钺,豁也。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
钺本事斧的一种,比斧略大。春秋战国时期,钺渐渐失其战器性质。而变为仪仗饰品及明堂礼乐舞蹈之用。据考,钺头较斧大三之一,杆端比斧多一矛头,长约一尺六寸;斧杆末端无樽,钺则如枪杆,末端有三尖之樽,以备匆忙时作点格之用;其余构造钺则完全与斧想通,重量也差不多。斧与钺,犹如枪与矛,箭与弩,区别主要在于形式。
钩是一种多刃的兵器,由戈演变而成。春秋时期,钩与戈,戟并用之。
古战场上用钩者颇多。两晋时期,英勇善战的冉闵就“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者三百余级”。武术中所用的钩有单钩,双钩,鹿角钩,虎头钩,护手钩等。技法有推钩,搓钩,撕钩,钯钩,分钩,搭钩,行钩,云钩,托钩,献月钩等。演练时要求有起伏吞吐的身法来配合,因此有“钩起浪势”之说。
叉的由来,一说是创于猎户,另一种是源自南方的少数民族。叉的出现较其他兵器为后。宋元以前用于实战的记载不多,至于飞叉之法。张纯力如猛虎并善使飞叉,能于二十步外取人性命,同僚和部下很多人像他学艺。
叉的技法有抡,盘,飞,掷,打击,抢接六种,习练的人很少。
镗是长重器械。逐渐有枪演变而成,形似叉而重大,中有利刃枪尖,称为“正逢”,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镗柄,柄长七尺左右。有凤翅镋,雁翅镗,牛头镗,溜金镗,锯齿镗和流星镗等几种。隋朝大将军宇文成都传说就使用凤翅溜金镗,威猛凶悍,仅次于李元霸。至清代常见使用,用法有拍,砸,拿,滑,压,横,挑,扎等。
棍法据说北魏孝文帝为高僧跋陀修建少林寺之后才传入,并且不传授僧人之外的人,唐代昙宗将棍法发扬广大,少林僧人至今以棍法为护教之技,而民间棍法历皆有创制流传。到明代已有少林棍,紫薇棍,张家棍,青田棍,赵太祖腾蛇棍,贺屠钩杆,牛家棒,孙家棒,巴子棍,俞大猷棍法等十几种著名棍法。
嘉靖四十年,抗倭名将俞大猷奉命南下,取道河南,遂访少林寺。观少林棍法后,俞大猷认为现存棍法“已失古人真传”众僧“愿受指教”。并派宗挚,普从二人入军中学习,三年后二人返寺,又教百人之多,少林棍法由此驰名海内。明万历年间,安徽休宁县武术家程冲斗曾投师少林寺学艺,并将所学少林棍法依势绘图并附文字说明公布于世,这就是《少林棍法禅宗》一书。
棍的种类很多,有大棍,齐眉棍,三节棍,大梢子棍,手梢子棍等。大棍长八尺有余,舞动是需要很大的腰腿之劲和臂力,实战时往往以其长,大,重先发制人。齐眉棍立棍于地,棍高以眉为度,舞动时可大蹦大跳,倭,劈,扫,舞,灵活多变,棍声呼啸,气势及为凶猛。三节棍是三节短木棍,由铁环相连接,携带方便,舞动时可长可短,可伸可缩,出入难防,棍法灵活多变,有一定实用价值。大梢子棍是一根长棍和一根短棍中间用铁环连接起来,《武经总要》中提到宋代“铁链夹棒”与其形近。手梢子棍是一种较为短小的梢子棍,多为双手各执持一棍演练。
斧与戈,矛同为古仪仗器之以,皇帝时既有斧忖之名,在当时除兵器外,还做为刑罚之具。《刑书释名》记载“皇帝五刑,四曰斧忖。按五刑即甲兵,刀锯,钻凿,斧忖,鞭扑是也。”在战事和仪仗上均可使用。周代之后渐渐作为砍伐工具或乐舞仪仗及斩杀之器。
《武经总要》记载有大斧,凤头斧,都是隋唐遗制,元代军队喜用小斧,大斧和宽体大斧,清代将士喜用双斧,斧柄仅有尺余,斧刃甚小,双斧均可腰插,战场上使用灵活。
我国古典多有斧兵的描述:《三国演义》记载:“道荣出马,手使开山大斧,轮大斧竟奔孔明。”《水浒传》记载:“黑旋风李逵使两把板斧,大吼一声,跳出店外。”从这些推断,斧是历代广为使用的兵器,所以它也成了民间武侠中一般侠客的常用兵器之一。
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搂,截等,舞动起来显得粗狂,豪壮,可以显出劈山开岭的威武雄姿。
棒属棍种类其稍短,长一般约五寸,棒身两端粗细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处,往上愈细,顶端粗为八寸。棒的种类较多,仅《武经》记载即有钩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杆棒,大棒,夹链棒等其中。哨棒长约四尺,比齐眉棍短,硬藤制,为古代军营中巡哨和更夫所用。杆棒如齐眉棍,但亦短。俗语有“棒齐胸,棍齐眉”之说。民间传说隋末靠山王杨林善于使用双棒,而宋太祖赵匡胤善于用杆棒,有“一根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之说。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所使金箍棒,降妖除魔威力无穷,似乎应更近于棍。
拐子由民间老人之拐杖演变成。由铁制或木制,按其形状可分为长拐和短拐两类。长拐一般长四尺,拐柄为圆柱形,在其柄端垂直处,有一突出之横拐,使用时双手持柄,可也一手持柄一手持拐。短拐多为丁字形,长不足三尺,短拐可双拐同使,也可以与刀剑之类兵器同时使用。
流星锤是一种以绳索一端系住锤体,另一端握于手中,用力向目标抛击的暗藏武器,现属软兵器类。又名飞逅,飞锤,流星逅。据说有狩猎工具“流星索”演变而来,后作为兵器用于战斗。战国时代水陆攻战图上就有双手施放流星,以袭击敌人的形象。清代民间跑江湖的卖艺人,常常使用流星锤打场子。
