娥含冤死后,感天地、泣鬼神,三桩誓愿都实现。这是利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古老神话母体,牵动着感情的灵魂:蒙怨
的委屈,毁灭的悲哀,只好寄希望与天地、鬼神的正义。虽然神话作为原始文化是遥远的梦幻,但是它通过文学连通着
古今人们的心灵,这一点正是它的独到之处。文学巨著《红楼梦》中也有神话的色彩:女娲在清埂峰下炼五彩石补天剩
下的那块石头,出世、入世神话,虽然在整部红楼梦中微乎其微,但它却渲染了人世的梦幻和宇宙的永恒,提高了《红楼
梦》的审美情趣。《聊斋志异》是神话的进一步传承,其中的《龙肉》、《猪龙婆》、《产婆》是流传于民间的新神话,经过蒲
松龄的润饰,便有了新的活力,发出奕奕光彩。
我国古代神话有三大特点:即原始的质朴性;地域性;宗教化的倾向。这三大特点对后世的文化影响很大,主要表
现在三个方面:善于历史思维;书著作繁富;习惯于吟咏抒情小诗,不习惯长篇思维。
神话发展成后,神话自身的一些特点必然会对产生影响。这第三个特点习惯于吟咏抒情小诗,不习惯长
篇思维,直接影响长篇的创作框架,使的内容零散,不连贯。随着文人创作手法的逐渐成熟,长篇创作意识在
逐步培养,但从文学思维的角度去审视并非尽如人意。我国古代长篇框架结构比较好的寥若晨星,除《红楼梦》外
就首推《三国演义》及一批历史演义。《三国演义》在构建全书框架的时候,得益于陈寿的《三国志》和编年体史书
的影响,文体结构较连贯,内容框架较好。而《水浒》,描写宋末农民起义成立、发展、壮大、削弱、消亡,故事情节就显得
不够连贯,总体框架存在较大的缺陷。
其次,神话还有一个不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阴阳对立,而且互相渗透、转化的结构。如《愚公移山》中,愚公和智叟
形象———对立又相互转化,愚公名愚实智、智叟名智实愚,这一思维特点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特征,而且在哲学、文
学也表现的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戏曲中,它们大多数是“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的大团圆
的结构,以此博得读者情绪的慰籍,心理的满足。
纵观我国的上古神话不像古希腊、罗马那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们大多以零星、独立的片断流传,不成系统。
这就决定了中国长篇框架的缺陷,进而造就了作家缺乏长篇巨幅的思维。
中国远古神话,大多是原始社会劳动人民集体的创作。它们经历了口头流传的漫长岁月,直到文字发明以后,才被记载下来。
中国远古神话,以丰富神奇的想象,反映了远古社会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其中有:解释世界起源的《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反映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歌颂献身精神的《神农尝药》、《鲧禹治水》等等。
《女娲补天》讲的是:远古时候,天空突然塌下半边,出现了一个大洞,大地上洪水泛滥,猛兽横行,人类面临着巨大的灾难。这时,人类的母亲女娲挺身而出,炼出五彩石修补天空,拯救了人类。
《鲧禹治水》讲述了鲧、禹父子两代治理洪水的故事。远古时候,大地被洪水淹没,大神鲧偷了天帝的宝贝“息壤”——一种能自己生长的土,去堵塞洪水,事后被天帝处死。三年后,禹从鲧的肚子里跳出,继承父亲的事业,继续治水。八年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疏通了河道,使洪水流进了大海。
这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不仅反映了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征服自然的愿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不怕困难、英勇顽强地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伟大精神。
中国远古神话在民间流传很广,它给人以鼓舞和启发,促使人们把神奇的幻想变为现实。远古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后世的许多著名作家都从古代神话中吸取营养,创作出了优美、动人的文学篇章。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袁珂.袁珂神话论集[M].成都:四川出版社,2000.
[3]张艳云,秦云.白话山海经[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
[4]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M].成都:巴蜀书社,2002.
[5]邓君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