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各位书友的书评,虽然也有点心理准备,但还是没想到各位兄弟对这一段议和的事情反映这么激烈,事实上做为一本YY,主人公上来就毁天灭地也不是没什么可能的,但是要求有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还要求尽量的合情合理,否则就不能叫书了。
下面我们大家探讨一下晚明时期,明朝是否有完全把后金这个地方政权消灭的实力。首先讨论内政方面,打仗是要花钱的,可以说国库的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结局,而在历史上的晚明时期,万历朝打的朝鲜战争,先后用掉上千万两白银,其他如宁夏、川贵等平乱,虽是小敲小打,也动辄百万两。至万历后期,辽东之战越打越大,从此以后,变成了一个无底洞,越填越深,至崇祯朝时,已不知填进去了多少。还有官员贪污,顾炎武就这样说:“士大夫之无耻,谓之国耻。”便可以猜想一下当时官场的黑暗面,还有一位当时的户科给事中韩一良一针见血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皇上要求文官不爱钱,但现在的世局,何处不是用钱之地?何官不是爱钱之人?皇人亦知文官不得不爱钱,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文官本来就是以钱晋官,做官之后自然要把本钱捞回来!”还有一首诗:“督抚连车载,京堂上斗量。好官昏夜考,美缺袖中商。”这两个方面已经决定了晚明时期的内政基本状况是不可能好的。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便是西北地区农民大起义,当时的陕北一带,本就地瘠民穷,交通不便,到了崇祯年间,更是年年旱灾。如崇祯元年春夏,陕北滴雨未下,庄稼全被枯死。到了崇祯二年,旱情更加严重,延安、庆阳一带,便是灾情最重的地方。马懋才是陕北安塞县人,天启五年进士,备员行人。他先后到过关外、贵州、湖广等地执行过公务,对各地惨状比较了解。但他认为,各地情形,“未有极苦极惨如所见臣乡之灾异者!”其实际情形远远超出有些大臣所描述的那种“父弃子,夫鬻其妻”、“掘草根以为食、采白石以充饥”之程度。因而引起了明末农民大起义。当然还有很多方面,这里就不一一详列,所以以袁崇焕之才,他的平辽三略也是一、用辽人守辽土;二、屯田,以辽土养军队;三、以守为主,等待机会再出击,这样的以守为主的战略。
当然,在本书YY大前提下,主角回到明朝,因为有了几百年的历史积累,对当时状况有所了解,使得历史走向没有变得那么不可收拾,但是凡事要实事求是,那么大一个破摊子,怎么可能一下子把漏洞全补好呢?原本历史上,崇祯皇帝对西北灾情只用了10万两银子来救灾,而在本书中主人公动用的是百倍千倍的数量;原本历史上,崇祯皇帝对拖欠士兵工资等需要用钱的地方采取的对策是“加征加派”,不惜把税征到百姓重孙子辈,而在本书中,主人公采取的办法是掏干净内库和开源节流,还免去了重灾区的税。这些决定了现在主人公手里是没有多少银子来建立更强大军队去一口气灭掉满族当时这个正处于上升期的政权的!要想不让国家发生动荡,抽出精力来发展国内,当时明朝只有谈和,这和什么丧权辱国、民族大义无关。反过来说,满方的长处,主要只是“明朝本身的腐败”,以及清军战斗力强劲和统帅部高明的军事才能。明朝这边,只要有一二大将稳稳镇守宁远前线,清方的长处就发挥不出了。持久的缠斗下去,满清势必难以支持。满方从来没有期望真能征服明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祖宗,长期来做明朝所封的边疆小官。努尔哈赤幼时住在明朝大将李成梁家里,类似童仆奴隶。所以他们对于明朝有先天性的敬畏,自卑感很深。可以这么总结“明朝是自己覆灭的,并非给满清所打垮。”