流星锤分锤体,软索,把手三部分。锤头各异,有浑圆头,瓜形,梭形。锤身大如饭碗,重量依用者体力而定,一般为四至五斤。锤身末端留有象鼻眼,以蚕丝,人发,鹿脊筋丝编成的软索系于铁环,粗如手指,长十数尺有余。运动方法有缠,抛,抡,扫等,演练时可以巧妙的把绳缠绕在自己的腰间,胸背,肩肘,手腕,大腿,小腿上,然后抖手放开,抛击出去。不仅能缠住对方,还可以打击对方。
鞭、锏都属短兵器,因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历代都把鞭和锏相提并论。
铁锏为四菱形,《武经总要》记载:“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做四菱者。所谓之铁锏,谓方菱似形,皆鞭类也。”意即鞭形状如竹根节,而锏状为四菱体,二者长短因人而已,以力量大小而权衡。
鞭与锏历代视之杂兵,因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剑用之广,除双鞭,双锏外,多配於其他兵器作战,尤其和长兵为伍来使用。唐处的战将秦琼便擅长使用双锏。
挝构造复杂,宋代有两种抓型的长兵器,一种抓枪,长二丈四尺,一种抓子棒,无刃而有铁爪,都有击抓之作用,可能是其雏形。
明代茅元仪《武备志》上图示了一种双飞挝,“用净铁打造,若鹰爪样,五指攒中,钉活,穿长绳系之。始击人马,用大力丢去,著身收合,回头不能脱走。”挝的五指具有机械活动能力,被抓住即难逃脱,挝兼有抓勾之作用,与宋之抓枪,抓子棒相似,但挝要抛,而抓则不离双手。同事挝五指活动具有机械能力,被抓住即难逃脱,可辅助长短兵器之不足。何良臣《阵记》中提到明有抓枪与抓子棒,说明挝与抓是有明显却别的武器。
清代有一种飞爪,脱胎于绵绳套索,《中国兵器史稿》记载:“此武器仅一绳一爪,爪以铁制,与人掌同,惟而略短,每指除大指外,亦均三节。每一届之端锐利有如鸡爪,每一节相连之处,皆活络,装有极小及灵活之机关,能使各节伸缩活动,盖每节小机括,亦有弦索通于总索也。飞爪著人,将索以抽,小机括使抓深陷入人体,敌挣奔则愈深,万难逃脱。”估计飞爪可能是承袭《武备志》之双飞挝而制,而且因明之双飞挝不便,而改为单爪。
槊是有矛和棒演变而来的,一般由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有樽。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
《正字通》记载:“矛长丈八谓之槊”,所以古代把丈蛇矛成为铁槊。古代的槊,柄用坚木制,长约两米,粗约以把,柄端装有以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六至八行,柄尾装有三棱铁钻。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故也称狼牙槊。
鞭,锏二者,始源甚早。《史记伍子胥列传》中记载:“及吴兵入城,伍子胥求昭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己。”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用鞭。
后梁战将王彦章不仅擅长使枪,而且善用铁鞭。冯云鶻的《金石索》中记载了王彦章铁鞭一付“长仅六尺二寸强,重清秤十五斤,凡十九节,每节以铜条束之,柄饰木而束以铜,柄端如槌,四面环列赤心报国四字”。可知鞭虽属短兵器,但长重,需大力演练。
送人喜欢用短小的打击兵器,主要靠重力打击敌人,使用者必须是力气大的人,多在马上使用,徒手持则嫌略重。《武经总要》记载“铁鞭多节,系袭晋代遗制。连珠三节鞭亦系湖人器形。。。”
明代还出现了两节铁鞭,其形状略如宋代铁链夹棒,但宋器铁链颇长而短棒作方体,明器则中链甚短,而上下棒均系细圆体,所以其名叫鞭。其他鞭形也出现很多,何良臣《陈纪》中记载:“钯尾鞭,丈八鞭,连珠铁鞭,豹尾鞭,铁鞭,各有专门,但身法,手法,步法,皆由拳棍上来。”
清代鞭形制一有软硬之分,满族人喜练软鞭,当时为九节鞭,每一节长仅三至四寸,联以铁环,不用时,可以收小握于一手中,或围绕腰间。用时抽开鞭头,套索与腕,猛力一抽,鞭即挺直,可用其击,苔,勾,缚,善用者常可胜敌人之刀剑,一击而可拖拉敌人颈部或腿部,使其倒地。
现存鞭有单,双,软,硬之分,硬鞭有铜,铁,铁木,纯木之别,铁鞭为六角形,有的鞭首上联着一条短铁链,上系两节铁棍,称做联珠双铁鞭。还有一种木质鞭杆,其长度以人之一臂加肩宽度之,亦称短鞭。因其形短小,试用极为便利。软鞭类的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等。
鞭与锏使法相似,主要以挡,摔,点,截,扫,盘,板,戮,拦,撩,拨,以及绞压等为主。它要求演戏者在身法上转折圆活,刚柔合度,步伐轻奋迅,与手法紧密配合。
中国古代十八般兵器完。。。
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请到逐浪网最新内容。当前用户ID:,当前用户名: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