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留言版看到一个问题:“你写文章会先想结局吗?”
结果响应的人百分之九十都说不会,原因是1、预先想的结局与后来写的不符合,后来干脆不想2、文章是随想随写,因此根本没有想结局3、故事尚在进行中,所以没有结局
曾经看过很多书籍,上面都提到,写一篇文章必须构思,收集数据,安排段落等等才能下笔写,以我的习惯,一篇不知道结局的文章实在很难下笔,我怀疑那会变成空谈或者是只能拉长整个字数而已,好像有点“老太婆的裹脚布”一般。[燃^文^书库][www].[774][buy].[com]【更多精彩请访问】再者,进行中的故是不是不能拿来做文章题材,但是既然是文章总有个结局吧,如果结局与之前写的不一样,那该如何修改?而不知道结局的文章如何有个方向去前进?
因此,个人认为写文章必须有构思,收集资料,安排段落等的事前准备,如此的话就应该会有结局才对。
1、的技巧在表现上有几个基本原则,首先是文字的问题,其中两大类为“报告式”与“呈现式”,报告式为“间接表现法”,呈现式为“直接表现法”
如:
“宫殿已造完,又要措置那些宫殿外的苍松翠伯……宫殿内要摆列的,锦帷绣襦,宝箪文?……那一事不是剥民……”(随史遗文)
这就是作者向你做报告,文字没有力,不亲切,写任何文章应该尽量避免。因为这彷佛在听作者的一面之词,太主观了。
间接表现法作者重述故事,容易造成读者与书中世界隔阂。
“梦莲的身量不高,而全身没有一处长得不匀称,在她淘气的时候像个娃娃,当她生了气,或要做正经事的时候,她很像个发育完全的小妇人,使人敬畏。小长脸,眉目清秀……可是,不管她是怎样善变,在她的心的深处生了根的却是慈善,正直……”(老舍)
作者用间叙述语法来介绍一个人物,评说他的外貌,议论他的个性,没有力,写的不活,像科司特说的,最坏的人物写法“平面人”,像剪纸人物,而非活拖拖整个人在读者面前活动。
人物距离读者很远,因隔了一层障碍,这也是间接表现法最大的弊端。介绍景物,等都由作者复述,人物的关系不能自现。应该把脑中的记忆放述出来,变成实景。
2、避免以总结式复述笔法胶带人物的感觉和行动如:
“他第一次在课堂上看到她,就为她的美艳而顷倒,此后几个月来,她的倩影就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
此类行文把真实的形象抹去,而代之以抽象厘出来的总结,读者只知道他为她顷倒,但是如何顷倒,如何美艳读者无法得知,这就是总结式。
文字有两种特性,第一为实景,第二为虚象眼睛所及的实物,风景,人物,场景皆为实象,也是基础,具体的,传授到感觉里是实在的,呈现事物第一性的原来状态。单是实像的呈现便足够引起读者的感觉,不必再加什么“美极了”,“好听的很”这些虚的形容词。
由事物外象而即于人心感觉也是实像,如:“心头一热”,“毛骨悚然”,“心要跳出来”都是身体感官上的实在反应。“他感到恐怖”,“他很焦虑”,“他激动起来”这些都是过滤过的文字,是由感觉再抽离出来的。
3、话也应该避免复述
直接对话总比复述的间接对话来得活,但仍只占其中一个平面。当描述真实时还得加上第二层展现,如说话时的动静和神态,又从而发展至第三层展现,增添说话时对方的反应,以及周围的气氛和场景。如:“她质问丈夫昨晚凌晨三点才回来为何现在又要出去。看丈夫一心打扮不理她,便又大骂你干脆不必回来,每天晚上都出去,一定在外面有了女人……”
总比“昨晚三点才回来现在有要出去?”
“你走吧!不要回来,永远不要回来!”的描述好吧
4、创作的描述另一个方是就是“喻象”,凡创作者都必须善于利用喻象“她那些钩曲,多结,坚硬的像蟹脚一样的手指头”(莫伯桑)
这种形容多么鲜明有力,把那些虚象性的形容词表现的淋漓尽致。
杜甫的“雨脚如麻未断绝”,雨有脚,那么太阳也会有脚,叫做“日脚”也就是影子,头上的就叫做“日头”了。
再举一个例:“太阳很烈,天气很热”
“阳光辣花花的刺的睁不开眼,小狗趴在地上喘息,人们身上的汗水不断的流……”
哪一个好呢?
5、以他物喻本物,这两个像之间已经互动。如“以海浪比稻田”“以稻田比海浪”这就扩大了视野,将两者互动。
“风排山倒海的侵来”“狗而发出一种被女鬼绞死般的哀嚎声”这都是以他物喻本物,可以将文字表现的更鲜明和震撼力。
心理描写以内心独白意识来表现意识活动,是相当“主观”的叙述方式。
透过主角的眼睛看外象往往有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对写某一类很有用,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进入人物心里,将空间拉到最大,或缩到最小。但是运用此种方式只能让读者读到你的“脑之幕”,不流于平版沈闷很难。
因为这样的方式很容易犯上“说故事者介入故事”的毛病,为了不犯这个毛病,必须让读者走出你的意识之流,让他们感受到故事以外的故事。
意识活动不是纯粹抽象的,都是来自生活经验,因此必须是具体而实在的,人脑本是空白的,有外象反映才有意识可言,如同看电影逐次从脑中放映出景象,创作也应该如此。
那么,请注意看这段:“那垂老的女人口角正在痉挛……她冷静地骨立的石像似的站起来了,她开开版门,迈步在深夜中走出……走到无边的荒野……她赤身露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当中,于一?那间照见过往的一切,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抖,于是发抖……于是痉挛……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露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鲁迅)
这一段是内心戏,也是心里描写,那好,除了上面的文字之外你还看到什么,是否有一种超脱文字彷佛看到一幅画的感觉?这个女人在鲁迅的笔下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感觉,甚至让人好像见到一幅奇特的画,因此这是成功的。
以交错的方式来倒述回忆,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关键性的场景,其次是妥善安排段落出现的次序,再来就是要有自然的过场,不可在场与场之间有太明显的切割现象,也就是隔阂太远。
所谓叙事观点有两义,一是“由谁来叙述故事”二是“见事观点”
此观点约分三类第一类:举凡人物出场、背景交代、人物性格、内心独白、场景变换等等都由作者一手包办第二类:作者本身懂得化身,也许化为主角,也许配角,也许是路旁的一颗树,也就是作者不按自己的身份发言,而以第二、三者的角色叙述第三类就比较复杂,作者不便化为第三者,更是不止一个的第三者,时而用狗的眼睛,时而用主角的眼睛,或者干脆是躲在暗地从没出现的人物发言。
说明白一点也就是一、旁知观点:故事用第一人称叙事,这第一人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二、次知观点:让故事中的一两个人物来发展情节和问题三、全知观点:作者似乎与人物在一起,也与一切事物在一起,这可以让作者得到最大的发挥。
不管是哪一种,下笔之前必须将整个故事作通盘考虑,看要用哪一种才能将故事发挥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境界,而不是漫无目标下笔,这就是很多人写到一半写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