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兴起
周人是一个后起的姬姓部族,兴起于今陕甘一带,十分重视农业。他们认后稷为他
开创周朝的周文王
开创周朝的周文王
们的始祖,并把他尊为农神,西周的农官之长便以“后稷”命名。从后稷到到文王中间有若干世,《史记·周本纪》、《世本》记载有十五代,依次是后稷(名弃)、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昌,而《汉书》记载有十八代。然而自后稷至文王千余年,只经过十几代是不可能的,后人多对此存疑[2]。
到了不窋时代,周人迁徙到戎狄之间。公刘时为了发展农业又迁至自然环境优异的豳。到达豳地以后,周人开垦田地、营建房屋、并确立了一套举行祭祀、宴会的礼仪。“京”、“京师”就是源自公刘时代对国都的称谓。[2]商王武丁时期,周成为商的封国。古公亶父(后来被追尊为周太王)时,为避免西北戎狄部落的滋扰,周人再次迁都至歧阳周原。此后其部族的政治社会各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王宫设皋门、应门,国都设宗庙、社稷即始于此时。[3]
太王死后,少子季历继位。由于与各方诸侯保持友好关系,加之商朝国力衰微,周的力量不断壮大。商王武乙时期,周开始用武力拓土,首先花了三年时间征服鬼方。之后,季历继续进攻山西地区的戎狄,在攻打燕京戎时受挫,然而这之后攻克了余无戎。打败余无戎后,季历被商王文丁任命为牧师(一种相当于方伯的职位)。由于季历将周国的领土大大向西北扩展,受到了文丁的猜忌,终于被文丁借机杀死。[2]
季历死后,其长子昌继位,是为周文王,他曾被商王册命为西伯。崇侯虎向纣报告了西伯对他处死九侯的不满,西伯因此被纣王囚于羑里,直到西伯的臣属向纣王进贡美女财物后他才被赦免。周文王回国后一面勤侍殷王纣,一面又借口征讨叛国四处拓土,周的势力得以大幅度扩张。文王团结诸侯,解决了虞、芮两国的争端,先后征服了犬戎、密(密须)。之后又灭掉了山西地区的黎,并攻克盂(又作于、邗)。崇侯虎所在的崇是当时的东方强国,也在激烈的攻城战之后被周攻占。文王在克崇后迁都到丰,仁政爱民,并建立了一套以卿士为首的官制,健全了政治机构,积聚了一大批有才能的贵族,为周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
伐纣立国
讨伐商纣王的周武王
讨伐商纣王的周武王
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先于文王而死(死因未载;《封神榜》称其被纣所杀),故文王立次子姬发为太子。文王逝前认为伐商条件已成熟,临终前嘱太子发积极准备伐商。武王即位以后,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等人为左右,继行文王的治国之策。于是趁商纣王残暴失道之机,率军东征。武王九年(1046)[5],大会诸侯于孟津,(今河南孟津,为古代重要渡口)。前来参加大会的诸侯和部落首领,据说有八百之多。在大会上,周武王举行了誓师仪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是一次“诸侯所由用命”的重要会盟。出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3000人,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庸、蜀、羌、鬃、微、卢、彭、濮等许多小国也率兵配合。
到二月五日,武王的联军就在殷都的郊外牧野与纣王的军队摆开了决战之势。纣王也集合起了十几万人与武王相抗衡,可是,因为民心的归向,纣王的军队毫无战心,反而倒戈帮助武王。所以,没费太大的力气,武王就攻进了都城朝歌。纣王眼看大势已去,就登上自己花费巨资建造的鹿台****身亡。殷商王朝就此灭亡。史称武王伐纣。
周室初立
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
周公
周公
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是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周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武王把商纣之子武庚封于商都,借以笼络商人;[7]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于其周边,监督武庚;又将周公封于鲁、姜尚封于齐、召公封于燕。封虢仲于西虢,封虢叔于东虢。周武王不久病逝,其子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对周公不满,散布流言,说周公意在谋取王位。不久,武庚与管、蔡通谋,并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国发动叛乱。周公调大军东征,用了三年时间才平定了武庚与管、蔡之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消灭了东方的一些不服周的国家、部族。使周王朝对天下的统治得到巩固。[8]叛乱平定后,因周武王在灭商之后曾感镐京与新征服地区相距太远。他意在夏人活动中心的伊洛河地区建立新的都邑,以便统治。但他的这一想法尚未实现,突然病逝。从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中看到,成王即位后,继承了武王遗志,决定在洛阳附近建了一座新邑,“宅兹中国”。从这里对新征服地区进行统治,可大大缩短距离。为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阳附近“相宅”。不久,洛邑建成,命名为成周。成为西周时期周王室在东方的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为彻底铲除殷遗民的复国梦想,成王时还将殷顽民迁至新营建好的成周。[9]
