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光阴似箭。
转眼间,一晃就是三十多年过去了,王晓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大显身手,悬壶济世,把一个太和堂搞得有声有色,成了一个名副其实救难所,遇到看不起病的穷人,便免费施药救治,从不看人使药,从不不怠慢病人,由于王晓峰有一手祖传的针灸技术,医术高超到了登极造峰的境界,赢得了‘妙手神针’的称号。早已成为这一带赫赫有名的神医秀士王神仙。
此时,王晓峰认为自己年事已高,精力有限,就任人为贤,把太和堂交给儿子洞生打理,自己不再坐堂看病,却和关世高结伴,在苍山深处,结草为庵,两人过起了闲云野鹤隐居生活。
说是隐居,也不全是,他们俩也经常到太平庄的紫金观,找玉清道长,听他讲经论道,跟他学习参禅悟道,打坐入定。
关世高是紫金观的老禅越,几十年如一日的大施主,自然和玉清道长走得亲近。
王晓峰虽不是什么大施主,他却是这一带出了名的神医,进山采药,那是常事。
经常进山采药时路过紫金观,由于太平镇离苍山路途遥远。王晓峰便于先一天下午,早早启程来到紫金观住一宿,第二天天不亮在带徒弟爬山采药。往往下山时天色已晚,便又在山脚下的紫金观打点休息,晚上聆听玉清道长讲经论道。
王晓峰十分敬佩玉清道长渊博精深博大的道学知识。
玉清道长也很诚敬王晓峰身怀悬壶济世的情怀和绝技。
久而久之,两人都觉得与对方志趣相投,相见恨晚,遂结为莫逆之交。
王晓峰每次进山采药,回来都要在紫金观住两宿,跟着玉清道长学习参禅悟道。
玉清道长,为了不让王晓峰在路上耽误太多的时间,影响王晓峰治病救人,特为他传授了一个简单易学的神行法,就是把两个甲马拴在腿上,教他几句真言咒语,只要他掐法念动咒语,便会觉得身轻如燕,脚下生风,长袍哗啦啦的作响,耳旁风起,离地尺余,几十里山路,顷刻间,转眼就到。
有了这个神行法,王晓峰如虎添翼,只要有人前来请他看病,不管路途多远都能随叫随到。
一般来请医生出诊看病的,大都是些年纪太大,走不动的老人,或者是些病情严重,不宜于路途颠簸的病危病人。
王晓峰从此学会了神行法,不管路途远近,只要说清病人的病情特征,和家庭具体地址,王晓峰绝对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病人家中,凭借几枚祖传的银针,能够妙手回春,为病人解除痛苦,转危为安。
遇到距离太平镇较远的病人,王晓峰一般就留病人家属在此等待,他先去给病人看病,等他看完病回来开好处方,家属便可以直接抓上药回家。
这样来叫大夫的病人的家属,就可以少跑一个来回的路程,这样既省力,又省时间,不耽误病人吃药治病。
王晓峰便看完病可以早早的回来,在太和堂继续坐堂给其他病人看病。
这样久而久之,王神医、王神仙的美名不翼而飞,一时间传的神乎其神。招惹得太和堂一时门庭若市,有慕名来求医看病的,也有专程来窥看王神仙英容笑貌的,见他果然神情飘逸洒脱,与众不同;一身仙风道骨,道貌岸然,气度非凡。
一时间,街头巷尾,议论纷纷,都说他是天降神医,杏林的一枝奇葩。
此时,刘海涛早已学业已成,回到家乡自立门户,做了一位乡间游医,继承师父的医德,发扬光大救死扶伤的美德。
现在的太和堂由长子洞生和三子康生,兄弟俩继承祖业,把太和堂悬壶济世的精神更加发扬光大。
次子福生是个秀才,坐馆教书育人,已经是桃李满天下。他也已经拥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
洞生兄弟俩,偶尔遇到什么疑难大病,两人无法处理解决的病症,便飞鸽传信向父亲求教。
王晓峰只要一得到儿子们飞鸽传寄的求教信,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他立马启动神行术,赶到病榻前,亲自实施抢救措施,及时抢救病人,使病人转危为安后,在慢慢地给儿子仔细的分析病人的病情病因,再制定下一步的施救方案。
王晓峰深深的懂得做医生的天职,时间就是生命,刻不容缓,一个生命的存亡与否,就在瞬息之间,容不得做医生的有半点迟缓。
常言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王晓峰坎坷一生的行医生涯,从地方到军营,从军营到地方,被他从死亡线上救活过来的人,多的数也数不清。
他对医术精益求精,他的一生都在勤勤恳恳地解密人体的秘密,孜孜不倦的探讨医术界的最高境界。
王晓峰没有辜负关家母子的知遇之恩,他把他一生的所学,毫无保留的奉献给沧州人民,他不愧是悬壶济世的医学世家出身,他把祖传的绝活针灸医术,更加完善弘扬光大。将一个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在他这里表现得得淋漓尽致。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