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在这里为这些死去的义士送行,他们都是我们大明的好男儿,他们无愧于神州,无愧于百姓。他们的英名将永远记在我们的心里——/
现在我宣布,只要是这次牺牲的人全部按大明军律抚恤,他家属永不交赋税;回来的人只要愿意可以跟随我也可以加入军旅。”
随着太子的话,下面传了一阵欢呼声,当然还有很多议论,绝大部分都是赞扬,除了一个人低声的议论。
“百年的磨难,百年的耻辱,胡虏霸我中华百年,我中华贵胄苦难百年。
现在这一切都不存在了,三年前我们终于夺回了我们汉人的锦绣河山,现在的我们不是腐烂的宋朝,我们是大明朝,我们再也不是什么低贱的‘南人’、‘汉人’,我是大明朝的太子,你们是大明朝的子民。
我们绝不会放过那些欺负过我们的敌人,不管他是蒙古人还是什么倭寇,即使是失败一万次,我们也绝不会忘记我们的仇恨,我们也绝不会放下我们的武器。
我现在要告诉大家一件事,我的父亲,也就是大明皇帝并没有忘记大家,虽然我们还在准备北伐、准备南征、准备一举扫清所有的蒙元余孽,可是我皇绝不会任由自己的子民受苦受难。”
朱标说到这里停了下来,他拉过旁边的于显然后说道:“这位是于显于指挥使,他就是父皇派来的抗倭指挥使。”
随着太子的话语人们的目光全部转到了这个中年武将的身上,先前对于他身份的猜测也完全揭开了,也只有这样大的官才可以跟在太子的后面与松江知府并列。
于显没有让大家失望,当他粗哑难听的声音响起的时候,人们觉得只有这样的声音才可以配得上那魁梧的身材,也才可以表明这是一个久经沙场的猛将。
“我是于显,对于倭寇我没什么好说的,就一个字——杀,管他什么人只要他敢来就得过我这关。
我刚刚来的时候还直发愁,要守的地方那么多,可我却没有那么多人。不过现在我不愁了,有你们这样子的百姓我还怕个鸟!
现在我就一句话,大家看到倭寇来了就抄家伙干,有对付不了的就赶紧叫老于一声,老于就带兵过来,然后就直接杀到他老家去,看他还敢不敢来。
…………”
*************************************************************************
傍晚
松江驿馆
细川赖之正在奋笔急书。
“幕府大将军敬上,臣管领细川赖之诤言:
当前大明绝非他朝可比,民风强悍、猛将如云、君明臣贤,对于大明万不可乱起战端。
臣已至松江府,此府之富匪夷所思,臣领近江与之如荒野,京都与之若野村,年产锦缎十万计,棉布无数,且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一府所出若我数国。而大明四百州、一等上州数十,大明国力绝非我国可以之相比。
臣观明民,富不畏死、穷不丧志,前次松井入袭皆为民壮歼之,可知其民风;观其臣,知府李贤虽为一府之长,仅中人之资财,且亲民善政,实为能吏;再观其君,明太子今在松江,不以皇尊,亲负民骸而不为耻,行走民间不以危,慷慨而言鼓动民心,他日为君必为明君,故臣进言与大明交往宜慎之又慎。
现明皇已令指挥使于显至东海防倭,虽不闻其名,在大明诸将中唯一小卒耳,但臣今日观其形实为猛将。由此可知今日明国良将之多。
故臣特此回书,望赐专断之权以应明君,亦望大将军阁下约束诸国,否则恐大祸将至…………”
“信直——,你进来。”当细川赖之收好信笺之后长长的呼了口气,然后转身对门外守侯的细川信直喊道。
“明日你就回国,务必亲手把信交与大将军,取得将军回函之后尽快回来。。”
“嗨——”
“事关国事,千万小心啊!”
-
-
注:
朱标——朱标一生的记载很少,但几乎没有贬低之词,虽然他早死,可是风尘以为他若为君必为一代明君。朱标曾阻止父亲杀戮功臣的行动,可是最终却失败了,在本书中将来自有描述。史书为据,朱标一生多次代父巡狩天下,对于大明朝的吏治他也有相当大的贡献,精于建设,明代官府的六扇门的格局据说就是他的设计。在他去世前巡视西北的时候因病卧床,可就是此时他依然上书朱元璋,书中尽为治国建设吏治之言,可惜他却死在那里。可惜可叹啊!
-
作者的话:风尘对于满清编写的史书持相当大的怀疑态度(对于满清随意改史的行为我就不多说了),而朱元璋就是一个最大也是最好抹黑的人物,所以在本书中有些东西与史不符,大家就不要太计较了。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