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无清> 袁崇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袁崇焕(2 / 2)

《国榷》卷八十九又有记载:“初,广宁塞外有炒化、暖兔,贵英诸虏。蓟镇三协有三十六家守门诸夷。所云西虏也。皆受我赏。建虏虽强,其势未大合。至是,中外迎上指。谓通建虏,并革其赏。诸夷已閧然。会塞外饥,请粟。上坚不予,且罪阑出者。于是东边诸胡群起飚去,乃尽折入建虏,不受汉索也。”

可见谈迁认为崇祯在蒙古人饥荒时不知乘机拉拢,才是蒙古人投向后金引其入寇的主因。

磔刑处死

明思宗(1610—1644)在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初将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在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明思宗以“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罪名于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行刑那天,毫无惧色,他被五花大绑,押上刑场,“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卒年四十七岁。(《石匮书》)。

世传清太宗皇太极(1592—1643)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明思宗中计,以为谋反;但是阎崇年等一些学者则倾向于认为明思宗杀是因为朝廷内阉党余孽的诬陷,皇太极的反间计只是落狱之因。

对反间计,《明史》传,记载:“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

《明季北略》则记载:“都中又喧言崇焕导虏入犯,上甚切齿。先是,虏出猎,掳我多人。中有二珰,上命侦崇焕者,亦被掳。虏视之,知为珰也,乃设一记,佯为袁遗书约犯边,答云:“知道了,多谢袁爷。”又佯惊云:“乃为珰闻,缚珰亟斩之!”又故遗一奴私放珰归。珰归,上其事。上再召崇焕入,即下诏狱。”

在行刑前,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平反经过

一些史料记载,南明政府早在乾隆帝下诏为平反前多年,就曾经为平反:

钱海岳先生的《南明史》详细记载了南明政府对的三次平反,层次不断提高。

史料之一

(崇祯十七年五月),安宗《登极恩诏》……又复、赵光抃原官。

明安宗即弘光帝,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在崇祯死后于南京即位登基。

袁公于崇祯三年冤杀,

赵光抃在崇祯十六年冤斩。

崇祯十五年,蓟州被围,光抃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州、永平、山海关、通州、天津诸军务。光汴治军严谨,作战骁勇,临危不惧。光汴至蓟州前线,率二骑冲破鬼子重围疾驰入城,城上欢呼“新督莅任”,满寇望而惊叹,蓟州之围遂解。光汴率部援南闯北,“不释鞍甲者七阅月,斩虏首千六百有奇”。十六年初夏,在截击满寇归路的螺山战役中,国军将领各保实力,互不协同作战而被敌各个击破。后来皇帝却逮捕光忭,作为替罪羊杀害。

史料之二

弘光元年二月,(安宗)予、王在晋祭葬。

弘光元年即公元1645年。王在晋在崇祯朝为兵部尚书,因张庆臻改敕书事牵连,被崇祯帝处罚过当,革职回家死去。

史料之三

昭宗以邝露言,谥“襄愍”。

明昭宗即永历皇帝。邝露在永历朝任中书舍人,在1650年清寇广州十二日大屠杀中遇难,

“襄愍”解释为:“甲胄有劳曰襄”(见《正义.谥法解》);“佐国逢难曰愍”(见《经世大典.臣谥》,刘熙曰:志义未究,遇难而死,可闵惜者也,故曰愍”)。属于赞扬性的褒谥,用来表扬有军功但蒙冤遇害的大臣。

熊廷弼抗敌有功却被阉党杀害,崇祯为他平反后,赠给熊廷弼的谥号,也是“襄愍”。被阉党余孽陷害的平反后,因为他立功和蒙冤的情况与熊公类似,永历政府就赠予了同样谥号,也是情理之中。

历史评价

“只认定‘不怕死、不爱钱’与‘曾经打过’十个字耳。强敌压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焕为关门必不可发一援宁之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亦但是置将与卒耳。而崇焕置母妻子百口於军中。纸上甲兵,禁中颇牧人,可自命也。而实从矢石锋刃中,住奴而遏奴者,其胆气较练,而伎俩较实。”(《崇祯实录》卷八)

“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盖缘道臣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之也。不然,何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乎?本官智勇兼全,宜优其职级,一切关外事权,悉以为之。而该道员缺,则听崇焕自择以代。”(《明熹宗实录》卷六八)

