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到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朝在南京建都的时间总共53年,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虽然后来国都迁往北京,但南京最起码仍然是明朝南方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留都,地位十分重要。自永乐六年明成祖经营北方,至十八年正式迁都的十多年里,一直由皇太子高炽居守。明仁宗虽在北京即位,但仍将南京视为根本,即位前十天,先命王景弘为南京守备太监,不久又命郑和守备南京。从此,南京守备太监定额二员,并授关防一颗,文曰:“南京守备太监关防。”南京而外,中都凤阳、寝陵天寿山及与都承天府也各设守备太监一人,均给关防。《明史职官志》:南京守备,正、副守备太监各一员。关防一颗,护卫留都,为司礼监外差。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仁宗在给第一任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的敕书中说:“命太监王贵通(景弘)率下番官军赴南京镇守。宫中诸事同内官朱卜花、唐观保,外事同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琥、驸马都尉沐昕计议而行。”具体说,内事有南京内府衙门及孝陵卫事务,后湖垦艺及被谪种菜净身军人的管理,各地发往南京的有罪中官的惩治及囚禁等;外事有南京城防江防的筹划、南京诸狱的录囚、大胜关等关隘官军的提调,江南各地赋税钱粮的徵收等。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南京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们是吃干饭、在岗位上养老的,他们管理着整个江南,管理着大明最富裕的地区。而南京守备太监是整个江南官最大的宦官,不仅有一定的兵权,还参与赋税钱粮的征收,其实还有负责向皇帝和司礼监打探江南消息的职责和权力。这样的人,在江南可谓权势滔天,连勋贵们都要敬上三分、让上三分。
能在南京守备太监府办差,起码从安全上来说绝对是个好差事。太湖寇和雇佣他们的幕后势力再狂妄也不敢在守备太监府内外行次。如果那样做了,等于向南直隶最高统治层宣战。现在的大明真集中兵力扫荡下湖寇其实还是办得到的,只是文官懒得费钱粮,武将懒得去厮杀受罪,所以才让湖寇们得以存在的。
当然了,去守备太监府上当差可不是去做太监,马寒山就马千里一根独苗,不可能让他往公公的道路上发展的。马千里是去光明正大地行驶锦衣卫职权监视守备太监府的。
在明朝,似乎只有嘉庆时期的锦衣卫最高长官陆炳在世时,锦衣卫才能压过太监,当然也包括太监领导的东厂。但陆炳只有一个,有明一朝,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东厂压过锦衣卫,因为东厂有监督、捉拿锦衣卫的权利,它的设立本来就是为了钳制锦衣卫的。但尽管如此,由于镇守太监执掌当地部分兵权,哪怕是太监是天子家奴,天子也不能完全放心的,牵涉到皇权连骨肉至亲都可反目成仇呀。所以,作为天子亲军的锦衣卫也有监督镇守太监的职责和权力。太监可监督锦衣卫,锦衣卫也可监督太监,互相制衡以稳固皇权。
不过发展到现在,对镇守太监的监督越来越流于形式了,也就是在镇守太监府上每天坐坐,想溜达也可以,别闯进镇守太监的书房、卧室就行。镇守太监召开例会,安排相关政务,在他府上当差的锦衣卫也参加,或坐或站在一个犄角旮旯里,用耳朵听、用眼睛看就可以,别插话别多事,遇到感觉有不妥的事就汇报给锦衣卫系统里的上司就可以了———很轻松也很无聊的差事。
新工作带来的自然是新生活,但因为新工作实在太无聊了,所以马千里的新生活也是乏味无聊的。一开始镇守太监府上的人还会对马千里指指点点,背后议论,谁要他是带着十几个手下打败百余号太湖凶寇的锦衣幼虎呢。一些护卫们还私下找马千里比试过,他们被打得鼻青脸肿后马千里就彻底清净了,他就像其他的在镇守太监府上当差的锦衣卫一样,被当成空气仿佛不存在了。
到了四月初,一个消息从北方传来,震动了整个南直隶:大明的军队在辽东的萨尔浒败给了后金的八旗军,五万多明军战死。这五万多军人都是明朝的精锐呀,万历三大征虽然都胜了,但不可否认极大消耗了明朝的国力和精锐将士,现在再损失五万多精锐,直接导致局势急转直下。之后明军和农民起义军及八旗军作战,胜少败多,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没什么精锐将士了。
天下震动。天下震动的原因是万历朝还没经历过这样的大败,要知道之前可是有万历三大征的胜利的,现在突然这样的大败了,举国上下都接受不了。可接受不了又怎么样呢?
在南直隶,为衣食奔波劳碌的农夫、商旅们依然每日辛劳;书生们慷慨激昂也好,高谈阔论也好,狂歌悲呼也好,就没几个去北方参军的,就一群耍嘴皮子的货;官吏们照样庸庸碌碌,富贵人家照样在花花世界里声色犬马。南直隶竟然一切如常,这次遥远的辽东的战事就像在西湖上投下的一块石头,水波消失后,湖面平静如常。
打仗现在还轮不到他去,没有人在半路上搞刺杀,在镇守太监府上得不到几个人的搭理,所以马千里快疯了,年轻人尤其是男青年是最怕平淡的。也许是老天爷知道了马千里的郁闷,也许男主角本来就是不被允许平淡的,所以一件大事在南京城里发生了。
现在的南京镇守太监徐清文已在南直隶为天子镇守一方有块五年的时间,江南再好不是国都。文官们有几个不想当京官进内阁?太监们又有几个不想进京城里的司礼监?徐清文也想呀,做梦都想,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是他一个太监的最大追求,可谓身残志坚。但不能进京的话,就万事休提。
那怎么样才能进京呢?政绩?巴结司礼监里的大太监和皇帝宠妃?都试过了,说政绩的话,老徐干得中规中矩还不算坏。说巴结的话,灰色收入的一大半都花在找靠山上了。老徐想得开,他爱钱但更爱名,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做大明最有权势的太监,不仅所有付出都可以得到回报,而且还会名载史册,每一届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的名字都可以在写史书的官员那查得到的。史官们可以不理会别的大小太监,但一定会把每一届掌印太监的名字记录在书中,就像记录每一届内阁首辅一样,因为这是历史,历史需要斑斑在册。
但是老徐运气不好,或者说运势还没到,京城里司礼监的位子都满了,没位子让他去坐呀。要知道,南京镇守太监在明朝是太监中的最顶层的那一类人了,所以老徐也不可能去京城随便就干个什么职位,要进就只进司礼监。
暂时没位子不怕,怕的是有很多同行也对司礼监里的那些把椅子虎视眈眈呀。中都凤阳的镇守太监,京城里其它职位且和皇家关系好的太监,哪一个不是虎视眈眈,都是一群身残志坚、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呀。和这群人竞争才是最麻烦的,老徐冥思苦想,想出个主意———为万历爷建生祠。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