭的印迹,却是清晰可见,后人们无奈地承受着历史悲剧引发的蝴蝶效应。不知这个时代中,无依无靠的小伙子的转机在何方?
话说西隔壁的老先生,为人师表,说话温和,夫妻和睦。他家门朝东,迎着旭日东升的太阳,颇有几分朝气蓬勃之意。老先生屋子北面也有一扇窗户,打开窗就是那清澈的小河塘。门口一小花坛,种着月季花、玫瑰花和腊梅,每到花开时节,鲜艳的花朵总是显得艳丽傲人,芬芳的花香也沁人心扉。老先生爱好读书,头发花白,精气神特别好,藤椅上一坐就是半天,聊天颇有思想和见地,很是平易近人。老先生子女众多,有两个儿子。老先生到七十年代便退休了,退休时按照当时的政策,有一个名额可以子承父业安排到正式单位上班。这个是时代的特色,是一种特权,依靠父辈的荫庇,出生便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当时流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掘壁洞”。经过老先生再三考虑,这个名额给了小儿子,小儿子迎来了人生转机,从乡下到了城市,被安排到大电厂上班。随着电厂待遇不断提高,小儿子城里安家,结婚生女,生活也颇为幸福,这在普通人家孩子是望城莫及的。
这种继承安排对于人生命运意味着什么,直到长大后,老先生大儿子家截然不同的命运,才意识到逆袭的味道,着实让人感慨。似乎老先生对于小儿子的偏爱,让大儿子颇有微词,生了不少仇怨。大儿子一家生活比较艰辛,并不能理解父亲,也因为这样一个安排兄弟不相往来,亲情被割裂,而这些是老先生所不能左右的,却又几多无奈。在一个重大选择面前,谁都想命运垂青,渴望因此一步登天,甚至因此父子反目,或许这是对于特权最大的讽刺吧,给了一条捷径,也关上了一扇门。大儿子一家就住在大院入口的房子里,后来翻建了两间楼房,房子前面一块场地一条路,路旁就是村前的小河,小河连通外面的大河。小河的水异常清澈,口渴了到河边捧一口清水,淘米洗菜游泳钓鱼,再多的仇怨也淹没在那欢声笑语之中。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