“初,虏势张甚。人心惶骇欲遁。自崇焕坚拒,气始振。关外九城得屹然拱护山海……藤县()之于东陲,亦勋劳多矣!初,经略高第议弃宁前锦右。果如其说,则辽西将非国之有也。赖藤县力持,成宁远之功,士气少奋。”(《国榷》)

“柳河败绩,士卒西奔。崇焕狂呼邀截,使各还守信地。关外城堡幸尔得存。至于宁远解围,誓众效死。金启倧一炮打坏虏营一角,虏乃旋退,危城得全。崇焕虽死于法,不可顿没其功也。”(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五,天启六年正月)

“(袁)军门领诸将及一万四千兵……由间路驰进北京,与贼对阵于皇城齐化门。贼直到沙窝门。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鏖战十数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兵三十里。贼之得不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朝鲜《仁祖实录》卷二十二)

“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孙承宗……而崇焕先置于极刑,妻子流数千里,刑浮于罪,冤哉!”(《明季北略》二十四)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传》)

“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清高宗实录》)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梁启超《袁督师传》)

纪念

1.袁督师庙(北京)

袁督师庙在北京龙潭湖公园,有康有为题书的“袁督师庙”匾额和对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2.纪念馆(北京)

死后,世传有佘氏义仆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为袁守墓。乾隆修订的《明史》也记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列传一百四十七·》)。纪念馆在北京崇文区花市斜街广东义园旧址,即原来的祠墓,手迹《听雨》以及康有为题写的“明袁督师庙记”手书等珍贵文物将珍藏于该纪念馆。原墓堂廊柱曾悬有保皇党人康有为所书对联: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

1952年2月,北京市规划局准备迁移城内所有墓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城市建设。照此规定,袁督师庙和墓均在迁移之列。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联名上书毛主席,呼吁保护袁墓:

“主席赐鉴:兹有陈者,北京市府因计划关系,将城内各义冢饬迁出城,其中广东新旧两义园有前明蓟辽督师遗墓和饲宇历见载籍,数百年来祭扫不绝。明末满洲久为边患,能捍御者以为最。满酋后施反间,崇焕竟以冤死,天下痛之。今日新史学家亦佥称为民族英雄,但或不知其词。墓即在咫尺。兹当提倡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之际,拟乞饬所司于该两处词、墓特予保全,并力。崇饰,以资观感,不胜企幸。”

毛主席回复叶恭绰:

“数月前接读惠书,并附萨镇冰先生所作诗一首,不久又接读大作二首,均极感谢。萨先生现已作古,其所作诗已成纪念品,兹付还,请予保存。近日又接先生等四人来信,说明末爱国领袖人物先生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此事嗣后请与彭真市长接洽为荷。”

至此,经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等人的多方努力,积极呼吁,北京市政府对墓进行了全面的修葺,墓古迹得以保存。

3.纪念园(广东东莞)

东莞纪念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由该镇村民与海外袁氏宗亲捐资一点二亿元人民币,在明代袁氏故居遗址兴建,占地共十一万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师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庙等。

2007年04月25日,原**副主席、国防部部长迟浩田将军专程到纪念园参观。迟浩田将军表示:“咱们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自古以来可以说是英雄豪杰辈出,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英雄,我们岳飞、都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褒有贬,经历坎坷,但是最终一条,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历史是公正的。”并亲手为纪念园写下了“护国爱民、英名永辉”的题字,高度评价民族英雄一生忠于国家、在民族大义面前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4.祠的守墓人

祠左边墙上有手书的“听雨”二字以及康有为撰写的《明袁督师庙记》,祠堂后墓位于正中,前面有一个石碑上书“有明袁大将军墓”,左边较小的圆墓据说埋葬着冒死盗取头颅的佘姓义士,也就是为守墓372年的佘姓家族的先人。

1630年,在北京西市被处以极刑,北京百姓误认为袁通敌,恨之入骨,明末史家张岱津津乐道地记下了这个血腥的场面“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到了夜里,的头颅在刑场,他的佘姓部下趁夜盗取了头颅,就埋在现在东花市斜街52号院内,还交代子孙,不必再回岭南原籍了,世世代代就在这里陪伴。60多岁的老太太佘幼芝自称从1630年至今,佘家已经守了372年的墓,历经了十七代。