成康之治
开创成康之治的周成王
开创成康之治的周成王
这之后成王在镐京开始亲政。召公奭召集各方首领,教导成王以德治国、重用老成人。周公则留下治理东都。后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诸侯,以太子钊见於先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太子钊立,是为康王。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
成王和后来即位的周康王的统治时期被后人称为成康之治,是西周的鼎盛时代。周人的分封诸侯虽早于武王时开始,但大量封国是在成康之世才出现的。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周初分封共七十一国,其中与周王同姓的姬姓就有四十国,兄弟之国有十五国。而《荀子·儒效》则说姬姓有五十三国。可见周初的分封是以姬姓为主体,而同时兼顾到异姓[2]。其中季历之兄太伯、仲雍的后人封于吴(今江苏苏州),文王二弟虢仲、虢叔封于东虢(今河南荥阳)、西虢(今陕西宝鸡),文王诸子分别封于管(今河南郑州,早灭)、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霍(今山西霍州西南)、卫(今河南淇县)、毛、聃(今河南阜阳)、郜(今山东成武东南)、雍(今河南修武西)、曹(今山东定陶西)、滕(今山东滕州西南)、毕(今陕西咸阳西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酆(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西北)、郇(今山西临猗西南);武王诸子封于晋(始封在今山西翼城西)、应(今河南平顶山)、韩(今山西河津东北);周公诸子封于鲁(今山东曲阜)、凡(今河南辉县西南)、蒋(今河南固始西北)、邢(今河北邢台)、茅(今山东金乡西北)、胙(今河南延津北)、祭(今河南郑州东北);召公之子封于燕(今北京)。主要的异姓诸侯则
开创成康之治的周康王
开创成康之治的周康王
有:殷贵族微子启封于宋(今河南商丘附近),姒姓封于杞(今河南杞县),嬴姓封于葛(今河南宁县西北),妘姓封于陈(今河南淮阳)等等[2]。最初的封建主要集中在中原,是建国工作的一部分,在之后并没有继续推广。这些封国以人群为主体,常常迁徙数百里乃至上千里。它们由河南向东、向南迁移,形成了周王室新的屏障。[8][12]
成康时代,周王实行赈济贫困民众、授田于民、明德慎罚的政策,因而农业生产颇有起色、人民生活相对改善、四方外族来朝、政局稳定、人民和睦。史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13]。然而康王晚期喜好征伐,据小盂鼎铭文,仅在与鬼方间的战争中就斩首四千八百多人,俘虏一万三千余人,与南方的淮夷和荆楚亦常有冲突,国民经济陷入困境,为昭王时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笔[14]。
盛衰之间
周康王崩后,子昭王瑕继位。周王道略有缺失。此时,南方的楚国由一个子男之国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诸侯国。开始不认真遵从周王朝的号令,周昭王为维护周王朝天下共主的权威和周王朝既定的政治秩序,先后发动两次对楚国的征伐。
第一次南征是在周昭王十六年,周昭王亲率大军渡过汉水,缴获大批战利品,但是并没有彻底压服楚国。第二次南征是在周昭王十九年,这次南征却使周人遭到重大损失,特别是周昭王在北还的途中,淹死在汉水中,但后来的种种迹象表明,此次南征,周王朝还是达到压服楚国,稳定周王朝南部局势的目的。因为在其子周穆王即位后,没有对楚国进行报复性的征伐。周穆王一生对四方都发动大规模战争,唯独没有向楚国进攻,显然不是由于楚国力量过于强大使得周穆王不敢南征,而应是周王朝对南方的拓展,已由周昭王完成。
昭王崩,子周穆王满立,年五十五,在位五十五年。穆王致力于向四方发展,曾因游牧民族戎狄不向周朝进贡,两征犬戎,获其5王,并把部分戎人迁到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还东攻徐戎,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合诸侯,巩固了周在东南的统治。并制定墨、劓、膑、宫、大辟5刑,其细则竟达3000条之多。后世流传穆王西征的故事,如晋代汲冢出土战国竹简《穆天子传》所载,虽多不真实,但反映了当时穆王意欲周游天下,以及与西北各方国部落往来的情况。