也有兄弟提出皇太极等人都是狼子野心的人,不可能会甘心情愿的臣服明朝,这里我从金庸的“袁崇焕评传”中抄下一部分,因为他金大侠比我研究得透彻,可以说明更多的问题——
“差不多在每个战役之后,清方总是建议谈和。因为他们对于目前的成就早就喜出望外,本来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只求明方正式承认他们所占的土地,让他们能永久保有,就已心满意足了。但明朝从来置之不理,认为对方根本没有谈和的资格。明朝的态度是这样:“你们是朝廷的部属,只能服从命令,怎么能要求谈判和平?”这种死要面子的心理,使得明朝始终没有能争取到一段喘息的时间来整顿军备、巩固防御。袁崇焕充分了解到争取暂时和平的必要。努尔哈赤的逝世正是一个好机会。这时刚好有一个五台山的喇嘛李喇嘛来到宁远。满洲人信佛教,尊崇喇嘛,袁崇焕就请李喇嘛作居间的使者,派了两名都司和随从等三十三人,于天启六年十月去沈阳吊祭努尔哈赤之丧,作初步的和平试探。但他知道朝廷绝不喜欢提“议和”两字,所以报告朝廷时,只说是派人去窥探虚实,以决定对之征讨呢,还是招安⑦。这种夸大的说法,目的自在满足皇帝和大臣的虚荣心。
明清双方统帅都熟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袁崇焕这出“柴桑口卧龙吊丧”,皇太极如何会不省得?他将计就计,于十一月派了两名使者,与李喇嘛一起来到宁远,致书袁崇焕,表示了和平的意向。其中说:“你停息干戈,派李喇嘛来吊丧,并贺新君登位。你既以礼来,我也当以礼往,所以派官来道谢。至于和议一事,我父亲上次来宁远时,曾有文书给明朝朝廷,请你转呈,但迄今没有答复。你的君主如果答应前书,愿意和平,应当以诚信为先。”
书信中将金国(当时满清的正式国号是“金”,后来才改为“大清”。⑧)与中国平头并列。袁崇焕深刻了解朝廷自高自大,对于文书的体例十分看重,如将来信转呈,必定要碰大钉子,同时见到信中语气也不大客气,便告知使者说,此信格式不合,碍难入奏,将原信交给使者退回。皇太极改写了信封上的格式,袁崇焕认为仍然不对,又再退回。皇太极第三次改写,自处于较低地位,袁崇焕才收了信。但明朝仍是一贯的不答。
第二年正月(在金国是天聪元年),皇太极再遣前使,致书袁崇焕求和,信中说:“两国所以构兵,在于以前明朝派到辽东的官员认为中国皇帝是在天上,自高自大,欺压弱小部族,我们忍无可忍,才起兵反抗。”下面照例列举七大恨,然后提议讲和。讲和要送礼,要求最初缔结和约时中国送给金国金十万两,银百万两、缎百万匹、布千万匹。缔约后两国每年交换礼物,金国送礼:东珠十颗,貂皮千张、人参千斤。中国送礼:金一万两、银十万两、缎十万匹、布三十万匹。两国缔结和约后,就对天发誓,永远信守。
所提的要求是经济性的,可见当时满清深感财政困难,对布匹的需要尤其殷切。
大概袁崇焕要奏报朝廷,等候批复,所以隔了两个月金国使者才回去,随同明方使者,带去袁崇焕及李喇嘛的书信各一;猜想朝廷对金方的要求全部拒绝,所以袁崇焕无法作出任何让步,他的回信内容雄辩,文采焕发,说道:过去的纠纷,都是因双方边境小民口舌争竞而起,这些人都已受到了应得的惩罚,再要追究是非,也已无法到阴世地府去细查,只盼双方都忘记了吧。你十年苦战,既然为的只是这七件事,现在你的仇敌叶赫等等都早给你灭了。为了你们用兵,辽河两岸死者岂止十人?仳离改嫁的哪里只有老女一人?辽沈界内人民的性命都不能自保,还说甚么财物?你的仇怨早都雪了,早已志得意满。只不过这些极惨极痛之事,我们明朝难以忍受罢了。今后若要修好,那么请问:你如何退出已占去的城池地方?如何送还俘虏去的男女百姓?只有盼你仁明慈惠、敬天爱人而作出决定了。你所要求的财物,以中国物资的丰富,本来不会小气,只是过去没有成例,多取也不合天意,还是请你重行斟酌罢。和谈正在进行,你为甚么又对朝鲜用兵?我们文武官属不免怀疑你言不由衷了。希望你撤兵,以证明你的盛德。
