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
过往的年轮,
印了的是悲痛的回忆。
直今,
各种不一,
思想如一,
——争鸣,
略现又无妄。
人们,
我们,
在这滔滔的,
铿锵有力的,
——鸣论里,
重现了俩字:
“腐”与“败”。
它们,
如同无形的魔鬼,
造就了,
一系列的滋长。
在滋长中,
底层的人民可怜,
要受饥与寒,
要看冷与表②。
滋长的东西,
却不明白:
底人有苦,
底人有难,
苦于难,
是东西在造长;
不过,
底人也会不屈,
底人也会发气,
发出的是,
不敢惊言的呐喊:
“我要命,
我要活!”
【注释】冷:诗中是冷眼的意思。②表:诗中是外表、面孔的意思,即寓指生活在底层的人民要看高阶层人的脸色。
论国育
作者:罗文辉
在念高中的以前,
一个美好而温柔的声音传响了:
国家强大了,
人民自由了,
生活富裕了,
这,
听起来是美丽1的感慨,
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还编织了谬言,
不知道德地传骗一个个孩子,
还“教育”了一代代学子。
不知何时,
也许是命运捉弄罢。
曾经的紧张学习,
曾经的谆谆优师,
曾经的比现在更铁2的学校,
悄悄地走了,
悄逝在一次松懈3的不经意4间。
现在的处地,
是前年传说5的回收窖6。
初入陈校7,
陈破的课桌,
灰蒙蒙的房窗,
在混淆白漆的室壁上,
竟凹嵌着没有壳皮的电线。
无论春夏秋冬,
始终不变的是破败的教室,
始终不变的是霉发的食物,
始终不变的是缓慢的进度8
——居谬9“为了适应学生的接受力”。
远远落于公校10的师资不论,
仅进散发着恶臭的宿舍楼,
硬顶着午休的闲散的强规,
有心学习也被缺陷的规定,
也被渐行的进度,
也被少作业的克扣,
在光天化日下公然扼杀了,
血淋淋地迫害数年的光阴。
眼前的烂腐,
是曾几何时的我,
亦或是无悉11的外人,
所不能想象的啊!
未来和曾经,
在用历史警醒着我,
也在提示着人们:
如果合理地“贪污”12,
如果金到用处13,
如果官民合心14,
如果没有无知,
教育何以不兴?
受教何患至少?
国之教育,
何时能清醒着发展啊?
注解:1【美丽】这里隐喻不合现实的感慨,有讽刺意蕴。2【铁】强硬。铁规:强硬的规定。这里讽刺良莠不齐的民办高中在物质上低烂不堪,在制度上却严厉得毫无人性。3【松懈】放松。这里指学习不认真。4【不经意】这里指没有在意拥有过比他人好的学习条件。5【传说】这里是从未听说过的意思。6【回收窖】浅意为回收废品的集中地,深意为接纳中考落败且无权无钱的家庭资历的学生集中的民办中学。7【陈校】这里仅指江西上饶本土有名气的房地产开发商陈冬英建办的民办中学。8【进度】这里是指教学进度。9【居谬】居,居然;谬,说谎话。10【公校】公办的学校。11【无悉】不熟悉。12【贪污】这里指在国强民富之时,官员应可向国家领导人或上级部门申请涨工资,非因私欲而挪用建国之款。建国之款,亦称公款。13【用处】有用的有益的地方。14【官民合心】官员与百姓同心协力。
创作背景:
作者经中考失败——误进中专——辗转返读高中这三个特殊经历,深受当下中国教育之害殇。本身错失在自己母校读高中的机会后,他从原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认识到后来逐渐明白“教育不公”、“好教育失败的因素”、“中专”、“民高”等从未接触过的旧词儿的道理。
在民办高中的一个月里,“随地吐痰”、“抽烟、“发霉的坏食物”、“克扣赚钱”、“色”、“缺陷制度”、“清闲无事”、“肮脏恶臭”等曾经被老师定义为贬义词的现象,从这个民办高中——清林中学的缩影里流露得淋漓尽致。
踌躇满志的作者在现今中国的土地上,无奈地发出无力的悲鸣:“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吗?中国师资有均衡分布吗?贪与教又有何关联?东方的雄狮在何时能真觉醒?中国,我可怜的中国;人民,苦难的人民!”
自评:当我们听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日本教育孩子未来的战争形势如何”时,身临“回味历史的中国教育”的我们会作何想法?“变革教育之法的雏形”和“清廉洁政”的关系究竟有何渊源?《伦国育》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揭斥了中国怎样的21世纪教育?《论国育》,大国蕴,国之殇,教之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会员、共青团中央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小作家分会会员、亚太文化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青少年作家文学社(网络文学社)社长罗文辉
附:作者简介
罗文辉,男,江西上饶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会员、团中央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小作家分会会员、亚太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11岁开始课余创作,并第一篇完结童话作文便发表在《上饶晚报》。迄今为止以创作7年,获得国家级、省级、市区级各类竞赛共三十余项,在国家级、地级市刊物发表近二十篇,《伟大的祖国》收录在中华语文网的“祖国六十华诞征文大展”专题页面,《生活》等三首诗入选在《80后文学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得到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潍坊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寿光市作家协会会员周习和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杂文学会理事、南昌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南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南昌市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徐小荣两位老师的赞赏,对其文学创作给予过肯定。
作者的创作观
作者坚持秉承“国学修心,吐纳百态”之要旨,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校园情景的文章,并得到过一些作家、老师的赞誉和勉励。作者清醒且困惑到“中国教育的当下现状与未来”,显见其作品中。
在创作的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中,作者都在不停息地思考“贪念与性格能不能变消”。面对现状悲凉的境地,作者从中看清了现今中国的教育制度,看清了懦弱与丑陋的本质,不断地发出“教之切,国之殇”的感叹,在作品窥见一斑,多半体现出作者对国之教育的变革的企望和无声的失落灰心。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