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浴火重生大同梦> 第六十四章 东征西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四章 东征西讨(2 / 2)

卫青第一次来北京,心中暗叹还是武汉好,看来要把京城这帮先生学究吓回去还需费上一番功夫。只好凝神戒备,静候杨度出招。

只听杨度徐徐言道:“先生的大作在下是很佩服的,只是遍阅所著,以白话居多,且经典掌故甚少。似乎有失厚重吧,”这话已是直贬卫青为低级文人了。

卫青心中暗骂,难道你让老子去抄李白的诗,那还不被你们这帮家伙笑破肚皮。脸上却露出一丝不屑,似乎根本就懒得回答这么低级的问题。其实是在故弄玄虚,争取思考的时间。

杨度见他这种表情,心中也在打鼓。他是有备而来的,原先想好这第一个问题问得冠冕堂皇、攻守兼备。早预备下了十几种应答方案。比如他若说白话通俗易懂、利于普及,他就会反驳道德文章原本就是为教化人心、培育儒雅之气而设,难道这些粗俗的白话文也有此功效。再进一步质疑卫青在格律文章方面的修养。

再比如他说文章里面少用典故,是因为破旧立新、免受前人思想的羁绊。那时他立刻就哈哈大笑,质问他难道孔圣先贤也是羁绊,若是没有了前人的厚重积淀,如何能出浩然文气、凛然正气,

杨度之所以这么苦心积虑的当众为难卫青,除了一点文人相轻的微妙心理外,自己的内心深处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斗争。

当他面对这些看似不合格律的白话文章,既觉简明易懂,同时似乎更加能够把一些深邃的、玄之又玄的理论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最重要的是避免了文言文中因大量使用通假字而致的歧义。隐约感觉如能加以推广,应该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可儒学的思维定式,不但是对他,对当时几乎每个文人都是根深蒂固的。需要深入地消化和理解。对自己所下的判断似信非信。用这种方式来质问作者,准确地说正是对自身反思的延续。

若不是因为这样的矛盾、心虚,这位心高气傲的名士也不会预先就做了这么多安排。

万没料到话一出口,卫青立刻摆出这种不值一辩的姿态,仿佛自己问了一个极其幼稚的问题。就像绞尽脑汁做了一篇自以为高明的文章,老师看了一眼就让你重写一样。心中如何不慌。

卫青哪里知道他心中这么复杂的情绪,只道这家伙可恶之极,明摆着存心要老子当众出丑,非得好好整治整治他不可。

卫青脸上泛出诡异的微笑:“杨先生,你说这世上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的蛋那?”这本是他听来的一个整人问题,换了是一般人,听过哈哈一笑,基本上就完事了。

可在杨度这个大才子听来,却吃惊不小。你要说先有*,这鸡蛋从何而来?要说先有蛋,这鸡又是怎么来的呢?随即想到如果把文言文比作鸡蛋,体积小却包容着一切鸡的元素,直至孵化出小鸡。鸡的外形和内涵虽然比小小的鸡蛋结构复杂得多,但始终源自于蛋,而且也能提炼出包含鸡全部元素的鸡蛋。正可以比作白话文。

若是单凭一只鸡蛋,自然想象不出复杂的鸡是什么样子。也就是说鸡本身比单单一只鸡蛋更有表达力和说服力。然而鸡蛋虽小,却是鸡的精华凝聚体。

鸡和鸡蛋既然同源同流、互为繁衍,那么又何必去计较谁先谁后、孰优孰劣呢?

从实际的角度出发,鸡显然要比鸡蛋更为直接、更加实用。

由此推演下去也就是说——

杨度想到这里,不禁背上直冒冷汗。这个卫青果真名不虚传。太厉害了!轻描淡写的随口一句,竟然包容了无穷的哲理,而且其中似乎隐含禅机。他哪里知道在二十一世纪,这样的问题一本杂志上都可以翻出一长串。卫青压根就没想过什么哲理大道,只是为了扰乱他的心神而已。

杨度忽然眼睛一亮,仰天长笑:“中华文化,同祖同宗、同根同源,凡利国除弊者,皆可取之。宪法纲要,指日可成!”多日来苦思冥想不得其解的难题顷刻间融会贯通。

深注卫青片刻,诚恳道:“卫先生,杨度受教了。”

杨度飘然离去,卫青大惑。

这位杨度先生历经这番波折后,日后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这是后话。

作者语:

杨度,字皙子。早年留学日本,极力倡导满清君主立宪。清王朝覆灭后,又作为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主要帮凶,成了臭名昭著的“洪宪祸首”。袁倒台后,杨度政坛失意,转而学佛。其后逐渐接触马克思主义,晚年竟然成为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的**员。

杨度一生角色转换迅疾多变,令人目不暇接。同时也折射出近代中国政治思潮斗争之激荡与惨烈。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