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女生耽美>研究我喜欢的张爱玲> 第八十六章 张爱玲的“胡离婚”的记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六章 张爱玲的“胡离婚”的记忆(1 / 2)

 我们看一个女子的心,看她选的恋人是再合适不过了隔着近一个世纪的距离,我们再来看张爱玲的这个恋人胡兰成:他不过是一个深藏着自卑情结的乡村才子;他不过是一个已经有过三次婚姻的已婚男人;他不过是一个已届38岁喜欢追声逐色的中年男子;更不过是一个为侵略者服务的变节者,和一个热心于政治勾当的投机分子

可真的就是这样一个人,成为张爱玲千万年之久千万人之中等待着的那一个他不是体面的正道中人,可他又是中国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的一种才子类型:道德与才情分离的才子类型,这种类型素有他们独到的风情∨爱玲对于人生是理智的机警的聪明的玲珑不过的,可所有这些都战胜不了一颗渴望与另一个心深深际会的女儿心

变的是时空,不变的是人心而况且这是封锁中的相逢,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紧迫感一样――太仓促的生命太浮游的情感太急迫的威胁――他们俩走在怎样的路上,已经不那么重要,两个人是不是走在同样的路上也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两颗心总是热的,两颗心总是近的

张爱玲讲了多少女人的故事?又怎能忘记自己也是女人?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就像在电车里遇见的那个令张爱玲悲怆的女人!

张爱玲渴望着爱的临近,却又恐惧着于爱的迷惑力,她清醒地认识着爱的本质,却又悲哀地迷乱于爱自失的过程

潜意识地等待着那个陌生又熟悉的人,千万年千万人之中无可替代的那个人;却又因稔熟千万年千万人普遍的规律而畏惧,畏惧于自我被卷入的狂热的力量,因而本能地要去逃避于爱的分量,惴惴于爱的降临

在她,爱的境界就是轻轻地问一声:“你也在这里吗?”

在胡兰成,一个美好的清俊的女孩子,就好像他倾慕欣赏的一句中国诗句或一副日本版画或一尊朝鲜的瓷器,要是要的,可也就是摆在那里就是了〗不厌高,海不厌深,儿女私情,高山大海,他两全了

张爱玲怎么会爱上这样一个人???

无数张学研究者的传记作者,都不吝笔墨,渲染了两人的这段“执手”之爱

――其实,这只是胡兰成司空见惯的一段风liu史

很多传记作者,也都为张爱玲做了辩护,大概都是说:乱世里,谁还能顾忌那么多呢?

――不对,这是张爱玲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张爱玲个性特异,看人一贯将情趣与气质放在首位,对胡兰成的污浊背景竟然不以为意♀是错其一

张爱玲自小与父亲不睦,又受“五四”之后青年们的影响,有叛逆倾向而这叛逆恰恰又针对着“五四”以后的新文化主潮,凡主潮主张的,她都充耳不闻因此,在对胡兰成的认识上,远不如姑姑那样警觉♀是错其二

甚至,她在《花凋》里讥讽过的自民国纪元起“就没有长过岁数”的舅舅,在看待张爱玲与胡兰成恋爱问题上,也曾忧心忡忡地说:“小瑛子怎么会和胡兰成在一起呢?”

张爱玲此时微妙复杂的心理,很清楚地流露在她这段时间创作的一个短篇《年轻的时候》里面在那篇里,大学生汝良爱上了俄籍女孩沁西亚,可是沁西亚的态度怎么样呢?“照说,一个规矩的女人,知道有人喜欢她,除非她打算嫁给那个人,否则就得远离他在中国如此,在外国也是如此可是――谁不喜欢同自己喜欢的人来往呢?难道她非得同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人来往么?”这是张爱玲的心声

是艾对于刚刚出校门的张爱玲来说,“没有人这样地爱过她没有什么爱及得上这样的爱”她在自己的作品《殷宝滟送花楼会》里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她要勇敢地去爱,她不再掩饰自己的感情

张爱玲的中篇《心经》中,许太太对许小寒说:“人活在世上,不过短短的几年爱,也不过短短的几年由他们去吧”张爱玲这样接受这种不适宜的爱,是不是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撒手”呢??

这在张爱玲,无疑是生命中最深最新鲜的爱的体验,她尽管对现世对人生总怀有一种虔诚敬重的“谦逊”,然而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她又确实是一个特立独行孤傲远人的女子,就连她弟弟在她成名之后见她一面都不太容易,她什么时候对人会有这样的谦卑与柔顺??

唯一的解释就是爱一个女子爱了人,往往会失去原来的自己看来张爱玲就深陷了这样的情形

如果没有这场恋爱,那么张爱玲无论怎样我行我素,外部世界都奈何不了她但是,只要一和胡兰成有了关联,她就必须接受舆论最严厉的评判

张爱玲的成功与人生价值,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一旦想以自己的率性与整个现实对抗,那就只有身败名裂♀是后话

可惜张爱玲在意气风发之际,毫不理会这一点

事实是:张爱玲不问政治,但日后政治却要来问她了

她不相信谁还能把她击败!苦酒就是这样在最甜蜜时酿成的她的“倾城之恋”,将要付出的是一生一世的代价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