据《史记·周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说:周穆王时,徐子赢姓,地方五百里,四方诸侯朝于徐者三十六国,自称徐偃王,曾率九夷淮夷诸部侵扰宗周。穆王闻徐子僭号,他便联合楚国攻徐。徐子败北遁走彭城(今江苏徐州)。楚的势力得以扩张,成为南方新兴的强国。周穆王还在与徐逼近的涂山(今安徽蚌埠东)会合过诸侯。
公元前967年,周穆王对西北之犬戎进行征伐。据《国语·周语》记载:犬戎在西周初年属于周的“荒服”。常向周王室进贡方物特产。穆王时,犬戎不及时进贡,周穆王便以此为由,亲自领兵对犬戎征伐。大臣祭公谋父劝阻不听,征伐的结果得四白狼、四白鹿。“获其五王,遂迁戎于太原。”
《左传》记载有“穆王欲肆其心,周游天下”的事。据晋太康年间汲郡(今河南汲县)古墓中发现的竹书《穆天子传》,叙周穆王驾八骏马西游,至昆仑丘与西王母宴会酬答等事。古本《竹书纪年》及司马迁《史记》中的《秦本记》、《赵世家》等篇也记载了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而忘归。”近代人认为《穆天子传》为战国时人所作。《史记》所记其事,大概受战国时这类传说影响。
穆天子东征西讨,范围之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通过他的征伐,周王朝顺利扩大疆土,加强对四方蛮夷的统治力度,有力地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是在文武成康四代统治者积累的强国之本基础上,得以展现的大邦周威信的强势证明。然而,常年征讨,天子不在朝堂,导致朝政松弛,自穆王之后,周王朝开始由盛而衰。
厉宣治乱
经过昭穆时代,周朝实力削弱。这一时期,犬戎的势力逐渐强大,阻碍了周朝与西北各国的往来。穆时王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并将一批犬戎部落迁到太原,打通了周与西北各国的道路。以后,犬戎仍屡次侵犯周境。周懿王时,出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人深为所苦。[15]
到周厉王时期,国内矛盾日趋尖锐。厉王横征暴敛,虐待百姓,还不让国人谈论国家政事。连年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疾苦。与此同时,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为压制国人的不满,厉王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加杀戮。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暴动。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朝中由召(穆)公、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行政(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16]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共46年。宣王继位后,汲取教训,改变政策。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朝周。为解除戎狄的威胁,还发动了对戎狄的防御战争,取得了胜利。在对荆楚、淮夷的战事中,也取得了一些胜利,因而号称“中兴”。但是社会中各种矛盾依然存在,整个社会仍处于动荡之。历史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商周时期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周边的一些地区仍相对落后一些。因此,为财富及利益所驱动,周人与其它国族的战争几乎一直不断。江汉流域是蛮族的根据地。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了衰象。宣王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条戎、奔戎,惨遭败绩。三十九年,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战于千亩,惨败。[16-17]
走向灭亡
前781年,宣王崩,子周幽王宫湦立,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三年(
周幽王和褒姒
周幽王和褒姒
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宠爱褒姒,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一作伯盘)为太子。宜臼及母逃奔申国。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诸侯拥故太子宜臼继位,是为平王,翌年迁都洛邑,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时虢公翰又另立王子余臣于携,史称周携王。周室形成二王并立。余臣在平王十一年,既晋文侯二十一年(前760年)被晋文侯所杀,周室复归一统。;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