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不犯,暑不侵,要甚衣包?
不募化,为无饥渴;
懒庄严,因乏皮毛。
万里寻声救苦,当行则行;
一时懒动雀巢,要住即住。
塞旁门已非左道,由正路早到西天。
一脚踢倒泰山,全无罣礙;
双手劈开金锁,殊觉逍遥。
便寄尺纸之书,少达再生之好。
虽成新梦,犹是故人。
长啸三声,万山黄叶落;
回头一望,千派碧泉流。
尚有欲言,不能违反。
乞传与南北两山,常叫花红柳绿;
为报东西诸寺,急须鼓打钟敲。
情长难尽,纸短不宣。
又颂付沈万法道:
看不着,错认竹篱为木杓,
不料三更月正西,麒麟撼断黄金索。
幼年曾到雁门关,老天重睁醉眼看。
记得面门当一箭,至今犹自骨皮寒。
只因面目无人识,又在天台走一番。
松长老看完,不胜叹羡道:「济公生前游戏,死后神通,如非自己显灵,人谁能识?」
因将书、靴二物,传示众人,那两个行脚僧,方知济公已死,惊得呆了。 一时朝官太尉,以及相识朋友,晓得此事,无不称奇,悔恨从前之失礼也。 正是:
钟不敲不鸣,鼓不打不响;
菩萨显神通,人才知景仰。
又过了些时,钱塘县一个走卒,来见长老道:「小人在台州府公干,偶过天台山,遇见上刹的济师父,他原认得小人,有书一封,托小人,寄与长老,故小人特地送来,我还有些事,耽搁不得,先回去了。」长老接了拆开细看,是两首七言绝句:
(一)
片帆飞过浙江东,回首楼台渺漠中;
传与诸山诗酒客,休将有限恨无穷。
(二)
脚绊紧系恨无穷,竹杖挑云入乱峰;
欲识老僧行屐处,天台南岳旧家风。
长老看了又叹羡道:「济公原从天台来,还从天台去,来去分明,真是罗汉转世,故一灵不昧。」
走卒听了,方惊道:「小人只认是活的,原来死了。」吐舌而去。
又过了一、二十年,净慈寺的山门倾倒,长老写了缘簿,叫人四方去化,只化得些零星砖瓦,细碎木头,不得成功,长老正在烦恼,忽有一范村客人,送了一排大木来,要找济师父收管,长老不知缘故,因问道:「这木头是那位善士发心舍的?」那客人道:「就是小客施舍的。」长老道:「不知贵客为什发心舍这许多大木?」那客道:「这些大木,一向干在山中,已经二、三十年不得出山,有一位济师父来化缘,果蒙佛天保佑,一夜山水大发,一山的大木都冲了出来;故此小客不昧善缘特送此一排来,可请济师父出来收明白了,好勾缘簿。」
长老听了,忙叫人焚香点烛,拜谢济公,然后留斋,对客人道:「济公已作古成佛矣!」客人方知是显圣,又惊又奇,斋罢而去,合寺僧人无不感佩敬仰。 沈万法一味实修,升至监寺,年九十三岁而终。 自盖好山门之后,济公累累显灵于朝官太尉之家,书难尽载,有诗为证:
黄金百炼费工夫,尽费功夫只当无;
若是此中留得种,任君世世去耕锄。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