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袁家院子不远处的老王家院中,几个媳妇婆子正在议论着这可怜的袁家姐弟。
家中的老太太六十有八,鸡皮鹤发,但精神还是挺好的,眯着眼睛,慢慢地缝补着,边对身旁的大儿媳问:“你是说隔壁的鱼姐儿大好了?”
她的大儿媳也就是王大娘王孙氏,一边剁着鸡食一边说:“是啊,说话有条有理的,说是去竹林挖笋时摔一跤就清醒了,唉,也许是她爹娘保佑吧。”
王大娘的大儿媳钱小草抱着儿子一边哄着一边疑惑的问:“鱼姐儿咋想着去竹林挖笋呢?”
王大娘唉叹一声说:“也是怪我多嘴一句,昨天去送饭时,说了句小山他们下午去挖笋,袁家康哥儿就说了句春笋很好吃。鱼姐儿就听进去了吧。也是个疼爱弟弟的。”
王家二儿媳王吴氏吴云儿一边麻利地纳着鞋底,边抬头对王大娘说:“娘,这那能怪你呢,我想还是鱼姐儿爹娘保佑,她爹娘的坟就在那片竹林子边上吧。”
大儿媳也点着头赞同说:“对,肯定是这样,不然怎么一个月不见好,去趟竹林就好了。”
王奶奶感叹地说:“袁家姐弟也不容易,以后还是要多帮一点。”
王大娘停下手中活,对王奶奶说:“帮肯定会帮的,我们家也受了袁秀才很多照顾。不过,娘,我觉得今天看鱼姐儿好像比以前利索了很多,也会说话了很多。我回来时,她还特意盛了一碗大米饭给我,说是谢谢这些天照顾,我推都推不掉。”
王家奶奶想一下说:“这是经历了事长大了吧,要掌一个家没几分魄力可不行。照你这么说,我看着这鱼姐儿真不错。说不定真能她弟弟带出来。”
王大娘又边剁鸡食边说:“恩,是个会过日子的,知道我明天上镇上去,还让我帮她带调料,菜种,烧化物,还有鸡崽子。说是要把菜地拾掇起来。”
王奶奶说:“菜种家里有,不用买。”
王大娘又接话:“我也是这样说的,可是鱼姐说,拿咱家的也要算钱才行。我就想着到时挑好的,总不让鱼姐吃亏就行,就答应了。”
王奶奶想了想说:“你做的对,家里也实在穷,干嘛让旁人挣这个钱去,挑好的就好,大家都得利。”
王大娘笑着说:“娘说得对,一会我亲自去。还有,鱼姐儿说让帮着去把谷子换米,我让小山直接帮着磨。鱼姐儿还坚持要还二十小钱,不愧是秀才家闺女,做事就是周到。”
王家大小儿媳听了都非常羡慕,二十个小钱可不少了,她们家男人去镇上做小工一天才五六十个小钱,有时还会等上一天都没活。
王奶奶听了想了想,无奈地说:“按理是帮帮忙,不该再收钱了,可是这个家实在是太穷了,也只有厚厚脸皮的了。以前袁秀才在时,也是有活就照顾咱家的呐。想不到鱼姐儿也能这样,这样也好,家里也能多个进项。”
二儿媳吴云儿劝道:“奶奶,你可别这样想,咱家也是靠劳力挣钱的,可不是白拿,只要尽心尽力做事就行。”
奶奶想着笑笑说:“云儿说的对,让小山仔细地磨,可不能马虎。”
王大娘接话:“早吩咐过了。”
王奶奶满意地笑着点点头。
老王家王铁柱七十,王奶奶六十八,由于长年劳作,现在只能再帮着做点轻巧活。
老两口有四儿两女,现在跟着大儿子王向东过,王向东勤劳肯干,王大娘贤惠麻利,育有三儿两女,女儿王大妞已经出嫁,大儿子王小坡大儿媳钱小草已经有一儿一女,儿子王杰才八个月大,名字还是袁秀才取的,女儿王荷花五岁,二儿子王小田二儿媳吴云儿去年成的婚,肚子里已经怀上了。小女儿王二妞十五岁,已经定亲,只等下半年八月就成亲,小儿子王小山十一岁。
人口多,真正能干活的却少,日子过的只能是把肚子吃个大半饱。
夜晚,王大娘把小鱼家拿回来的咸饭加点水烧了半锅粥,给老老小小分着吃,又另外烧了半锅糙米粥,做了饼,抓了把咸菜,一会就着饼吃。
天已经暗下来了,三个去镇上做小工的男人还没回来,他们走了已经十天了,说好今天回的。
门口听到脚步声,只听钱小草说:“小山回来啦,都磨好了,快我来拿。”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