李喇嘛的信中说:袁巡抚是活佛出世,对于是非道理,心下十分分明,这样的好人是不容易遇到的,愿汗与各王子一切都放开了吧,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皇太极回信给袁崇焕说:过去的怨仇,当然是算了,否则又何必议和修好?你们的土地人民归我之后,都已安定,这是天意,如果重行归还,那既违反天意,又对不起人民。金国所以要出兵朝鲜,完全是由于朝鲜不对,现在已讲和了。说到“言不由衷”,为甚么你一面说要修好,一面又派哨卒来我方侦察,收纳我方逃亡,部队逼近我边界,修筑城堡?其实是你才“言不由衷”,我国将帅对你也大有怀疑。至于所要求的“初和之礼”,金银等可以减半,缎布只要原来要求的半成。我方也以东珠、人参、狐皮、貂皮等物还赠,表示双方完全公平。既和之后,双方互赠仍如前议。如果同意,希望办得越快越好。
关于来往书信的格式,皇太极提议:“天”字最高,明朝皇帝低“天”一字,金国汗低明朝皇帝一字,明朝诸臣低金国汗一字。
他答复李喇嘛的信中,抱怨明朝皇帝对他的书信从来不加理睬;又说:你劝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话很对,但为甚么只劝我而不去劝明朝皇帝?如果双方都回头修好,岂不甚善?后来皇太极又致书袁崇焕,抗议他修筑塔山、大凌河、锦州等城的防御工事,认为是缺乏和平诚意,并提议划定疆界。平心而论,明朝朝廷瞧不起金国,于对方来信一概不答,只由地方官和对方通信,金国也难免气愤。金国的经济要求,虽说是双方互赠,实质上当然是金方大占便宜。金方答应赠送的东珠、人参、貂皮等物,大概最多只能抵过绸缎布匹的价值,明方付出的每年一万两黄金、十万两银子,等于是无偿赠与。那时一两黄金约等于十两银子(明初等于四两,后来金贵银贱),明朝每年以二十万两银子买得一年和平,代价低廉之至。熊廷弼守辽之时,单是他一军每个月的饷银就需十多万两银子。如果有了十年和平,大加整编军队,再出兵挑战,主动与被动的形势就转过来了。
皇太极对于缎布的要求一下子就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五,而且又建议以适当礼物还报,希望和议尽快办理,可见对于缔结和平的确具有极大诚意。他自知人口与兵力有限,经不起长期的消耗战⑨。此后每发生一次战争,便提一次和平要求。”
可以看出,哪怕是皇太极、多尔衮等天大本事的人,要想吞下明朝这个身边的超级大国,他们也是没有抱多大的幻想的。综上所述,兄弟们在书评中纷纷说应该一鼓作气的灭掉满族,那是做不到,也没必要的。再说了,就算抛开以上因素不谈,彻底YY,灭了满族后,东北地区也不可能立刻就繁荣昌盛,其中还需要大面积的移民、开发等等,而且还立刻要面对众多、关系复杂的蒙古部落,那么战争就长了,恐怕写个百来章也写不完啊(苦笑)。
当然,以上只是我一家之言,书中的世界地图啊、皇太极游北京啊什么的只不过是增加书的趣味,一时想到就写了,当时我想反正YY书就不可能和历史完全相符,至于是不是败笔我就还不知道了。另外就是更新的事情,过年期间可能会停一段时间,当然免不了的走东家上西家,没办法,每年的规矩。过完年后我一定尽快更新,各位放心。欢迎喜欢这本的兄弟多多指点,我这里多多......谢了!!:)顺便说一声,大家过年都愉快啊!;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