在“特殊时期”期间,祠墓受到很大的破坏,不但石碑被推倒,因为传说的头颅是黄金打造的,袁墓还被刨开来,结果挖了一丈多深,没有找到黄金头,也没有人敢看到底有无尸骨。

1992年,政府重建了墓,2002年初,北京市政府又决定重修祠。

诗词

落第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秋闱赏月

战罢文场笋阵收,客徒不觉是中秋。月明银汉三千里,歌醉金秋十二楼。

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钥蟾宫任我游。

寻禹碑

衡岳镇南方,无气自滃郁。支分走别麓,峋嵝乃独出。

山尖神禹碑,兀然千古立。奇字蝌蚪形,后人不能识。

昔吾读韩诗,奇语动魂魄。所愧生南方,恨不长两翼。

奋飞到山顶,亲手为拂拭。今日扁舟过,系缆应努力。

晓起裹糇粮,殷勤带纸笔。攀援曷云疲,汗喘不敢息。

但见白云起,林深万感寂。自朝至日沉。归路志东西。

高下通幽寻,此碑沓无迹。岂果有神物,呵护作秘惜。

或缘我痴蒙,当前末由觌。因思朱晦翁,考异得其实。

禹碑徒传闻,山上无此石。始知昌黎叟,好奇误著述。

我乃为所愚,枉折游山屐。振策出山中,山花露欲滴。

咏独秀峰

玉笋瑶簪里,兹山独出群。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

黄河

河水奔流去,暄腾万马声。源从天上落,性本地中行。

独处真须激,清来自太平。济川吾有愿,击楫动深情。

度庚岭

客路过庚岭,乡关渐已违。江山原不改,世事近来非。

瑟岂齐门惯,人宁狗盗稀。驱车从此去,莫作旧时归。

山海关送季弟南还

公车犹记昔年情,万里从戎塞上征。牧圉此时犹捍御,驰驱何日慰生平!

由来友爱钟吾辈。肯把须眉负此生。去住安危俱莫问,燕然曾勒古人名。

弟兄于汝倍关情,此日临歧感慨生。磊落丈夫谁好剑,牢骚男子不能兵。

才堪逐电三驱捷,身上飞鹏一羽轻。行矣乡邦重努力,莫耽疏懒堕时名。

归庚岭步前韵

功名劳十载,心迹渐依违。道说还山是,惟言出塞非。

主恩天地重,臣遇古今稀。数卷封章外,浑然旧日归。

边中送别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记母

梦绕高堂最可哀,牵衣曾嘱早归来。母年已老家何有,国法难容子不才。

负米当时原可乐,读书今日反为灾。思亲想及黄泉见,泪血纷纷洒不开。

寄内

离多会少为功名,患难思量悔恨生。室有莱妻呼负负,家无担石累卿卿。

当时自矢风云志,今日方深儿女情。作妇更加供子职,死难塞责莫轻生。

忆弟

竞爽曾殇弱一人,何图家祸备艰辛。莫怜缧绁非其罪,自信累囚不辱身。

上将由来无善死,合家从此好安贫。音书欲穿言难尽,嘱汝高堂有老亲。

哭熊经略之一

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授夜谈兵。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苦失声。

哭熊经略之二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家贫资罄身难赎,贿赂公行杀有名。

脱帻愤深檀道济,爰书冤及魏元成。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坛善将兵。

南还别陈翼所总戎

慨慷同仇日,间关百战时。功高名主眷,心苦后人知。

麋鹿还山便,麒麟绘阁宜。去留都莫讶,秋草正离离。

偕弟煜夜坐等有作

忆到乡关百事愁,挑灯细语不能休。人心此时将何恃,予骨他日望尔收。

画里青山长入梦,镜中白发已盈头。但求烽火今平息,得遂闲身及早抽。

入狱

北阙勤王日,南冠就絷时。果然尊狱吏,悔不早舆尸。

执法人难恕,招犹我自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

狱中对月

天上月分明,看来感旧情。当年驰万马,半夜出长城。

锋镝曾求死,囹圄敢望生。心中无限事,宵柝击来惊。

临刑口占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