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静静的照在金銮殿上.文官武将两行分列,康熙威武的坐在正大光明的殿牌下.君臣相顾,一时殿内平静如无人一般.
今天中午时候,裕亲王福全到乾清宫去见过了康熙.
当见到福全后背微驼,白发隐见与发辫,康熙心中隐隐做痛.他没有想到比自己只是大了两岁的哥哥此时竟然比自己苍老的厉害.想到以前这个哥哥为了辅佐自己坐稳江山,带兵四处征战,当时是何其的雄姿英发.而此时跟那个时候简直是换了一个人一样.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其中的原因.
二十九年,福全在征战噶尔丹的战役中战功频立,只可惜当时与胤禔观点有差,一时负气听信噶尔丹派遣的济隆胡土克图游说而坐失战机.后来,军中粮草不足,福全又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时候擅自率领部队内迁徙到哈吗尔岭以内驻守.
明明当时噶尔丹马倦人疲,如乘胜追击或可全面击溃,却落了个胜利在望,而却无胜绩.只因连连判断失误,频出下策.连清军刚被鼓足的锐气也被挫,士气一落千丈.康熙一怒之下,下御旨剥夺福全议政的权利,罚俸三年,撤消他佐领三军的军职.
福全也颇知自己的错误,回京城后痛定思痛之,曾经禁足数月不肯出门.后来,当康熙一次遇到去后宫给太后请安的福全的时候,发现他整个瘦下去了一圈.往日犀利的目光变得有些混浊,说话底气不组,全然失去了昔日的英姿.
福全嘴上虽然不说,但心中却也是相当痛恨自己当年的决策.一直念念不忘与噶尔丹的交战,只想有朝一日能重新征战沙场,为自己雪洗屈辱.所以平时虽然闲在家里,不能参政议政,他就从别的王爷贝勒那里打听来消息,私下里研究怎么对付噶尔丹.
康熙自然知道福全的心思,平时便也会故意透露些重要消息给他,让他随时能清楚与噶尔丹之间的防守情况.
今天福全去给太后请安后,疼爱儿子的太后见他精神比以前更为不好,心中不忍见他就这样一直失落下去,便借口康熙最近忙于国事,有几天不曾见面,打发他代自己来瞧瞧康熙.兄弟两个人一见面,康熙看他比平时又有些清瘦,等福全说出是代太后来看望自己,康熙就明了太后的想法.也就顺水推舟,借着玉姑娘的身份说起了现在噶尔丹对蒙古的进犯.并详细说了玉姑娘以前曾经断言明年将是对噶尔丹作战的大好机会.
福全见皇上与自己主动提起战事,心中知道他原谅了自己的过失.感激之余,便也就将自己平日所想的对策一一阐述而来.尤其说到现在噶尔丹背腹受敌----前有清军阻击,后有其侄子策旺阿拉布坦的追击,加上其他蒙古部落自与清朝结盟以来对他的打击,应该是绝好的平叛时间.康熙见福全自己想法颇为相近,不禁龙颜大喜.当下准他从此后参政议政,专注与对噶尔丹的作战策划.
那福全一听,自己的愿望将实现,当时便觉得神清气爽,浑身通泰,言谈举止之中立时显得英气勃发,一扫刚才的颓废.康熙看在眼里,自然也很是高兴.
康熙与福全交谈后心中有了底细,趁热打铁,下午便要与众臣子议论此事.
想到这里,康熙先是含笑看了一眼被赐坐的福全,然后目光在众位臣子身上转了一圈,沉声道:"众爱卿,是继续与准噶尔结盟还是平叛其频频侵扰,大家出言议议吧."
众臣子一听,相互交头接耳,低下顿时一片低语声.
等了一会,见无人主动上前说话,康熙便挺直了身子,说道:"有那位爱卿站出来说说."
众臣子止住了耳语.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
康熙的目光逐渐凌厉起来,他方要再开口,一个须发皆白的文官从列队中站出,高声道:"臣以为,和为贵.还是与准噶尔部结盟为好."
"何以见得?"康熙眯了一下眼睛,放缓了声音问道:"张总督不妨祥细说来听听."
"万岁,"张总督清了一下嗓子说道:"台湾统一历经二十年多年,人力财力耗费无数,民疲与战.且准噶尔部远在漠北以外,其族善于骑射,行踪不定,我军要是对其作战,必要远征.此地到蒙古路途遥远,给养困难.还是不战的好."
康熙面无表情,"恩"了一声.
张总督未及退回,一武官从武官队列走出来高呼:"万岁,臣以为进取漠北,征剿准噶尔为上策."
康熙仰身靠在龙椅上,问:"吕爱卿给朕说说为和征剿为上策?"
吕将军上前说道:"蒙古各族皆肯臣服大清,与大清结为盟友,同享和平.只有准噶尔不肯,时时侵扰,如不平叛则可能带动其他蒙古族反意.再说准噶尔部与我军以前有过交战,虽各有胜负,但我大清根基深固,各地援助则能再战;而准噶尔部游牧为主,无根无基,如能将其主部队一举围剿,他们则要缓上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元气,到那时候不得不臣服我大清."
说完他横睨张总督一眼,转身入列.
康熙自龙案上端起盖碗茶,轻啜了一口,道:"和与战各有利弊.众卿家各自说说自己想法."
张总督出列道:"准噶尔不过一游牧族人,全无与我天朝抗衡力量,臣还是主张以仁对其,以彰显我大清恩威,所以臣还是以为结盟为上策."
"万岁,"又有人出列道:"准噶尔部远离大清疆土,自失去其根源之地伊犁之后,族人也不过是马上随行,走到那里那里为家,不足为祸患."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